圖片來源:總統府CC Licensed。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Joe Biden)即將入主白宮,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面對中國強大的威脅,台灣必須把握十多年來台美所奠基的防禦能量,延續合作才有機會抵抗中共。

美國政府耗費十年佈局亞洲,拜登將延續印太戰略精神

自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宣布「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開始,美國除了維持慣例在敏感時刻派遣艦隊巡弋台灣周邊,也將投注在中東的重心移回亞太地區,這場佈局不僅有經濟發展關係,更重整美國對亞洲的外交和戰略計畫。當時民主黨政府對台灣的態度保持不冷不熱,目的是不想要「台灣問題」挑起中國敏感神經,但同一時間對亞洲其他國家的軍售卻創新高,根據《海峽評論》,歐巴馬政府在 2012 年高達 650 億美元的軍售案中,亞洲地區就佔了 137 億美元,明顯想藉由多邊聯盟圍堵中國。

而後共和黨川普(Donald Trump)上任所提出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則直接把前朝佈局升級,從東北亞、東南亞到印度,都納入美國的防禦體系,強化台灣扮演的角色,目標就是制衡中國。如今拜登政府則沒什麼機會走回頭路,既要秉持民主黨不挑性的立場,也不得破壞美國對亞洲長期的佈局,只能以較溫和的方式延續川普的政策,拋棄孤立主義改走「多邊主義」路線,試圖結盟更多的夥伴,除強化共和黨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還要拉攏仍在中美之間搖擺的南韓

對美國來說,僅有與歐洲結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並不足以抵抗俄羅斯、中國、伊朗及北韓,唯有鞏固印太夥伴、擴展更多盟友,才得以制衡非民主勢力的攻擊,而台灣作為擋在中國門外的第一道防線,政府必須步步為營。

台灣穩定的政局及民主制度,對美國來說具有合作上的優勢,卻礙於缺乏正式國際地位,許多策略得拐彎抹角。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就開始發展台灣國機(艦)國造,因為台灣必須達到「國防自主」,才不會隨著美國政黨輪替有防衛上的風險,同時增加自身在印太戰略圈中的重要性;第二任期開始後,蔡政府將國際經驗豐富的前國安會諮詢委員蕭美琴派駐美國、前駐美副代表李應元駐泰,駐印度代表田中光回台接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亞東太平洋司司長轉駐印度,加強台灣在美國、新南向到印度的佈局。

這些動作更深一層的暗示為:台灣在印太戰略的角色,終究要從經濟面轉向安全戰略。如今的台灣明顯處在軍力弱勢,對於美國全球政策的變動沒有選擇權,只能站穩現在的腳步,不要浪費美國已經擺好的棋局,繼續增強過去累積的能量,才得以正面對抗中國。

推薦閱讀

【台灣百年一遇的戰略機會】拋開你的「疑美論」!美國「印太戰略」首次要讓台軍事、經濟大整骨

【美國可能以「東亞北約」牽制中共】美前印太司令看穿中共「尚未武力犯台」原因,並示警將與東亞國組聯盟抗中

【前美國國防官員卸任第一站:台灣】薛瑞福破解中共軍機頻擾台招數,更曝「中國侵略野心」助台成印太戰略核心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總統府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