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圖會說謊:AI世代一定要了解的地圖判讀與空間認知能力》,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地圖會說謊:AI世代一定要了解的地圖判讀與空間認知能力》】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數位時代的人類為何仍須依靠地圖?地圖所呈現給你的畫面,真的是事實嗎?帶你戳破地圖的謊言!
發展「自動化」意味著許多職業將被淘汰,專家預測未來像是快遞員、客服人員,甚至是會計師、計程車司機都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不過,本書作者也指出,像是判讀或製作地圖這類型的「弱 AI」屬於輔助性質,會讓人類生活更有效率但不至於喧賓奪主,況且新技術的開發,也代表會有新的職業出現。(責任編輯:梁雁)

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文 / 若林芳樹、譯 / 陳嫻若
人工智慧搶走的地圖製作
這種經由體驗,將真實空間與地圖連結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也許是與 ICT 最新技術的開發反其道而行。ICT 領域中最新的話題集中在 AI 人工智慧,二○三○年左右有可能發生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了那時候,通用人工智慧會消滅多數職業,從根本改革經濟結構,而 AI 與機器人的技術即是核心。
牛津大學的佛雷與歐茲本於二○一三年發表了一篇與此一動向相關的論文《工作的未來》,在大眾媒體上引起了熱議。這篇論文就七百零二種職業,以數值的方式推估會在不久的未來被 AI 或機器人搶走工作的可能性,結果,現存的工作中有 47% 會在十到二十年內消滅。由於這則報導太具震撼性,引起世人高度關注。表 9-1 是從該論文中挑出與地圖製作、使用相關的職種,顯示被消滅的可能性。
這裡預測有高機率消滅危機的有測量、地圖技術人員 96%。地圖製作者、照片測量技師則有 88%。推測應是因為支持地圖數位化的遙感探測和 GIS 技術的進步,導致地圖製作的省力化和自動化的緣故。此外, 計程車司機與旅行團導遊等也被預測有超過 80% 的消滅機率,應是導航系統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所導致。
相對地,地理學家消滅的可能性較低,數值只有 25%,原因是地理學家會利用地圖帶來新發現,或是解決課題,在這一點上,它是種需要高度解讀地圖能力(素養)的職業。這篇論文中提到,比較不會消滅的職種,其共同的特徵是需要高度的創造性與社會對話,因此,消滅可能性較小的職種,不只是科學技術、藝術領域的專家,像小學、幼稚園導師等需要與人接觸,且非定型技術的職種都包含在內。但是不論如何,這篇文章對職種的評估,只是就工作內容在技術上有否被機械取代的可能性,並非個別評估每個職種必要的技能,也並沒有預測將來的需要,這一部分必須特別注意。
表 9-1 地圖相關職種轉為電腦化的機率 |
||
綜合排名 |
機率(%) |
職等 |
82 |
0.18 |
建築師 |
84 |
0.19 |
土木技師 |
143 |
5.7 |
旅行嚮導 |
161 |
8.2 |
平面設計師 |
184 |
13 |
都市、地區規畫師 |
222 |
25 |
地理學家 |
262 |
38 |
測量師 |
346 |
63 |
地球科學家 |
515 |
88 |
地圖製作者、照片測量技師 |
531 |
89 |
計程車司機 |
546 |
91 |
旅行團導遊 |
635 |
96 |
測量、地圖技術人員 |
出處:依據Frey and Osborne(2013)的附表製作。 |
人工智慧能看地圖嗎?
這裡,為了重新掌握地理學家的專業技巧—地圖讀圖,我們來思考一下 AI 到底會不會看地圖。舉出的事例是二○一一年國立資訊學研究所「機器人能進東大嗎」專案中開發的 AI「東 Robo 君」。東 Robo 君在二○一六年入學考試模擬考中,雖然留下綜合偏差值超過 50 的成績,但還是被判斷難以考上東大,因此專案暫時擱置。東 Robo 君雖然具有卓越的計算力與記憶力,但是在依據上下文理解應用題的意義方面有困難,以現況來說,無法期待它能獲得更高的分數,是企畫擱置的原因。
遺憾的是,東 Robo 君參加的考試科目中沒有包含地理,但是讓 AI 使用地圖解開讀圖問題,恐怕是難上加難。當然,把符號做成模式讓它記憶,簡化問題,讓它答得出其意義,應該是可以解答的吧。此外,如果使用遙感探測的圖像解析技術更加進步,應用機械學習的話,也許在某個程度上能夠判斷地圖上的模式,但是,要解開一般入學考試的地圖讀圖問題,需要更加複雜而精細的推論。
地圖是由將現實抽象化的符號所構成,理解符號與其指示物的關係,是讀圖的第一步。如果我們假設只有「人類這種操縱象徵的動物」能夠透過符號傳達訊息的話,那麼人類之外的動物,根本無法理解地圖在表示什麼吧!
我們把它置換成 AI 來想想,如果只是符號與指示物的對應關係,AI 也許可以處理,但是,閱讀地圖並不是只有這樣就行了。例如,從等高線可以知道地點的標高,但是如果不能理解它的樣式,就不能解讀地形。也就是說,如同第三章所述,從地圖符合的組合推測的地表狀態,若不能用地理概念去掌握,大學入學考試的讀圖題目,恐怕大多都答不出來。
最近,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議用 PISA 型(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學力,作為新的學力指標,受到各界的矚目。它的評量標準在於學生能不能把知識和技能,活用在實際生活中各種狀況面對的課題。如果要出考題測驗 PISA 型學力,這種考題將是 AI 最難克服的類型。也就是說,如果要測驗新時代的學力,即使擬出 AI 也能解答的試題也沒有意義。
但是,這種狀況只限於視覺性表現的地圖,如第七、八章所述,數位化導致地圖的儲存形態與表現分離,在 GIS 中,一般都可以直接用數位數據處理地理空間資訊,未必需要用地圖的形式視覺化。最後,若是把功能限定在道路指引方面的話,現在已經開發了汽車導航之類實用性的技術,將 AI 編入自動駕駛技術也許指日可期。為這種特定目的設計的 AI,成為西垣所說的智能放大裝置,發揮支援人類行動或思考的功能。這種類型的 AI 不是具有心智的「強 AI」而是所謂的「弱 AI」,它可以彌補人類的作業,但應該不會搶走人的工作。總之,對地圖的製作者、使用者而言,這種新地理空間資訊技術的弱 AI,即使成為將部分作業自動化、效率化的工具,也不能取代人類,或者說不定會出現使用新技術的新職業,這麼一想的話,實在沒有必要對 AI 的進化太過驚異,或看得太悲觀。不如說,人類擁有創造性,所以使用新技術,思考更多元的地圖和地理空間資訊的利用法,應該是交付給人類的永遠課題。若想要製作新時代地圖,運用於解決問題的工作,需要具備能運用自如的新技能和智慧。
推薦閱讀
執政者最愛用地圖說謊?統一台灣、掩蓋軍事機密,就騙你草包看不懂!
【人類為何會開始使用地圖?】我們從猿人時期就被大自然逼迫著流浪求生,直到「定居」生活出現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圖會說謊:AI世代一定要了解的地圖判讀與空間認知能力》,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