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臉書。)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出不了國境,改去山徑!受到疫情影響,登山一瞬間成為台灣熱門活動,但是台灣人的登山意識足夠嗎?
除了登山者的自覺,政府在開放山林後,相關配套措施真的有跟上嗎?一起來看作者的分析。(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取自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臉書。
文/廖子齊(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
政府開放山林,但人們準備好了嗎?
在成為議員之前,我就十分熱衷於登山,過去的政府或者沿襲戒嚴時代「保密防諜」邏輯下,限制人民入山的管制,或者對人民踏入山中危險區域可能造成意外,而採取的過度保護,政府對人民親近山林的嚮往,從制度上就處處掣肘妨礙,避免民眾太愛爬山,所以雖然台灣有著連外國登山客都讚嘆不已的豐富山林美景,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能為了親近山林而找巧門上山,或是「爬黑山」。
去年 10 月 21 日由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向山致敬」政策,宣示未來除非因國安因素及生態保護區域之外,將全面開放台灣的山林環境,政府不應再以危險為由禁止或限制人民進入山林,讓國人能夠自由親近山岳環境,不再需要「爬黑山」。
同時行政院提出「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等五大政策主軸,強調未來將簡化入山管理及申請、並提供更完善的山屋營地、步道、指示及山區通訊系統,推廣國內各級學校山野教育及戶外教育,並呼籲登山者亦須為自己的安全承擔責任。
政策上路的這一年,恰逢武漢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無法出國,再加上這幾年各種個人團的網紅網美,或是商業登山團將台灣高山最美麗的一面挖掘出來,透過 Facebook、IG、Youtube 強力推播,一時間大家都想上山,卻忘記評估自己是否在體能、行程與心態等登山前的準備,就迫不及待地上山了。
2020 年還沒過完,山難數量已暴增 2 倍!
準備未足的超量登山客當然增加了登山意外以及消防人員的工作量,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民國 91 年到 108 年間,平均每年山難意外事故有 159 件,今年光是 1 月到 8 月,件數就已高達 295 件,幾乎是過去的兩倍。而空勤總隊執行緊急救援出勤次數,今年 1 月到 9 月出勤 3211 次,執行空中救難次數 260 次,其中「山難」就占 99 次,比率也高達 38 %。
我前陣子才爬了中央尖,在旅途上我遇到了幾個顯然準備不足的民眾,有人是根本搞不清楚自己這趟行程的方向與位置,持續問著讓我覺得「這種問題你一直問,我實在懷疑你怎麼走到這裡」的問題。有人帶了 GPS 跟地圖卻不會看,向我問路後卻又質疑我的說法,仍堅持自己錯誤的判斷。
站在空間解嚴,讓國人更能親山愛山的觀點,看到行政院的「向山致敬」政策,開放山林的大方向當然很值得肯定,但同時我也煩惱起幾個問題:
1. 台灣山域搜救的能量是否足夠負擔隨著更多人上山而增加的救援需求?
2. 高山環境與生態是否能夠承受更多登山活動的干擾與破壞?
3. 對應著前兩個問題,我更想問的是,民眾為自己的登山準備充足了嗎?國人的登山教育及素養如何更普及?

圖片來源:取自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臉書。
向山致敬絕對是個正確的方向,但目前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在今年的 10 月 21 日和邱顯智立法委員、山谷登山會發起人蔡日興、登山補給站負責人蔡及文以及雪羊視界黃鈺翔等資深登山客共同舉辦記者會,期盼點出這些問題,讓政府和民間能夠一起讓開放山林只留下美好的回憶不留遺憾,在遊憩和環境以及生態保護、人身安全之間能夠取得平衡。
我們共同點出四個方向,包括了:
1. 搜索業務專業組織化
2. 維護山野環境 總量管制立法
3. 登山商業團納管
4. 深化山野教育
1.搜索和救援是兩件事!別讓山難壓垮消防人員
今年因為開放山林加上疫情無法出國而大量成長的登山人數,同時推升了山難救援的數字,目前山難搜救機制仍是以消防單位為主力,其他單位像是國家公園、林務局、民間搜救單位甚至保安警察,雖然也會出人支援搜救行動,但消防員還是負擔最重,他們同時還要負擔其他勤務業務的狀況下,消防員過勞程度更嚴重,原本就不充裕的搜救人力更加過勞與吃緊。
其實在山域中「搜索」落難者的位置,跟已經知道落難者位置後投入人力「救援」,這兩種任務的性質和需要的技能是略有不同的。在山上執行搜索任務,最基本需要具備登山探勘的能力,再加上蹤跡觀察與分析,以便能夠根據受難者可能的移動蹤跡,判斷去哪裡找人,執行救援任務則必須能使用搬運吊掛,安撫及給予第一時間的施藥急等等,更重要的是,其實台灣各處山域狀況各有不同,搜索的工作是需要專業人力加上資訊分析的輔助,逐漸累積起對不同山域的搜索經驗,這絕對是需要一個專業組織來承擔,而不是總是動員大批人力,帶著點運氣就能做好的事。
站在減輕消防人力負擔,以及加強台灣山岳救難搜索的專業能量,政府應思考未來將搜索的業務獨立出來,由專門的組織負責並合作,消防員則仍負擔投入人力救援的工作,目前民間已有組織及專業人士參與搜救行動,未來或許可考慮以行政法人或民間單位等適合的組織形式培育專業搜索人士執行任務。
2.維護山野環境,政府應推動「總量管制」列進法條
目前許多知名的高山景點,例如嘉明湖戒茂斯、阿里山眠月線鐵路、水漾森林、眠月線、加羅湖、奇萊南華等地,在網路美照的宣傳推波助瀾下,吸引大批登山客造訪,但山上的環境與生態其實十分脆弱,環境的容受力有限,有些地方可能光是行走人次多一點,踩踏的頻率高一點,就會讓路徑侵蝕裸露的程度增加,短期不易恢復。而登山客遺留的廚餘、排遺、衛生紙等雖然是生質類垃圾,在平地算是可分解易分解的東西,在高山低溫環境下,腐化分解的速度遠比平地的環境要慢,造成環境髒亂,而遺留廚餘更可能會影響山上動植物的食性與習性,對本來就脆弱的高山生態系造成負面影響。
政府未來應該以統計資料與科學證據,根據山域的環境容受力上限,設定登山客的總量管制機制,目前如果登山路線及景點在國家公園區域內,還可依「國家公園法」依法裁罰與管理,例如玉山雖然仍是熱門景點,卻因為在國家公園內有總量管制的庇護,還是能維持環境與遊憩的品質。但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山林不在國家公園內,而是在林務局及其他單位管轄的國有林與公有林內,目前的法律其實欠缺授權讓這些主管機關能夠執行總量管制與裁罰,行政院應該積極研擬相關機制以及修法,讓國家公園以外的山林也有法源依據能夠執行總量管制。
3.推動山脊觀光的同時,也應將「登山商業團」列入納管
近年來有許多登山團名義上還是「個人自主揪團」,但實際上除了有專業領隊、嚮導帶團之外,還會請幫忙揹登山裝備甚至提供煮食服務的協作者(或稱揹工、挑夫),並收取費用,這其實已經近似於「類似旅行社的帶團營利模式」。
登山商業團的發展並非壞事,但這種營運形態既然已經接近旅行社,其實就應該以法律納管,以保障團客的登山安全和消費者權益,現在這樣無法可管的狀況,如果團客在登山活動中出了意外,帶團的負責人甚至可以推託是團客個人行為而不用負法律責任。如果對帶團行程內容及品質出現消費糾紛,團客也難以向帶團負責人循法律途徑主張權益受損及賠償。這種模式相對於依法設立、聘請員工及納稅的旅行社更可能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現在其實就常聽聞,部分商業團追求利益下剝削協作者。而有部分的商業團也有長期佔用特定景點的營地,帳篷都不拆就前面一團離開就接待下一團,或是山屋位置排擠個體戶使用權益的問題。
觀光局應開始規劃對登山商業團逐步納管,以確保消費者權益及登山環境永續。
4.爬山不只是為了征服!落實「山野教育」讓攀登者學習正確的態度
現在各級學校及社會教育在推廣的山野教育和戶外教育,其實受限於學校的意願而普及度有限,以新竹市來說,2019 年全市 46 所國中小只有 7 所學校提案申請山野教育。而部份學校在推動過程中,也因為缺乏正確的登山觀念與專業支持,規劃的活動不但無益於讓學生正確認識山林環境與認識登山活動的風險,甚至會產生危險,鼓勵不適當的登山態度。
說實話,我自己聽說過的很多學校登山教育都變成一種「征服山、征服自我的弱小」的活動,我曾聽說有小孩明明已經嘔吐出現了疑似高山症的症狀,卻仍在老師同儕與家長的鼓勵下堅持要登頂,而這樣的行為事後卻被老師當作正面的教育範例,這不但不適當還很危險。登山教育最重要的其實是,讓孩子理解爬山時可能面對的風險樣態,碰到時如何自保自救以及協助其他人,以及培養對待山林環境生態的正確態度。
各地的林管處其實有對在地山區認識豐富的專業人士,應該能夠在學校規劃活動及教案設計上給予更多協助,教育部、地方教育局處和學校,其實在推廣登山教育時應該積極地和林務局的單位合作,連結專業來推廣更適切的登山教育。
向山致敬絕對是一個值得大力支持的政策,但我們確實還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有些制度需要建立,然而政府即便能將登山環境盡可能做到友善,其實最終還是需要人們對登山的準備、態度和自律,這就是全齡登山教育的重要性,山林教育不是要我們征服山或者征服自己的缺點,其實最重要的是學習懂得愛惜山林環境,懂得在山裡保護自己幫助別人,還有最重要的,一輩子愛山。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充滿血淚的八通關古道!從台灣山岳職人的角度,帶你一窺「資深山友的樂園」
【報橘專訪】侏羅紀時期的蕨類就在台灣!一窺讓日本人驚嘆的美麗生態:淡蘭古道
【時力議員廖子齊專欄】工廠排廢水很難抓?有趣的是:稽查人員查不到的元凶,鄉親們卻一清二楚
(本文經專欄作者 時代力量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時代力量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