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可悲的雄性生物:有趣到睡不著的男性進化絕種史》,由 好讀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atrick Cyusa。)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可悲的雄性生物:有趣到睡不著的男性進化絕種史》】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即使當昆蟲,雄性也是活得很辛苦的哟!由生物學開始,重新思考男人與女人的價值所在!
日本醫科教授藤田紘一郎指出:在生物界的求偶市場,有著「冷酷雌性」和「可悲雄性」的狀況;然而即便如此,為什麼人類還是選擇一夫一妻制?(選書編輯:連柏翰)

人類的一夫一妻制從何時開始形成的?圖為一公一母的銀背猩猩,圖片來源:Patrick Cyusa
文/ 藤田紘一郎,譯/陳嫻若
「一夫一妻制」誕生了人類?
即使如此,為什麼我們人類維持了這麼長久的一夫一妻制度呢?它肯定有深刻的理由。
我在想,維持一夫一妻制會不會是我們祖先在進化策略上最好的選擇呢?
哺乳類動物極少採取一夫一妻制度,一夫一妻只占所有哺乳類動物的 3 到 5%而已,其他動物幾乎都是一夫多妻的關係。
相對來說,在人類社會中,大多數家庭都是在一生維持一夫一妻關係的前提上成立,當然,人類並沒有嚴格的施行一夫一妻,有的人外遇,也有人離婚,重婚更是全世界各地皆有。此外,也有部分國家承認一夫多妻。
但是,真能實踐這種做法的只占少數,加拿的蒙特利奧大學的伯納德.夏佩博士敘述:「選擇採取一夫一妻制是促進種族繁榮,使人類這種最進化的動物出現的原因。」
美國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學古人類學家歐文.洛夫喬伊(Owen Lovejoy)提到,七百萬年前,人類從與大型類人猿的共同祖先脫離出來後,我們的祖先發生了以下三種革新性的行為變化。
⑴ 兩腳行走後,能夠用空下來的手運送食物。
⑵ 採取一夫一妻的配對結合(pair bonding)。
⑶ 顯示雌性排卵的外部信號不見了。
這三件革新性行為同時進行,所以人亞科下又出現了人屬與黑猩猩屬,人亞科比類人猿繁衍得更繁盛。
從一夫多妻轉變為一夫一妻的配對結合,是因為位於人亞科的雄性不再與其他雄性作戰,而能把精力灌注在尋找食物給雌性,作為交配的誘因。
雌性不再選擇好戰鬥的雄性,而是尋找擅長調配食物的雄性為配偶,不久後,雌性漸漸不需要出現外陰部紅腫等接受性行為信號,也沒有關係了。
因為,如果暴露出外陰部紅腫等發情信號的話,當配偶出外覓食期間,就有可能吸引其他的雄性。
比較靈長類雄性與雌性的體型大小,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雄性比雌性的體型越大,雄性之間為雌性而競爭的程度也越強。採取一夫多妻制的大猩猩,雄性長大之後體重是雌性的兩倍以上。
另一方面,採取一夫一妻制的長臂猿,雄性與雌性的體型大致相當,以人類來說,比較接近長臂猿,男性的身體最多只比女性大 20%而已。
對雄性來說,與許多配偶維持性關係,並不是件輕鬆的事。我認為真相是,為了減輕一夫多妻的辛苦,我們祖先才建立了一夫一妻的配偶系統。
人類為什麼選擇一夫一妻之路?
關於一夫一妻的起源,有三個有力的假說。
⑴「雌性零散分布」論
⑵「防止殺子」論
⑶「父親照顧孩子」論
「雌性零散分布」論是指,雌性為了得到更多有限的食物資源,需要更大的地盤,這導致了一夫一妻的開始。
雌性之間如果彼此拉開距離,雄性就很難找到多位配偶維持長久的關係,這個論點是認為,雄性與單一的配偶定下來,生活比較輕鬆,所以才開始一夫一妻制。
英國劍橋大學的迪塔.盧卡斯(Dieter Lukas)博士與提姆.克拉特.布洛克(Tim Clutton-Brock)博士的研究報告證明了這個理論。他們統計了二千五百四十五種哺乳類加以解析,最初的時候,哺乳類採一夫多妻但個別行動的動物,在進化歷史中六十一個不同的時期,轉變成一夫一妻制。
依據他們的研究,一夫一妻最多出現在肉食動物與靈長類,且雌性需要蛋白質豐富的肉或成熟果實等營養豐富卻不易找到的食物的話,該物種採取一夫一妻制的傾向比較強。
這些食物必須在廣大的區域到處尋找,才能找得到。
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勢力範圍區域太大,雌性尋找食物的難度增高,雌性也變得零散,最後漸漸成為一夫一妻制。
防止自己子嗣被殺的祕招
第二種「防止殺子」論的學說,我認為比「雌性零散分布」論更有說服力。
這個理論是認為一夫一妻制始於保護孩子的性命,不受暴力威脅。某個雌性團體內,高位的雄性更替時,新上任的雄性會把沒有血緣的小孩殺掉。因為殺了孩子之後,母親才會停止哺乳,重新開始排卵,生下高位者雄性的孩子。
靈長類以殺子風險高聞名,由於靈長類的大腦容量大,小孩需要很長的時間成長。這麼長的時間,若是沒有人照料會很麻煩。事實上這段期間,小孩常常會遭到殺害,觀察五十種以上的靈長類的殺子行為,發現成為犧牲品的,多數都是尚未斷奶的孩子。
這個理論主張,雌性不想讓新侵入的雄性殺掉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形成一夫一妻制。
奶爸產生一夫一妻制的理論
關於一夫一妻制起源的第三個假說,是「父親照顧孩子」論。
光靠母親一個人無法獲取糧食以養育小孩,或是照顧孩子的時候,父親就有必要出場協助。
美國聖母大學人類學家李.傑特勒(Lee T. Gettler)博士認為,父親即使只是抱著孩子移動,都促進了一夫一妻的形成。父親接手抱孩子的話,母親就能自由的尋找食物,母親營養狀態變好,全家人都能過著健康的生活。
南美洲的三條紋夜猴過著小家庭生活,一家只有夫妻與一隻猴寶寶和一到二隻小猴子。母親生產之後,會讓寶寶抱住自己的大腿後移動。
但是,出生兩星期左右時,幾乎都由父親包下大部分載送寶寶、理毛、玩耍、餵食的工作。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費南德斯.杜克(Fernandez-Duque)博士調查三條紋夜猴群的DNA,確認了絕大多數三條紋夜猴維持一夫一妻的行為,是具有遺傳性的,並且發現三條紋夜猴的夫妻關係平均持續七年,與同一個配偶生活的夫妻,繁殖的成功率比較高。
由前述可知,世界各地的學者研究人類一夫一妻之謎,提出了各種學說,但是真正的原因目前還不明。
但是,從這些事證讓我們發現一個現實,人類建立的現代社會中,一夫一妻制已經走到了盡頭。
現代人的結婚制度成為束縛
「為什麼人類要採取一夫一妻的形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在這三種學說中,以「父親照顧孩子」論最為有力。
人類自出生到長大成人,據統計需要消耗約一千三百萬大卡,為了獲取家人的糧食,光靠母親的努力是不夠的。
當然,孩子的父親身為伴侶,從旁協助是必要的。
人類的大腦異常發達,因而必須攝取更多的卡路里,只靠父親的幫助還不夠。
所以,母親會在自己的親戚或其他親近的人當中尋找可以餵孩子吃飯、幫忙照料孩子的人,把孩子託給他。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博士認為,「人類是一種奇妙的生物,生產之後會開心的讓他人抱抱自己的嬰兒,這一點是與類人猿明顯不同之處。」
事實上,類人猿的世界,除了父母親之外,其他猿猴不會參與育兒,赫迪博士主張,父母之外者參與育兒,即「共同繁殖」社會系統,第一次出現在約二百萬年前,即我們的老祖先直立人時代。
直立人是從人亞科進化而來的人種,成為人類之後,直立人的大腦和身體快速的比人亞科增大,活動身體需要代謝的能量也增加了 40%。其能量的大部分都用於巨大化的大腦。
經歷演變成人類的過程中,直立人的孩子依賴父母的期間變長,因此,為了供應養育孩子需要的勞力,不只需要父親的力量,也還需要家族、其他親近者的協助。
赫迪博士敘述,總之,在化石人類和近親種滅絕的過程中,「全族一起養育」是我們人類成功存活下來的方法。
我們確實可以說,正因為有了一夫一妻伴侶和全族人的協助,人類才能忍受環境的變化,在嚴酷的時代存活下來。
但是,當近代人追求極端的文明與文化,深深享受這種福分時,一夫一妻的伴侶或全族人的協助,也許已經變得不再需要了。
人類建立了便利的社會,拜此之賜,母親育兒時不太需要花費什麼勞力,即使沒有父親和家族的協助,也能把孩子養大。
我們建立的近代國家創造了極度複雜的社會制度,結婚也成了形式,變成死板的束縛。一旦能輕而易舉獲得周邊的資訊,彼此對婚姻中的配偶就漸漸產生了不滿。
依照現在的形式,一輩子維持一夫一妻的生活,對我們現代人而言已經有些勉強,它衍生出離婚率的增加,從結果而言,我們必然會走上少子化的道路。
我不是在開玩笑,如果現在不改變「一夫一妻制度完美無缺」的想法,採取讓社會認同更自由的新結婚形式,我們恐怕不久後就會走向滅亡了。
推薦閱讀
七萬年前,人類祖先「智人」如何滅絕其他人種?看完你會驚呼:人類腦子是個了不起的機器
如果想害死一個男生,就給他一把槍!如果要逼死一個女生,就給她「社群媒體」
【才女嫁渣男】宋美齡強忍疾病為國奔波,蔣介石卻抱怨「性慾」沒被滿足,還偷偷去看前妻游泳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可悲的雄性生物:有趣到睡不著的男性進化絕種史》,由 好讀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atrick Cy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