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書寫時代精神」是《VERSE》雜誌的任務,從紙本雜誌、數位內容到實體活動,團隊正在打造獨特的體驗,要讓文化不只被閱讀。圖片來源:梁雁攝影。

踏入老建築的門廊,一路經過手工鞋店、咖啡廳和書店,直闖最深處的房間,終於見到編輯台最私密的面貌。這裡是台北老城區迪化街的一角,也是《VERSE》雜誌的揮灑空間。

在午後陽光的照耀下,總編輯張鐵志拿著一杯水坐了下來,先一步好奇地詢問《報橘BuzzOrange》記者,「你們網站的文章都是怎麼運作的?」乾脆俐落、直切主題的風格,一如他長期以來對於衝撞「價值」的執著。

從《號外》、《報導者》到《新活水》,張鐵志走遍中文媒體圈,每個階段都為閱聽者帶來新的話題和思考。他這一代媒體人親眼見證紙媒從巔峰走向低谷,在許多從業者逐漸為網路生態綁架的困境,張鐵志卻堅持要做一本摸得到的雜誌。

「我想做文化媒體,想要讓更多人關心、討論文化這件事情,而且我想打破同溫層,讓文化圈或文青圈以外的人也關心文化。」反其道而行仍期許能開創新局,張鐵志帶領的團隊確實讓《VERSE》在正式出刊前,就獲得不小的網路聲量,但接下來的每一步能否在媒體汪洋中踏出浪花,才是長期抗戰。

以「品牌」立足數位時代,《VERSE》化虛為實深入文化禁忌

「Verse」一詞原意為「詩歌」或「韻文」,而《VERSE》雜誌每一期都透過一個「核心提問」來闡述時代精神,一篇一篇被選入的文章,內容既多元又引人思索,就像在編織「台灣的詩歌」一般。

創刊號圍繞在「WHY TAIWAN MATTERS?」的價值思考主軸之中,用三種封面、三個方向及數十個故事,解構「台灣」這座島嶼最深層意象,有政務委員唐鳳、前副總統陳建仁,也有 AKAME 主廚彭天恩、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亦少不了日本作家野島剛、香港眾志創黨主席羅冠聰,以及許許多多、各行各業對寶島的回應。

「我認為雜誌在數位時代,它還是沒辦法被取代。」

集中精力說一個有深度故事」,是張鐵志為新雜誌立下的目標之一,想要說好故事,就必須跳脫鎖住傳統媒體的框架,找到新的角色和定位。只不過,近年「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VERSE》作為紙本媒體,要如何不同以往?

《VERSE》邀請讀者一起為雜誌取中文名字,引起粉絲熱絡的反應。圖片來源:翻攝自《VERSE》臉書。

「我們不會只是一個靜態的紙本,這個影響力不夠大,我們希望做很多有趣的企劃。」張鐵志主張開啟群眾對話,讓雜誌不是「文青」專屬的物品,且這些對話絕不能僅止於傳統的沙龍形式。

就在雜誌募資訂閱上線倒數計時的當下,團隊同步召集了首批忠實追蹤者,請這些先鋒夥伴幫雜誌取中文名,因此建立了社群強烈的參與感;而「唐鳳腦波增幅早餐會」則透過更生活化的方式,談世界、聊台灣,不僅讓唐鳳的粉絲為之瘋狂,餐點更帶入陳耀訓冠軍麵包,使本土文化毫無違和地伴隨在言談之中。

「你不是只看得到,而是吃得到他的麵包。」

張鐵志相信,要做好文化撰述這項重責大任,需要讀者與社群的真實「體驗」,他正在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我們希望他(讀者)直接感受到這個『文化力』。」

「體驗」的概念不僅在爆滿的限額會員專屬活動,徹底展現出來,首期雜誌更讓讀者在閱讀酒吧專題報導時,有機會搭配一杯《VERSE》聯名酒,用喝的方式感受最實際的「文化力」。張鐵志笑說,飲酒作樂當然也能成為企劃的主題,《VERSE》不會限縮「跨界」的範圍,除了電影或音樂等文化界內部的跨界,也希望讓商業領域的人願意看文化雜誌,因為「創意跟藝術可以為你的品牌或商業加值。」

銷售數字、情色及政治,幾乎是台灣人談「文化」的禁忌,似乎只要扯上關係,文化就不再純粹。《VERSE》卻恰恰「混種」,不刻意跟大眾文化或商業切割、試圖連結不同的族群,因此能以唐鳳為封面、談電商平台的崛起、聚焦傳統證券公司的轉型。讀者最終會發現,這些故事不乏文化發展的足跡。

「文化不是只有藝術創作,文化其實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我們關心的價值。」新世代眼中的張鐵志是知名的文化人,卻忘了他也是政治評論家和社運人士,只不過在這裡他不談鬥爭,而是聚焦在價值的討論。

「我們希望關心到新時代的議題、新時代的趨勢、新時代的精神,所以我們的口號是以『文化』為核心,我們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商業、去理解政治。」

商業、情色及政治也能與文化連結,《VERSE》嘗試多樣的內容,希望徹底打破媒體同溫層。圖片來源:李姿萱攝影。

「雜誌比較容易賺錢」

用文化去理解世界的《VERSE》,它作為網路時代的紙媒,就算跟其他文字媒體逆向行駛,亦不曾放棄網路帶來的優勢,更甚者,它在大量且叢生的複雜網路社群中,以特殊又不失優雅的高品質視覺設計,直接讓讀者的眼球難以離開。

「我們所有的寫作者、攝影師甚至是插畫,都跟大量的 Freelancer 合作,大家一起合作,所以你會看到最好的作品。」張鐵志說,《VERSE》網羅了台灣第一線優秀的攝影師,幾乎每一個題目都會跟不同的攝影師合作,也更容易擦出精彩的火花。

在農場文、粗糙合成圖的戰局已進入白熱化的階段,《VERSE》的心血充分發揮了優勢,社群粉絲專頁上每一篇貼文所搭配的視覺形象,都在傳達一種清新且神秘的風格,同時帶出當期的主題,醞釀社群高度期待感並引發討論。

然而,張鐵志想要達到的效果不只這些,他想藉由網路的力量,回頭找尋文字媒體被剝奪的能量。「網路上,專題如果要有些變化,你要找工程師重新寫程式,如果我要做五十頁這麼大的專題的話,複雜度就會很高。雜誌上一頁插圖、上一頁照片,密密麻麻,有各種變化的可能。所以,實際上在雜誌做深度的主題,讀者比較容易吸收。」

但,一本賣三百多元的雜誌,讀者真的願意掏錢嗎?

兩百多頁、相當厚實的《VERSE》,的確不太符合當代人眼中雜誌應該要有的模樣,張鐵志也坦承,「付費閱讀」非台灣目前主流,然,縱使台灣市場尚未成熟,《VERSE》也不可能走向只靠流量跟廣告獲利的經營方式。

「我跟大家想的相反,我認為『網路不能賺錢,雜誌比較容易賺錢』。我們很 niche,我們做文化,不做很大眾的東西,所以流量不容易做,我們也不想大量轉別人的文章,希望能做出比較好的、自己的內容。因此做雜誌就很清楚,我可以賣,每賣一本就賺一本,靠銷售量跟整體訂閱可以支撐我們一年三分之一的成本。」

《VERSE》以雙月刊的模式,每兩個月產出約 20 篇的深度文章,團隊除了總編輯張鐵志,也邀請了前《數位時代》副總編輯楊惠芬擔任編輯總監,與《大誌》出身的執行主編黃銘彰,讓政治、財經及文化生活等多種元素,充分展現在這本雜誌上,期望能超越「文青」的束縛,吸引更多讀者群、建立穩固的品牌。

當被記者問到第二期想要鋪什麼梗?張鐵志愣了一下,隨後笑著說,這次不會玩太大,「對我來說,永遠要去超越讀者的期待。這是很大的挑戰,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但這是我們的目標。」

巧的是,第二期封面人物阿爆和王若琳,雙雙在第 31 屆金曲獎獲得卓越的榮譽,光是如此,就已經帶給讀者超乎預期的驚喜感。

可以確定的是,《VERSE》會繼續「用文化書寫時代精神」,書寫台灣的下一段篇章。

你也想閱讀《VERSE》嗎?《報橘BuzzOrange》為您附上傳送門。
點此(1)(2)進一步了解10月號「More Than Podcasts」

推薦閱讀

【我就窮,錯了嗎】當付費才能看新聞,沒錢讓你離知識愈來愈遙遠!

【台灣媒體清流在哪】這些媒體老闆都是斜槓大王--滅火自家產品風波,操作政黨選舉勢力

【拒絕媒體亂餵】全國人學會媒體識讀,才能促成國家富強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梁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