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閩南語大概是世界上最難語言之一,身為台灣人,你真的懂台語嗎?為什麼台語一堆字都有兩種讀音?「文言音」、「白話音」又是如何分出來的?就讓藏書達人教你正確的閩南語漢學知識。(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sizumaru (藏書界竹野內豐)

大家好,小弟藏書界竹野內豐,來聊用台語讀文言文的兩三事。

先稍微講點入門知識,台語可分為文言音(又稱讀書音、文音)和白話音(又稱講話音、語音)兩種。

而且台語和閩南語是漢語語系當中,「文白異讀字」最多的語言。文白異讀字就是說,同一個字卻有文音語音兩種讀法。

以國語來舉例,「廈」有ㄒㄧㄚˋ(讀音)和ㄕㄚˋ(語音)兩種念法,「白日依山盡」念「ㄅㄛˊ」日依山盡等等。

而在台語當中,這種有兩種讀音的字太多了,例如:「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編按:台語聲韻共有八音,下方拼音後的數字代表聲韻)

台語語音念成:

tsit8 ji7 sann  si3  goo7  lak8  tshit  peh  kau2 tsap8

(注:「二」只能念成ji7或li7,念成nng7(ㄌㄥ)的字是「兩」。)

台語文音則念成:

it   ji7  sam  su3  ngoo2  liok8  tshit  pat  kiu2  sip8

除了「二」和「七」沒有文白異讀之外,其他八字都有。而這種一個字有兩種讀法的情況,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最早閩南語只有語音(上古音),後來唐末又有大量移民入閩,帶來文音(中古音)。

不同時代不同的移民跑進了福建,新舊兩種語言混雜,怎麼解決?吵什麼,不會參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嗎?於是,40%的字居然有兩種讀音的世界上最難語言閩南語就誕生了!

再舉兩個字做例子。「方」字原本念「png」(ㄅㄥ),後來從北方跑來一票念成「hong」(ㄏㄨㄥ)的人,所以今天「方向」的「方」就念成hong了,只有當姓氏時才維持念「png」。(因為姓氏的形成,大多在上古時代就有,所以念上古音。)

但是就像「阿扁錯了嗎」阿扁都會講成「阿扁臭了嗎」一樣,舊語言轉換新語言的過程會有個過渡音,以台灣近代的例子來講就是台灣國語。

閩南語的「方」在從「png」轉成「hong」的過程中,有人發音不標準講成「hng」。結果這個語音頑強的跟某些詞彙黏結,至今尚未轉換。例如「藥方」(ioh8-hng)。

「石」字原本念「tsioh8」,就是大家熟知的石頭的石。後來北方講官話的人跑來念成「sik8」,

結果過渡期有人舌頭轉不過來念成「siah8」,就是閩南語「石榴」(siah8-liu5)的石。

文音成為讀書的標準聲音,一般不識字的民眾其實也無緣習得。能用文音講話,事實上是讀書人的某種特權但是隨著人們刻意學潮到出水的文音、讀書人漸多等因素,許多字的文音其實已漸漸出現在一般口語,甚至取代了語音。

例如「涼」大家知道讀成「liang5」,但其實這是文音,語音讀成「niu5」(ㄋㄧㄨˇ),陣頭中走在神轎前舉的那支圓圓的東西就叫「涼(niu5)傘」。

涼傘。圖片由作者提供

例如「全」大家知道讀成「tsuan5」(ㄗㄨㄢˇ),其實這也是文音,語音讀成「tsng5」(ㄗㄥˇ),台語形容完美叫做「十全」(tsap8-tsng5)。

扯遠了。拉回學習文音這件事。不管今人或古人,要學文音,都必須在特定的場所(例如私塾)才能習得。

習得文音,才能讀文言文,罵三字經用語音鏗鏘有力,讀三字經用文音抑揚頓挫。

作者提供

會讀書,才能寫詩文,才能考科舉,才能「噫!好了,我中了」。最起碼的,規規矩矩寫信,也要用文音誦讀。

作者提供

今日其實仍有一些有漢學底子的「老仙仔」還在開班教授,家父在嘉義就有在教。這是去年家父教我女兒用文言音讀「空城計」。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gtsinlam/videos/939639649456896/[/facebook]

文音和語音都是閩南語的文化根柢,都是語言的歷史沉積層。可惜文音在現代教育取代私塾之後,沒落甚快。

許多人不尊重受過漢學訓練的老師,自以為從小講台語就是懂台語,才會在年初發生說出「自自冉冉用台語念就是自自然然」的笑話。後天失調加上不尊重專業,台語的文讀音系統大概就差不多這樣了。

延伸閱讀:
【我講台語,我驕傲】同樣被殖民過的芬蘭努力保護語言文化,台灣人卻覺得講台語很「俗」

謝龍介意外提醒我們的事——台語是有深度的語言,但它卻慢慢走向死亡

行銷台灣他是 NO.1!駐法外交官呂慶龍用布袋戲、台語歌深深抓住法國人的心

(本文經原作者sizumaru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擷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