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5》,由 麥田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lplash Vanna Phon,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5》】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經濟學」這個名詞常常讓人感覺事不關己,它是高高在上的政治決策,抑或是複雜的商業概念。這本原初寫給作者六個孩子的科普經濟書,以日常生活的案例,循序漸進帶你了解經濟學。
生活是一門經濟學,而跟生活最息息相關的莫過於「薪水」。相對於資方/雇主,受雇者/勞工更需要關心公司何時會招募員工?公司願意提供的薪水有多少?
而透過這本簡易經濟學的帶領,受雇者也能換位從雇主的角度思考,找工作或許變得更容易!(選書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unslplash Vanna Phon
文 / 文安得·馮·比特爾斯多夫
譯 / 劉于怡
公司何時會招募員工?
要解決失業問題,就得增加工作機會。那麼,企業、政府或是其他機關團體會在何時招募員工呢?當然了,雇主只會僱用對他們而言有用的人力。例如,當企業規模擴張或產品的市場需求突然增加時,就像有段時間,許多德國公司產品銷售狀況甚佳,便招募了不少新員工。
不過,對人力的需求和企業生產的產品也有密切的關係:某些產品的生產製造可大部分交由機器完成;某些產品則主要仰賴人工作業。
上一章曾提過生產的 3 大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在此,土地可先略過不提。資本做為生產要素,如機械裝置等,是企業用來製造產品的設備。這些機械裝置有時會與另一個生產要素,即勞動,形成競爭關係;因為在製造過程中,有時人力可被機器取代。比方說,洗衣廠突然接到大宗生意,必須洗滌比平日更多的衣物,這對業者來說當然是件利多的好事。但如何順利完成暴增的工作量,便是一項挑戰:該增加員工(生產要素為勞動),還是添置自動整燙設備(資本),以加快工作速度呢?
想多賺錢,就必須仔細計算,找出付出最少代價的方法:僱工須支付薪資,薪資愈少,業主得到的利潤也就愈高。倘若人工便宜,便不值得花大錢購入自動整燙設備,只要多請些便宜的人手即可。如此一來,製造自動整燙設備的業者賣出產品的機會變小,僱用的人數也跟著降低。只有在人工昂貴之處,洗衣業者購入自動整燙設備才有意義。企業考慮招聘員工時,薪資高低是一項決定性因素。對雇主而言,僱用新員工能帶來多少收益是最主要的考量點。
若在可預見的未來,總收益大於支付的薪資,這麼做才有意義。另一個影響雇主聘用新員工的因素是「邊際報酬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簡單來說,經驗法則告訴我們,每個新員工帶來的利益會隨著人數增加而遞減。例如,某個炸薯條攤位總是大排長龍時,老闆就可以多買個鍋爐,並多請個員工。這麼一來,銷售量或可增加為雙倍。不過,若是再多請一個人,銷售量並不會跟著變成 3倍。因為攤位就那麼大,3 個人擠在攤位中互相掣肘,反而浪費時間。因此,老闆盤算第二個員工對生意的貢獻,將遠低於他自己和第一個員工,更別提第三個員工根本毫無用武之地。如此衡量下來,第二個員工僅可能在薪水遠低於第一個的情況下,才有機會獲得工作。
基本上,提高薪資並不會直接導致失業率升高。員工薪資多寡受其生產力的影響,也就是他在工作時間內所創造出來的商品價值。若他能創造更多的價值,自然能夠得到更多的報酬。
誰決定我們的薪水有多少?
在勞動市場中,如何決定薪資高低是個重要的核心問題。在一般市場上,如 iPod、牛仔褲和香水等商品,是由供需關係決定商品的市場價格。勞動市場的情況較為特殊,許多產業下設有產業工會,工人要求加薪的意見集中由工會表達,無須個別與雇主協商,而是由工會代表談判,確定薪資數額。
在德國,這種薪資談判方式適用於大部分的產業。薪資談判的結果,則發表成集體談判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通常以產業界為單位,如營建業或是電子業等,適用於全體員工。整個協商過程,政府不得出面干涉,由勞資雙方自行訂立薪資,這種做法稱為「勞資協議自主」1。在協議中,勞資雙方有時可達成共識,有時則否。無法達成共識時,便可能出現罷工行動,也就是員工拒絕工作。
當協調破裂時,罷工是合法的。2012年,德國曾發生空服人員大罷工事件,所有飛機停飛,造成許多遊客滯留原地,或幾經波折,才到達目的地。工會希望藉由罷工的手段能使雇主鬆口,提出較好的建議。畢竟,雇主害怕罷工所造成的損失。有時,工會只需說動主供應環節罷工,整個產業生產即陷入停頓。比方說,如果製造鉸鏈的工廠罷工,無法繼續出貨至汽車製造廠,便會造成生產線停擺。由於罷工所帶來的後果相當嚴重,因此雇主通常會對罷工行動有所回應。
在過去幾年中,產業工會雖然聲勢依舊,但德國勞工的薪資並未顯著提高。面對工會強硬的手段,雇主並非毫無辦法任其予取予求。倘若工會要求的薪資過高,雇主便威脅關閉德國本地工廠,轉至其他工資較便宜的國家設廠。像是工人薪資只有德國一半的東歐國家。面對這種威脅,工會多半只能簽下協議,在雇主保證不關廠不裁員的情況下,接受微幅調漲的薪資。
重要的是,薪資談判絕不能出現高於市場行情的價格。就像價格太貴的手機,容易滯銷囤積於倉庫中。勞動市場亦然。如果勞動力太昂貴,便有人無法找到工作。經濟學家認為,這可能也是造成失業問題的主因之一。
1 譯注:德國有不少產業是藉由集體談判訂定薪資,幾乎每年一次。
推薦閱讀
你愛綁約換 0 元手機、吃麥當勞加點套餐嗎?你可能已經落入商人的制價陷阱裡!
【厭世就是「旅行」的開始】如果你有一天被裁員裁掉了,那就是你旅行的起點!
七萬年前,人類祖先「智人」如何滅絕其他人種?看完你會驚呼:人類腦子是個了不起的機器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5》,由 麥田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lplash Vanna Pho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