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早晨睡醒,一聲令下,智能聲控裝置幫你拉開窗簾,以灑落的陽光開啟美好的一天。進浴室剛踏上電子踏墊準備脫衣淋浴,今日健康狀況便顯示在手機上。等一切打理就緒準備離家上班,手機一刷、大門上鎖,虹膜感應電梯打開直接送你到一樓,經過社區花園時,還看得到數個造型時尚的小型風力發電機,正隨風拼命轉動,你想著這個月的電費又可以省下不少。
這樣的智能生活將是未來的趨勢,不過人類需要的可不僅是智慧社區這麼簡單,當智慧與生態結合,高度發展、污染嚴重的都市,才得以找得回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事實上,在如今車潮不停歇的都會地區,早已因為高聳水泥建築及遍佈各處的柏油路面,讓夏季氣溫逐年升高,今年甚至飆出 39.7 度打破百年紀錄,更不要提戶外運動根本免不了呼吸廢氣。
身處在這樣的生活環境,科技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嗎?
光世代建設董事長陳光雄在接受《報橘BuzzOrange》記者提問時指出:「人們在進行休閒活動的時候,其實整個環境是不好的,像是空氣汙染、交通密集等問題。而當人們到了大自然的時候,就覺得這個自然環境才是最符合人性,自己的精神才有辦法休息下來。因此,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能把大自然好的生活品質能夠帶到城市來。」

圖片來源:台北市智慧生態社區官網。
將「智慧生態」導入城市社區,是未來都市發展的重點項目,台北市目前有 20 處優先推動智慧生態社區的區域,希望讓智慧應用、社區需求及生態環境之間的相輔相成。
「城市走向『生態城市』才叫『永續』,這個『生態』的定義,不是原本的「大自然生態」,而是比較廣義的,屬於人類造出來的第二個自然。」
陳光雄在 11 日的「智慧生態論壇」上特別強調,「智慧」要用在對的地方,當面對都市生態系統失衡,循環經濟、城市森林、都市農業及智慧電網等,都是未來需要嘗試的解決方案。他秀出多個地點的紅外線照片舉例,依據「環境監測」提供的數據,日曬下的人行道磁比樹木溫度高,這時就能討論如何運用綠化帶和植栽來有效降低溫度。
民眾恐懼「智能」侵犯隱私,土地徵收問題、基礎設施不足阻礙智慧化發展
然而,想在都會區成功推動「智慧生態社區」,台灣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大都市地方政府首先要面對的,勢必是土地徵收問題,像是台北市的「生態社子島」計畫,自 105 年推動至今爭議不斷,這其中除了有前朝留下的未解問題,現任政府在提出開發細節時,也被抨擊內容不夠完善、沒有與時俱進,徵收後如何安置居民,亦沒辦法得到在地人完全認同。
另一方面,今年 3 月開放入住的台北第一座智慧公宅「東明公宅」,從裝潢設計到智能設備都比過去的公宅還要先進,上月卻爆出電梯設備問題,進一步顯示當前的智慧公宅連最基本的「住宅安全」都還沒搞定,何談接下來要擴大推動的「智慧生態社區」?
從首都台北、航空城桃園到港都高雄,六都都在拚智慧城市,不斷開支票稱要建無人車測試基地、以智能防災,但如智慧電網所倚靠的傳輸設備智慧電錶,政府承諾 2024 年要完成 300 萬戶,今年 8 月卻才裝設 90 萬戶,看起來需要加緊腳步了。而在國家全力推動智慧科技應用時,一般民眾的認知跟上了嗎?面對國人質疑科技帶來的「隱私入侵」問題,政府要怎麼回答?
推薦閱讀
【台灣官民合作拚科技防疫】24 小時監控、2 分鐘未戴即警報!「智慧離家警報器」堵住社區擴散
【學生最糟可能被綁架】柯市府推「智慧販賣機」入校園,成大資安教授揭「AI 潛在危機」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