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現在的網路世代:同溫層、自助餐、資訊毒品的氾濫〉  。首圖來源:maxpixel,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網際網路的出現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不過卻也出現了「同溫層」亂象。同溫層不僅讓加劇了「我就爛」的現象,更恐進一步破壞整個社會的未來。(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maxpixel,CC Licensed。

文/王立第二戰研所

從 YouTube、抖音等社群軟體談「同溫層」問題

這篇是根據自己學生接觸抖音後的狀況,有感而發。

其實也不是抖音,10 多年前 Youtube 開始盛行,就有人提出建議,也有專家認為這會傷害集中力,只是筆者沒想到抖音這種東西深入如此之快。

先說結論,短暫而快速的刺激,就跟毒品一樣,上癮之後就沒有辦法閱讀長文,15 秒內沒有懶人包解釋出的,都會被當垃圾(編按:即標題所稱的「資訊毒品」,姑且稱之)。

這很恐怖,筆者的學生,從數學成績跟他的反應就很明顯,還沒有裝抖音前,進入計算思考模式需要 1 分鐘,然後可以寫個半小時以上,再休息 10 分鐘,接著又一輪,一天的練習量就夠了。

結果安裝抖音後,非常明顯,他無法在 1 分鐘內進入狀況,而且超過 10 多秒就開始出現煩躁的動作,例如轉筆、咬筆桿、抖腳,這在之前是沒有的,而隨他迷上抖音的日子越長越嚴重,練習的中段休息時間,立即拿出手機看跟隨的內容,馬上就進入放鬆狀態,神情愉悅,對同學的態度也變好了。麻煩的點在於,連他同學都覺得他怎麼變得對人沒耐心,但說也說不動,非常堅持要看。

上課收掉手機是當然的,但由於抖音的內容很短,讓他們有一種可以稍微看一下也沒關係的心態,結果就變成隨時偷瞄 10 幾秒鐘。每一次瞄 10 秒,要恢復對黑板的集中力就得要再 1 分鐘,而偏偏已經沒辦法聚焦 1 分鐘了……

筆者要說的是,當初 Youtube 橫行霸道的年代也沒多久,也聽過其他老師講同樣的問題,舉出的論文跟雜誌可多了。結果抖音竟然沒有半篇???(只有一些 meme…)這不禁讓人懷疑,是沒有做這種研究,還是被迫不能做這種研究,或者是這個世代全都是這副樣子,抖音是結果不是原因?

這筆者不知道,要做很嚴謹的調查才能知道。而筆者也不是要針對抖音,說禁禁掉就好,而是要談這整個現象,也就是同溫層的出現。

網路世代的同溫層和過去差別在哪?

當老師真的有好處,尤其是到處跑的代課老師,你不會固定在同一個學區幾十年,把某一社區的現象當作普世狀況。而觀察上千個學生後的想法,也慢慢可以統一歸納出一些法則。

簡單說,網際網路的出現,配合人性趨向舒服的場域,產生了現在我們說的同溫層。你說以前難道沒有小圈圈?呃,不是這個意思,小圈圈基於某種價值成立,人數也不會太多,幾百年前的左右翼極端團體會在小酒館碰面,談論一整晚的極端思想,但隔天還是得上班,面對痛苦的現實,痛苦的不是要去跟意識形態不同的人工作,而是自己屬於少數。

但網際網路透過「議題」結合,少數人在網路上找到志同道合者,發現自己並不算「少數」。這在興趣跟嗜好來說是好事,增加了新的市場與文化多樣性,但在社會議題上,切裂了原本應該是有層層脈絡的意識形態。也就是不管左派右派,在現在 20 多歲的人身上,根本看不到一個傳承。要說他是左傾,那麼他的生活非常的資本主義,但要說他是個右派,則他整天宣傳打倒資本主義……

重點是,以往的咖啡廳左派,很明顯的就是中產階級跟知識分子出身的調調,說的一口好理論,但全部不去做,常做到彼此斂財翻臉打官司。你指謫這點,他們會生氣但不會暴怒,回去寫一萬字的文章,替自己的行為辯駁,攻擊其他人的思想被洗腦等等。

而這批新生代面對這種行為跟思想的不一致,大部分的回應竟然是:「哪有。」

這比較接近自私自利,俗稱的意識形態自助餐,同時關注好幾個議題,認為每一個議題都可以切割處理,個別可以處理完美,不需要串聯跟整體觀,例如「XX沒有過一定是因為OO,只要XX有過其他就會好」。不僅沒想過整體觀,也不認為有此必要,更覺得想要他們去思考全體問題的,必定是反對派,即使一樣是同溫層。

「你是同溫層,我也是同溫層,都是同溫層就沒有分高低,你沒資格講我。」

根本是「我就爛」的極致版。

筆者自己教過的學生,現在年紀大的也差不多快 30,很明顯的 30 跟 20 兩個年齡層間,又可以分兩個世代出來,想來想去可以切割清楚的,大概就是對網際網路的運用。

年紀稍大的,是看著網路發展長大,也經歷過智障手機的年代,在他們求學的時候,資訊取得還是沒那麼快,也沒那麼多的部落格、臉書文可以看,生活習慣並沒有跟網路綁死。

但稍微小一點的,從他上小學開始用的就是智慧手機,臉書等社群軟體充斥,各種影音平台搶生意,每一種論調的文章都有,整個世界呈現七彩混沌的樣貌。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相對的,為何要聽老師說?

如果各位覺得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習慣啊……恐怕就陷入這幾年被公共知識份子塑造出的「相對情境」。

學生躲進舒適圈,教育的社經背景差距加重

筆者自己學生的統計是,會相信這個世界都是相對主義,道德是落伍的觀念,別人自私所以我可以自利,大部分都是中下層階級。在中上層或更上面的,並沒有這種普遍現象出現,這跟學歷比較沒關係,跟家庭背景有關,歸納出再推測是「家教」。

也就是家裡越沒在管,越早跟鄰居小孩用智慧手機玩在一起的,越早出現這種狀況。

筆者不是在責怪科技,也不是說這個世代都蠢蛋,而是就以教育的角度來說,這世代的小孩「不受教」比例很高。請注意筆者的意思,不是在說什麼意識形態跟社科教育,是基礎的數理課程,而且家庭社經背景越低的越嚴重。這並非我們早年說的家庭背景本就有影響,是加重了這個趨勢。

背景好的家長,父母可以一個人在家顧而沒有經濟負擔,學歷又夠高到可以教導課業,再不然也有錢送去管教嚴謹的安親班。背景不好的,父母雙薪苦撐家計,就算在家顧小孩也不懂怎麼指導,送去安親班也得要有眼光,挑錯可就慘了。

更糟糕的是,放學後選擇翹課不去安親班,大家猜猜看哪種人比例較高?筆者不是沒有去偷偷關注這些學生的社群資訊,還有混進去幾個,或者請同學告訴老師,他們都在看哪一些抖音的資訊,或是臉書的分享文,還是 D 卡的人生。

答案很糟糕,會一路向下的,一定會看到「教你快速發大財」、「讀書無用論」、「老師都在騙你」、「父母的時代過去了」等等。這些東西的論點,並不是說在反社會,這才不重要,而是敘述的氛圍與他們強力直銷的案例,就是在製造「舒適圈」。

這些人試圖要你跟隨他,直銷的本意只是要買他們的產品,網紅想要獲得關注度,公知要得到光環,看這些人沒有聲量或是鎂光燈的樣子,真的生不如死,馬上走極端論點要獲得新的燈光,彷彿人生只有燈光,沒有燈光就不是人。

但跟著這些人的學生們呢?多半都是要找尋逃避讀書的藉口,躲掉痛苦的訓練課程。

筆者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嘆氣,聽他們同學的說法,全部都指向「好逸惡勞」這個基本人性。不想讀書,馬上就有人現身說法,自己學歷很低但做了甚麼生意,現在鈔票滿手,想躲掉考試跟技能訓練的痛苦,立刻就可以找到同溫層裡的溫暖,總會有人安慰你,說他也一樣,還不是活得很好。

Oh My God……

你可以不讀書,但總要求取一技之長吧,什麼都想要躲掉,等到要出社會時避無可避,會走哪條路?現在已經出現這種人了,「長不好怪父母,命不好怪政府」,都是這個社會的錯,沒辦法讓我們躺著就有高薪就是世界的錯。

重建溝通與交換,別再圈粉搞崇拜

筆者這兩年做資訊戰的研究,為何那麼多的年輕人,會在 2018 相信韓國瑜能帶來希望?社會多數人稱的魯蛇,發現汪洋中的浮木,只要選擇韓總就能拯救台灣?

這些媒體不是只有在那邊製造謠言,也不是只有老人會信,老人會相信是因為 LINE 等通訊軟體的竄起,藉由他們本身早就有的人際網路,一路透過信任圈擴散出去。要打散這些人,你只要消滅謠言製造者,就好比波爾戰爭(Boer War),英軍到處蓋碉堡一樣,很耗資源但起碼有辦法。

關鍵就在 NCC,還有金管會等單位,願不願意把狀況拉高,去查這些有中資背景的團體,真的一堆有鬼。

但這些 2x 歲的年輕世代,同溫層很小很薄,三五成群,對所有訊息都是斷裂的接收,片段的知識比沒有知識更糟,習慣接受短暫的刺激,不停地找尋師傅崇拜。各位可以看看,師父跟加蔥是不是就這樣玩的?定期提供麻藥,刺激這些人的感官,然後說謊跟無能就都可以略過了。

解決的關鍵在重組傳統社群,不是透過單一議題,也不是特定價值,更加不是個人崇拜。因為,人類社會的複雜,就跟你解數理難題一樣,不考慮所有參數的牛頓定律很簡單,考量一切的環境變數進去,沒電腦根本算不出來。

我們每個人,針對不同議題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根植於個人的價值觀,即便在同一個社群中也不會都一樣,但社群之所以成立,就是在於溝通與交換。透過溝通弭平歧見、找出優先的共識,藉由交換利益安撫反對者,並架構社群的秩序。

但各位有沒發現,近年來的公知,似乎都想要透過單一議題取得聲量,政治人物可說不分藍綠,都想要建構個人崇拜獲取權力。

做為一個大半職涯都是教書匠的人來說,要解決下一世代的問題,幾乎是牴觸當今公知與政治人物圈粉的手段。

但不做點呼籲行嗎?

不僅是生活習慣,而是整個社會的未來

Youtube 跟臉書時代剛出現,就已經引發一波憂心忡忡,覺得人們的閱讀習慣跟議題判斷的能力會下降。這不是反對改變的老頭在那碎念,事實也真的是如此,「只是資訊開放與多元化,對於自由民主社會來說,整體還是利大於弊」。

但各位家長可以想像,我們的下一代,腦袋裝的全部都是抖音這種 10 秒刺激的毒品嗎?10 頁懶人包已經被嫌長,3 分鐘的影片也被嫌囉嗦了,以後呢?懶人包必須 1 頁,10 秒就要解釋清楚,你能想像?

不要鬧了,繼續在那邊相對主義、覺得每個時代都有當代的生活習慣,鬼扯連篇。如果你說的是意識形態,啥米保守主義跟自由主義,共產還納粹,筆者還會認同你。

說這話的人,你他XX的把數學、物理、化學這些東西照辦看看,10 秒就能懂的解題法?1 頁就讓你了解的物化觀念?當科學與工程等基本技能,都變成這種學習法,這個社會不會崩潰?

是不會崩潰,到時候新的社會問題,就是台灣有上百萬中年人,高喊不要外國人當工程師、不要外國人當建築師、不要外國人當……新的咆哮口號會是「外國人白領工作法」,新的師傅標語是「我會關注外國人太多的問題」。

太陽下無新鮮事,可能就是我們兒子輩整個崩潰,然後讓孫子輩從廢墟中重建,曾孫們再爬起來反省自己的爺爺只會好吃懶做,曾祖父怎麼沒有把祖父的腿打斷之類。

那時候統治台灣的是誰?也許不重要,因為對這些拚命要解構台灣所有現有組織的蠢蛋來說,自己早就死了,該賺到的都賺了,花也花玩了,爽也爽夠了。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若複製階級的現狀不變,「翻轉教育」可以翻到哪去?

【戰略是政治,不是信仰】用《灌籃高手》中安西教練的一句話,打醒還做白日夢的台灣人

【掀開他們的「紅色」底褲】一張圖告訴你為何網紅為中國做事,卻不知主子是中國

(本文經原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現在的網路世代:同溫層、自助餐、資訊毒品的氾濫〉  。首圖來源:maxpixel,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