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編輯檯好書推薦:《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去日本參觀神社的你,可曾知道台灣也有許多神社遺跡嗎?走過日治時期的台灣島,當年被總督府認定的神社可是有 203 座!

大家有聽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嗎?或許你曾在歷史課本讀過這位剃髮出家的日本皇室子弟,不過他做過的事情,比你想像得多。當年這位親王在台灣東北角澳底上岸、前往台南的路程中,共設置了 37 個大大小小的「御遺跡」,成為台灣神社的重要據點,許多是你想也想不到的熟悉地點!(責任編輯:梁雁)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

文 / 金子展也、譯 / 陳嫺若

◆ 台灣神宮─台灣的總守護神

【鎮座日】明治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一九○一)
【祭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能久親王、天照皇大神
【社格】官幣大社
【現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四段一號…圓山大飯店及圓山聯誼會

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丹朱為主色的圓山大飯店,以前曾是台灣神社(後來的台灣神宮)的所在,主要是因為這裡已經沒有多少保留神社氛圍的遺蹟和遺物。況且,中庭的那對狛犬看起來似乎與神社的遺物也無關。其實,這對狛犬是第十三任總督石塚英藏捐獻,但捐獻者的人名被抹去了,所以連圓山大飯店都不知道。事實上,圓山飯店的簡介說,這對狛犬是日本統治時代三大家族中的「林本源家(參照218頁)」所捐贈的,然而它與當時照片中的造型根本不一樣。台灣神社的遺蹟、遺物,包含這對狛犬的新事證,在拙著《台湾旧神社故地への旅案内(台灣舊神社故地的旅行指南)》中都有介紹。

BO《編按》:林本源家即板橋林家。

神社的祭神稱為「尊」,台灣神社奉祀的祭神有四尊,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三尊為一座,另一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另一座,因此為四尊二座。

台灣神社建材「日本原裝進口」,高官來台必參拜

明治三十三年(一九○○)九月十八日,台灣神社創立,列格為官幣大社,根據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教授伊東忠太(注❶)設計,包含興建占地約五.一公頃的台灣神社,和基隆河架橋,總工程費達三十五萬六千三百五十八日圓,工程浩大,因而加緊腳步開始興造,預定在能久親王薨逝之日的十月二十八日前夕鎮座日。工程的任務分為神社建築與架橋,神社建築由總督府技師片岡淺次郎負責,架橋工程由技師十川嘉太郎負責。至於神社建材所需的檜木,由三井物產承包,主要採伐長野縣西南部尾州,以及尾張、紀伊、大和及土佐的檜木。砍下的木材共四百七十一根,全部以紙包裝,捲上草蒿,送上有磯浦丸船運來台。明治三十三年一月,建材送抵台灣淡水港。神殿使用的裝飾金屬,由名古屋的岡屋惣助承包,石材主要是大倉組台北分店負責。這是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神社建設,同年四月一日執行地鎮祭(奠基儀式),同年五月二十八

BO《編按》:

「官幣大社」指由國家出錢建造的神社。

伊東忠太是日本建築學家,為第一位把西洋建築學概念帶入日本傳統建築的人物,京都平安神宮、東京靖國神社的石鳥居都是由他所設計。

日進行動工儀式(釿始式,注❷)。翌年十月二十日全部完工,正好是鎮座日的一星期前。

BO《編按》:「釿始式」為開工前的祭祀儀式,為祈求工程安全。

為參加十月二十七日鎮座祭,敕使宮地嚴夫(宮內省掌典〔譯注:負責宮中祭典的人員〕)請出御靈代,與北白川宮王妃一行人於十月二十日,分別搭乘須磨及淺間艦自橫濱出發。鎮座祭從十月二十七與二十八日盛大舉行了兩天,出席者包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及各界名流共六百零八人。二十七日鎮座祭之後,還有煙火、角力(相撲)、擊劍射弓、龍船競技、奏樂等餘興節目。第二天的例行祭典,兒玉總督以幣帛供進使的身分參加,接下來的餘興節目,表現了煙火、藝妓手舞及騎兵武技等,娛樂一般的參拜者。尤其是藝妓的手舞從台北城內外,招聘了吾妻、浪速、日本亭合併共同組、一力組以及艋舺組等三組共一百八十人,最受內地人和本島人的歡迎。鎮座祭結束後,台灣神社成為海外第一座官幣大社,而且是台灣的總守護神,照看著瞬息萬變的時局,各國或內地高官來台時,一定會先去參拜台灣神社

神社擴建耗資 6 百萬日圓,卻遭空襲摧毀

建成經過三十多年後,社殿狀態因台灣特有的白蟻蟲害,朽壞不堪,到處都需要修理,而且社內狹窄,設備也不完善。所以,昭和十年(一九三五)七月,決定了台灣神社社殿改建案。那時「皇紀二六○○年紀念事業」(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即將到來,可以說是改建的絕佳時機。

進入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提出了在台灣神社東方,建設第二代台灣神社(遷座)計畫,作為「皇紀二六○○年紀念事業」的一環。此時,為擴展神社外苑,本鄉高德博士(注❸)受內務省神社局委託,特地來台調查。但是本鄉博士的調查結果,認為擴張有其難度,因而建議改建。之後,在總督府的招聘之下,內務省營造課長角南隆技師、宮內省星野輝興掌典、東大名譽教授伊東忠太博士一同訪台,為台灣神社進行翻修檢查,當時即決定約在現在社殿的東方改建。最初考慮到工程為四年長期事業,花費總額二百萬日圓,同時也討論到為了奉祀明治天皇,是否需將神社改名為台灣神宮。但是,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中日戰爭爆發,工程大幅延宕,因此增祀明治天皇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BO《編按》:本鄉高德博士為日本園藝家,留學德國,曾參與台灣神社、台南神社及東京明治神宮的設計。

這項重大企畫中的社殿設計,由內務省招聘的小川永一技師執行,負責建設的是總督府營繕相關部局的技師群。井手薰(注❹)就任興建神社的工程部長,負責總監督,他也是後面會提到的建功神社設計人。後來井手退休,昭和十五年(一九四○)七月,由大倉三郎(注❺)接任工程部長。

BO《編按》:

井手薰在台任職期間,設計興建許多官署與民間建築,像是現今的總統府(昔總督府)、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昔台灣教育會館)、中山堂(昔台北公會堂)、行政院(台北市役所)等。

大倉三郎在二戰後繼續留在台灣數年,曾任台大土木工程系、成大建築系教授,參與過赤崁樓的修復工程、中山女中校館設計。

台灣神社全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

關於台灣神社的遷座,建材決定採用阿里山與新太平山的台灣檜(注❻),社殿與明治神宮一樣採流造(注❼)形式。依據這個設計,屋舍可以設有迴廊(連結屋舍的走廊),可遮蔽本島特有的炎夏與風雨,執行祭祀時較為方便。此後,新建造的神社都以流造為主流。總工程費六百萬日圓,包含國家撥款三百五十萬及島民捐款二百五十萬日圓,除了原有的土地外,加上新收購的土地,神社的占地總面積為五十八萬五千坪(約一百九十三公頃),形成廣闊的神域。

BO《編按》:流造為一種建築形式,正面屋頂翹起、弧線延伸,成為參拜廊。

第二次台灣神社建設的位置,在圓山大飯店旁、圓山聯誼會用地一帶。戰爭結束的一年前,昭和十九年(一九四四)六月十七日,改名為台灣神宮,並且增祀天照皇大神。新建設的新社殿,位於舊社殿與台灣護國神社的中間,計畫作為台灣的一大聖地。然後將舊有社殿的建築全部拆除,只保存神苑,預定視需求作為權殿地(注❽)。

BO《編按》:「權殿地」為神社整修期間,御靈代(神明寄宿的形體)暫時居住的地方。

然而,就在十月二十三日晚上,計畫舉行增祭神祭與遷座前夜祭的前兩天,自南方飛來的軍用運輸機原本應降落在松山機場,卻失誤墜落在台灣神宮的南神門,飛機爆炸,大迴廊與拜殿在烈火包圍中熊熊燃燒,只有本殿逃過一劫。第二年,台灣神宮遭到美軍空襲,最後,台灣神宮未能遷至新預定地,直到戰爭結束,都維持著舊社殿。

目前台灣神宮還保留著「地下神殿」。圖片來源:野人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繞到圓山聯誼會的文誼廳(餐廳)後側,可以看到硬山式屋頂的入口,上面裝置著左右對稱的破風板。據台灣師範大學蔡錦堂教授(注❾)的解釋,台灣神宮還保留著「地下神殿」,所以二○一一年九月,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海外神社研究班(注❿)進行調查。兩側的入口中央有少許的角落空間,正好位於當時本殿後側的位置,想必就是戰時美軍轟炸時,保護神像緊急避難的「地下神殿」吧。另外可以發現有一道筋塀包圍這塊聖域的左右,塀上畫有五條白線,稱之為定規筋。這道筋塀是展現皇宮或門跡寺院(譯注:有皇室成員擔任住持的寺院)等權威、地位的象徵,五條線表示地位最為崇高。

推薦閱讀

日本人砍掉整座阿里山的檜木拿去蓋神社?真相是什麼

重建高士神社不是歌頌日本人屠殺,而是為了紀念與原住民的歷史和解

【夭夭專欄】這才叫神明有保庇!台灣最後一座神社在桃園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由野人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百科,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