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中國武統派與和統派吵得很兇,武統派代表李毅在接受訪問時,批判和統派學者的立場與言論,並且指出武統之必要。但他話鋒一轉,提到 4 個消滅台灣獨立勢力的方法,也表示目前中國無法做到這 4 項, 間接承認中國很難插手目前台灣對中國統一的反制行動。(責任編輯:連柏翰)

中國武統派學者李毅發表關於統一看法。圖為中國福州市正對馬祖的標語。
去年因在台鼓吹武力統一言論,遭我國政府驅逐出境的中國學者李毅,近來因發文批判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並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展開筆戰,再度引起關注。李毅 26 日再度於微博發文,以幾近謾罵的用詞嚴厲批判陳孔立與章念馳,怒嗆在「堅決否定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並全力準備以武拒絕」的蔡英文連任的情況下,主張中國與台灣恢復全面往來,是喪權辱國、賣國求榮。
章念馳與陳孔立在對岸涉台學界均被視為大師級人物,各自代表的涉台學界上海派與廈門派立論,多被歸類為「和平統一」派;而近幾年一再公開揚言「北平模式」統一的李毅,則被歸類為「武力統一」派,外界多將兩派論戰視為和統與武統之爭。
武統派李毅轟涉台智庫,遭批「急功近利的無知」
李毅與章念馳、陳孔立的筆戰,起因來自章念馳於 2 周前在台灣媒體發表《找出兩岸關係新出路》一文,呼籲創造「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一個中國』新概念」。李毅隨後撰文批判章「向台灣朝野、台灣社會傳遞了錯誤的信息,對中國統一起了阻礙作用」,並炮轟涉台學界「從不研究如何統一台灣」,聲稱應「清理台海研究隊伍」。
隨後陳孔立以「台海研究隊伍最老成員之一」身分為文回應李毅,批評李毅立論係不了解台灣歷史背景,「反和平統一的謬論」壓縮中共中央對台政策的空間,誤導人民群眾,干擾國家發展的長遠戰略。
涉台內鬨被水患淹沒,李毅再飆陳孔立無能誤國
對岸涉台學界「內鬨」固然引起台灣關注,但正值中國國內面臨疫情及水患夾攻,一般輿論並未注意學術界論戰,僅引起對岸涉台圈子觀戰。在雙方各自停火數日之後,住在美國的李毅於 26 日在微博發出長篇回應文章,以形同謾罵的字眼,點名批判在涉台學界幾乎被視為「宗師」的陳孔立。
在這篇題為《統一台灣不傳下一代》的文章中,立論和過去文章並無二致,主張以中國現有實力,「想用什麼方式統一台灣,就用什麼方式統一台灣,想什麼時間統一台灣,就什麼時間統一台灣」。對於當前中國因美國壓力而在對台路線上進退兩難,李毅則持完全相反的看法,甚至認為中國「順利頒行」港版國安法是很好的例子,應儘快對台灣如法炮製。
李毅拋 4 點消「獨」,喊廢總統修教材、擁祖國趕美
李毅在這篇長文中舉出 70 年來中國對台工作「10 大輝煌成就」,重彈中國在涉台政策上已獲致巨大成功的舊調。而對 2020 台灣總統大選結果,以及去年至今台灣政治情勢的發展,李毅認為,在面對蔡英文總統堅拒九二共識而高票連任,並號召台灣以武拒統的情況下,中國政府 2020 年工作報告首次不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九二共識,並舉行大規模武統台灣實戰演習,是對台工作「第 10 項輝煌成就」。
儘管筆下不服輸,堅稱中共對台工作成就輝煌,李毅也坦承,中共想把「天然獨」變成「理性統」,必須廢除台灣的總統直選、恢復台灣省長直選及台灣省政府運行;二是修改台灣各級學校教材,消滅台獨內容;三是在台灣建立新的兩岸一中、祖國統一的意識形態及輿論;四是中國對台灣的掌控必須超過美國;然而「這四項工作,大陸現在都無法進行」。
對於中共對台的束手無策,李毅將矛頭指向陳孔立及章念馳及涉台研究學界,痛斥和統派「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李毅更指名痛罵陳孔立與章念馳,在蔡政府堅決否定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全力準備以武拒統的情況下,呼籲中共當局與蔡政府恢復全面往來,不啻為喪權辱國、賣國求榮。
李毅一方面聲言「和統還是武統,一制還是兩制,由台灣選擇」,「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就要武統」,同時強調中國已全力做好武統戰爭準備,擬好《兩岸和平統一協定》,以武逼統、以戰逼和,認為「在大打之前,台灣完全有可能簽字」。
此番論述不但與陳孔立、章念馳以交往爭取認同的主張完全對立,更嚴厲批判其欺暪中共高層,是否可能再引來陳、章 2 人或其他學者回應,令近來因內外因素沉寂的涉台學界出現小小的漣漪。
推薦閱讀
習近平毀了自己的「中國夢」?經濟學家:中共錯過了「取代」美國的最好時機
【收到「來自中國」土壤包裹怎麼辦】美中植物戰波及台灣?防檢局提醒:千萬不要自行丟棄
【中國生化戰趴兔?】美英民眾不斷收到疑似中國種子,美官方警告:侵入性物種會毀壞當地農業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就是要武統】李毅轟與台交往喪權辱國 開幹「和平統一派」涉台智庫 〉)
更多上報好文: 提刪「國家統一」又撤案 蔡易餘不怕被酸打假球「我當小丑又何妨」 江啟臣兩岸論述引爭議 連戰:民進黨把九二共識歪曲成一國兩制 美國將繼續軍售台灣 美防長稱沒有人相信中國願遵守「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