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重創全世界時,台灣「防疫成功」瞬間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但除了公衛人員交出超過滿分的成績單,背後其實還有傑出的科技人才自發性地付出(如設計口罩地圖等便民網站),相輔相成的撐起了整個防疫體系。
《報橘》特別企劃邀請到來自澳洲的田記禮( Tom Fifield ),他是上個月台灣才剛公告通過歸化國籍的 8 名高級專業人才之一。田記禮本身除了是雲端平台軟體專家、且多次帶領國際團隊在雲端運算領域做研究之外,其餘時間還投注心力在台北英國商會,擔任「青年人才部」主席,常為台灣青年舉辦跨國交流講座。更讓人驚訝的是,他的年紀,才僅僅 30 出頭歲。透過他多元又國際化的視野,配上科技產業的知識,這次要帶大家剖析,到底為什麼「台灣這麼好」?好到要讓他下定決心要住一輩子?
田記禮壓低聲音,用些微尷尬、但是難掩激動的口吻說:「妳知道嗎?我剛剛去見唐鳳!她真的好厲害,邊跟我們聊天,就邊找出我們 coding (寫程式碼)的錯誤!」
BO編輯:「噢!真的嗎?所以這是你第一次見到唐鳳嗎?」
田記禮:「嗯…也不算是,但我們這個社群比較多是用線上交流的,陳士駿( YouTube 創辦人)本來今天也會來的,我們在架的這個網站……」
還沒開始訪談前,田記禮掩不住興奮的情緒,分享起上午與唐鳳開會的種種趣聞,口氣如同一般台灣民眾在街上看見「野生唐鳳」一樣雀躍。很難想像這段對話,是從一個身高比籃球員還高、背著電腦、穿著襯衫、有點木訥害羞,但一說起話又極度熱情的墨爾本大男孩口中說出來的。
「去過這麼多城市,只有台灣讓我感覺好像可以定居在這裡」
田記禮第一次來台灣,是在 2009 年,那個時候,還沒畢業的他,就來台參加一場關於「粒子物理學」的會議,他形容:「我那時候就知道『中研院』是亞太首屈一指的學術中心,我們很多資料數據也都是先送到中研院整合分析的。」
其實田記禮在高中就有認識一些台灣朋友,所以對他來說,「台灣」兩個字並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田記禮認真的說:「過去 15 年來,我一直會需要飛去各國參加會議、或是有商務旅遊,但去了這麼多城市,我還是覺得只有台灣是會讓我感到真的很舒適、好像可以一直住在這裡的感覺。」
澳洲給台灣人的感覺,一直是空氣好、制度先進、留遊學的考慮國家。但田記禮說,台灣在他腦海中,才是那個很早年科技產業就蓬勃發展的「先進國度」,他形容自己從念大學年代,與同窗就都一直很想拿廣達電腦等台灣出產的硬體設備。田記禮強調,雖然全世界談到科技都很推崇美國矽谷,但真的在圈子裡的人都知道,很多的源頭、設備、材料、甚至核心技術,通通是來自台灣的「 Made in Taiwan」。
田記禮還忍不住分享,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好幾年下來的「最愛」。首先,光是在 PCHome 上訂東西,只要 6 小時貨品就出現在家門口,就讓他覺得實在太方便;另外台灣的百岳也是讓田記禮著迷的一大點,他還說很多在台灣結識的朋友,就是從報名登山活動開始認識的;更重要的是,他也很愛吃「麻辣鴨血」!
與田記禮聊天不用五分鐘,就可以發現他真的「很台」,連澳洲被人盛讚的「宜人氣候」都不愛,他描述:「比起墨爾本一天有 40 度到 10 度的溫差,我比較愛台北所謂『悶熱』的溫度,或是任何一個台灣城鎮的天氣。」田記禮說,真要抱怨一點什麼在台灣最不習慣的,大概就是舊型火車太矮了,他說:「我就會一直撞到頭。」
「我直覺就是要移居台灣,也沒有考慮別的國家。」
田記禮表示,其實自己在決定要搬到台灣後,只花了兩個月時間打包家當。起初的一年半的確有點辛苦,花了一些時間適應:「我本來就會講一兩句話,這裡也有一些朋友,但一開始當然還是會很難」。當時的他因為在 OpenStack 擔任基金會社群經理,管理一個來自全世界志工網絡的案子,所以其實住在哪個國家都可以,但有全球「自由移動」的空間後,也代表他要面對更大的挑戰。
剛抵台的他要兼顧工作,必須熬夜晚睡、再早起工作,面對著時差、及適應新環境的考驗。儘管如此,田記禮還是謙虛的表示:「這沒什麼啦」。他說,接觸新文化本來就需要適應期,看起來,「移居台灣」真的對他來說是甘之如飴。
田記禮透露,他當初也沒有考慮別的國家,直覺就是「要搬就要搬去台灣」,甚至也沒有寫什麼清單、或條列台灣的優缺點,只等確認了簽證等手續,他就踏上這塊土地了。他說:「在我住的區域,可以看到一個家族三代住在一起的傳統社區文化,同時我走去信義區,又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面相!這真的讓我覺得台灣很多元、很厲害。」
過了一陣子,田記禮有天想到自己未來 65 歲的時候,不能再飛、不能再「想來台灣就隨意飛來」的情景,讓他冒出「不行!我一定要成為台灣人!」的心聲,才能讓自己真的永遠住在這裡。

田記禮工作之餘最愛參加台灣慢跑及登山運動。圖片來源:田記禮( Tom Fifield )臉書粉專。
「台灣早就不是一個外國人只能來教英文、買醉的國家了」
田記禮話語間流露出一股「台灣狂熱」,而到底「實質上」台灣哪裡比世界最宜居城市——他的老家,墨爾本好呢?於是乎,他從包包裡掏出一張密密麻麻的筆記,上面滿滿的表格、數字、百分比、GDP 比較……等列點式英文句子,他說:「講到這個,謝謝妳有先寄訪綱給我!我蒐集了一些資料可以分享!」
他找的資料才不是一些,是一大堆!
而且之後當整個辦公室聽聞這件事,都發出驚呼,田記禮真的可以說是《報橘》訪問過最用功、最勤奮、最「有備而來」受訪者了!他先是找到了「宜居城市」的定義,表示這要從五個面向,包括建設、健保、文化、教育和穩定性來談;接著,秀出他的「台澳比較表格」,一個個的用不同類別分析,強調「我需要的建設是網路,台灣也有啊」、「墨爾本甚至沒有台北的捷運呢」、「台灣是世界飛航中心點,到哪出差都好方便」……等,以數不清的「例證」來「驗證假說」。
而當訪談快被淹沒在「台灣跟澳洲的中小企業比例一樣是 97 %」、「澳洲科技業占比只有 6 至 7 %」等無止盡的數字海裡時,話題來到「台灣的文化面向」。(這裏,他就沒有用到數字了,太棒了!)
田記禮眼神發亮的說:「的確台灣街道上,不像墨爾本有這麼多膚色、這麼多種族,但我知道台灣正在路上,我也喜歡這種『很多高階外國技術人員一起來台創造更好就業環境』的感覺。台灣早就不是外國人只能來教英文,半夜還會看到『老外』在路上喝醉酒的時代了。妳看,我現在甚至可以申請就業金卡(《BO》編按:外國民眾在台灣若有特殊長才能申請的工作身份,為鼓勵外國人來台貢獻。),台灣的確在路上啊。」
原來,對田記禮來說,最喜歡台灣的,才不是實質數據上「哪裡比較好」,是他深深相信台灣會有個美好未來。
台灣是我家,也是「世界的安全港」
身為專業的科技顧問,田記禮的確理解大家既定印象中台灣職場較歐美「僵化」的場面,但他分析,這在科技的世界裡,反而是件好事,也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為什麼台灣科技產業這麼發達的原因。
而在「數位轉型」的時代裡,田記禮認為,有最大進步空間的可以說是金融業,但他坦言,金融業是要面對更龐大的資安風險,而且要是以後再也不需要銀行分行,也等於好幾千人頓失工作,怎麼想都是台灣產業未來巨大的難題。
當前在跟唐鳳團隊研究就業金卡系統的田記禮直言,在他的觀察下,台灣真的是個安全港」,全世界有很多人寄望在這個小島上,他說:「人們看台灣是看到希望,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住在這裡。」

訪談後田記禮( Tom Fifield )逗趣的與報橘編輯互動。攝影/李姿萱。
【更多田記禮 Tom Fifield 的動向】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tomfifield/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Ftrail/ TWITTER|https://twitter.com/TomFifield
推薦閱讀
【報橘專訪】八卦山上的女神會跟鬼一起跳舞!德國女孩愛上台灣「鬼魂文化」
【澳洲指定買台灣口罩】MIT 品質保證口碑傳國際,口罩開放出口商機立刻浮現
【網:外銷賺錢又助人】紐西蘭跟緊台灣模式!總理臉書 PO 口罩機影片,內藏+886 台灣國碼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報橘攝影/李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