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雲林縣麥寮六輕工業區煉製二廠 15 日早上又傳爆炸聲,熊熊火勢竄出大量濃濃黑煙,今年甫過了半年,六輕已發生兩起爆炸事件,突顯了六輕對管線安全的疏忽,也暴露消極改善的管理態度。

而政府非但沒有為人民的農漁生計、身體健康著想,反而與企業聯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禁令人質疑政府要服務的對象是在地的鄉村父老,還是擁巨大金錢攻勢的財團。(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pixabay

到底還要喊得多用力,還要失去多少,他們才能意識到這塊美麗的土地是無價的?六輕工業區爭議不斷,擁有良好政商關係的六輕,與地方盤根錯節的關係,但我們並非束手無策。

六輕爆炸頻傳,政府與台塑聯手遮天

十年前,2010 年 7 月 25 日,塑化煉製二廠,因重油外洩而發生大火,10 年過去了,再次的大火居然還是發生在同一個廠、同一個製程!當時六輕副理黃耀南對外宣稱沒有毒,「只會產生二氧化碳」;台塑化發言人林克彥則不願意承認是管理系統出問題,更不承認是台塑集團管理鬆散。六輕當年爆炸後,對外宣布管線全面換新成 A 級管線,結果新管線才用不到十年, 卻再次爆炸。

十年後的 2020 年 7 月 15 日早上 8 點 57 分,六輕的塑化煉製二廠「重油加氫脫硫製程」,因重油與氫氣洩漏而造成爆炸大火,起火面積兩千平方公尺,造成三名員工受傷,然而,第一時間的新聞卻寫著「無人傷亡」,讓人感覺就是有一隻手在掩飾些什麼!果不其然,當縣長出現拿到麥克風時,一如往常、依照慣例、義正詞嚴喊出:「震怒」,要依空污法「重罰」五百萬元,並要求在調查結果出爐前該製程勒令停工。

這種記者會流程非常令人熟悉,一切都顯得如此製式化、標準化、樣板化,去年 4 月7 日台化芳香烴三廠才因 LPG 管線洩漏而引發劇烈爆炸,周遭房屋牆壁與玻璃遭震碎,魚塭也損失慘重,縣長也做了一樣的表示,事後不了了之。事隔一年,管線洩漏而再次發生嚴重爆炸,台塑陳文仰副總當日說明會竟還脫口說「這次是小CASE 請大家安心,台塑做得很好。」然而,主管單位並沒有第一時間立即讓居民掌握情況,甚至是在地方民意代表前往麥寮辦公室了解狀況後,縣府單位人員才姍姍來遲,發送細胞簡訊給居民,效率堪慮!

身為縣議員,我不斷要求縣府加強環境監測,尤其是石化產業常見的重金屬跟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質,必須用更嚴謹、更新穎的設備,監測更多點位,完整地還原與重現汙染現場。提醒縣政府不能遇到爆炸才跟六輕索取賠償,因為若傷害已造成,環境已毀壞,那索賠再多又如何?尤其雲林身為台灣糧倉,國人吃的稻米與蔬菜,有近四成來自雲林,台灣糧倉就這樣與全世界最大石化工業共存,且是一個公安事件頻傳,又可能會污染水土的六輕。

雲林市府從未「通盤規劃」,對六輕消極治理

去年11月,我在縣議會質詢時更提到,從通盤規劃到環境監測,我們就希望縣府可以痛定思痛,檢查管線與汰換、石化業環境檢測、勞工安全的保障、災時通報與災後補救,四項訴求都不能漏掉,並且針對相關局處都做了完整的了解,也誠心誠意的進行溝通,理解到縣府過去的處置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曾針對六輕提出整體性的通盤規劃與上位法規,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我們以環境監測為例,環保局、消防局、農業處,甚至勞工處都會進行相關的檢測,可長期以來總「多頭馬車」各做各的,無法有效整合數據,達成管制目的,各局處不能只是職責分工,而是要以「六輕」這個龐大的工業區作為治理主體,各面向都得先針對六輕的特性採取整體性的通盤規劃,各局處再來討論職責分工才有意義。

我認為現在應是立即「通盤規劃」,應對石化業排放特有的毒害物質進行監測,雖然環保局確實有做環境監測,但成果遠遠不如預期;在水質監測部分,原有 3 個測站,但縣府卻表示今年中央政府刪除經費,所以只剩下麥寮港內的一個測站,而且檢測項目竟未包含傳統污染物,以及最關鍵的重金屬。而既有的煙囪連續監測系統 (CEMS) ,檢測項目也不包括重金屬,環保局說中央並未公布連續監測重金屬的方法,所以不知道怎麼做。

而最先進的高效率氣體測量技術「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 (FTIR)」,環保局同樣表示 2018 年後因為環保署取消補助,所以雲林就停止設立。這種顢頇迂腐的態度,讓我們感到非常的訝異!

境內擁有全台最大的石化園區的雲林,難道中央沒行動,就打算擺爛嗎?我們有環境保護基金,其中的空氣污染防制基金還剩下將近 7 億元!不要只要遇到六輕就只會推給中央,讓人不禁懷疑縣府對六輕是消極治理,做做樣子,推卸責任,並討好六輕?

呼籲縣府能夠勇於承擔,好好規範六輕的環保、勞權、工安,敢與六輕直球對決,嚴格監督六輕,不要政治跳票,才能還給雲林人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

推薦閱讀

【時力議員廖郁賢專欄】雲林需要《動保自治條例》!用一份對生命的尊重,阻止虐待動物事件再發生

【時力議員廖郁賢專欄】最底層垃圾堆了 2 年!中央早補助 1.4 億,KMT 首長竟解決不了惡臭垃圾山?

【時力議員廖郁賢專欄】當台灣農業大縣雲林的農業發展,只發展了「發大財」口號

(本文經原作者時代力量議員廖郁賢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