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wikimedia。
國軍漢光 36 號實兵實彈演習已在 13 日登場,一年一度的漢光演習不僅是為了驗收平時的訓練成果,更希望透過演習呈現台灣國防改革的重要進展。
不過,因為日前漢光預演時發生海軍陸戰隊翻舟意外,讓民進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智庫副執行長吳怡農在臉書 PO 文質疑,國軍演習大多是在「表演」;此事雖然引起正反兩方的論戰,不過似乎也暴露了國軍的隱憂。
《金融時報》:台灣反制中國武力威脅的最佳選擇是「儲備軍力」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在台灣漢光演習前刊登一篇《Taiwan strives to bolster forces in response to Beijing sabre-rattling》文章,討論台灣的國防軍力問題。
《金融時報》在報導中除提到吳怡農日前在成功大學的演講所說的,面對中國對台日漸增長的武力威脅,台灣國軍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力應對;此外,《金融時報》更以「具有超凡魅力、後起之秀」來形容吳怡農。
另外,《金融時報》在文章也明確指出,面對中國不斷透過軍事武力來維護自身利益時,台灣人民應該更加主動的參與捍衛國家的行動。且有分析人士表示,台灣阻擋中國武裝力量入侵的首要工作,應是增強防禦、儲備軍力。
As Beijing increasingly asserts itself through military pressure, Taipei is scrambling to strengthen its armed forces https://t.co/PG1QYlszNG
— Financial Times (@FinancialTimes) July 13, 2020
台灣 2018 年開始實施募兵制後,就不斷有國軍人力不足的討論;此外,美國官員也曾稱台灣改制是個錯誤,並言重表示「台灣國防要靠自己」。
在《金融時報》的報導中也提到,美國華府智庫機構 2049 項目研究所的台灣軍事專家伊恩·伊斯頓( Ian Easton)表示:「年輕人的潛能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伊恩·伊斯頓更強調,如果台灣被入侵,儲備人力將會是反制的希望之一。
不論是否要恢復徵兵制,或是全民皆兵,台灣在面對遽增的中國軍事威脅,除了日常的演習,後備軍力的確是不可忽視的重點項目。
推薦閱讀
【沒穿衣服的台灣】吳怡農沉重痛批:從總統府到氣象局,政府機密早被看光光
戰爭時將有 1/3 的坦克沒人駕駛 —— 台人投書《外交政策》曝:台灣買先進武器,「募兵制」卻讓軍力成空殼
「如果台北 101 被攻倒,你知道去哪集合嗎?」——沒人在乎國防教育,才是國安真正的大漏洞
(本文授權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總統府,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