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人何韻詩與黃耀明參與線上研討會。

香港藝人何韻詩與黃耀明參與線上研討會,討論香港演藝圈的未來。圖為何韻詩,圖片來源:何韻詩臉書

日前台灣藝人汪東城突然在微博上聲明:「始終堅持我是中國人,祖籍廣東,未曾改變,不容置疑。」令許多台灣人前往他的臉書留言,有網友說:「變廣東城了,人民幣怎麼可以這麼香」、「不要回台灣了,這裡不是你的國家」,顯示台灣人民對「投誠」中國的台灣藝人,往往抱以難過或憤怒的心情。

有許多台灣藝人都曾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者發表支持中國的言論。宋芸樺在微博發聲明表示「我是中國人,一個90後的中國女生」,並強調「中國是我的祖國」;當觀眾問「跟大陸的嘉賓合作有什麼感想」,羅志祥:「不用分那麼細,我們都是中國人。」;歐陽娜娜在微博、IG

href=”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15765″>表示「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通常台灣網友分析台灣藝人發表這些言論的動機,都是出於想要賺中國市場的錢,但是除了中國市場外,難道台灣戲劇圈就沒有其他可能性嗎?

香港面對《港區國安法》,希望建立「黃色演藝圈」

從 2014 年的雨傘運動,到 2019 年開始的反送中,中共的手越來越壓制香港的言論自由。與台灣相似,也有許多香港藝人支持香港警察以及《港區國安法》;譬如成龍、譚詠麟、曾志偉等 2,605 名香港文化演藝界人士,曾發表聯署聲明,期望全國人大常委會盡快制訂《港區國安法》,但同時希望人大「在堵塞國家安全漏洞的同時,亦能保障業界正常的創作自由和發展空間。」

或許這 2,605 人士期待香港社會趕緊穩定下來後,演藝活動就能夠重啟運作。但是香港有另外一群演藝人士,想要在保留言論自由之下,走出不同的演藝之路。

關心香港民主的組織「HKDC」在 11 日舉辦線上研討會,邀請 4 位香港演藝界的人參與,談《港區國安法》後他們該何去何從。

據《美國之音》報導,歌手何韻詩提到香港演藝圈的主流想法是「識時務」,「不理會關心社會議題」,所以大眾也不應感嘆為何大歌星、大演員,沒有聲援抗爭者。

此外,歌手黃耀明認為,依靠中國市場的香港藝人,或許名利雙收,但犧牲了難以用金錢衡量的思想與言論自由。但是黃耀明認為,金錢與自由並非互相排斥,只能擇一。

黃耀明表示,1980 到 90 年代,香港電影與歌壇盛況空前,吸引亞洲、歐美市場,造就新一代香港新派電影浪潮,香港導演王家衛就是一例。那時的香港演藝圈根本不需依靠中國市場。

黃耀明另外提到,南韓在 2017 年因為部屬薩德反導彈系統,導致中國實施「限韓令」,《BBC》報導,據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預計,「限韓令」導致韓國文化產業損失約 87 億韓元。但黃耀明認為,「限韓令」讓 KPOP 不再依靠中國大陸市場,努力發展,成為近年全世界最流行的樂風。

黃耀明表示香港藝人也可以將現在的時局變化視為一種動力,「是否我們太過懶惰,整天想著北上(中國大陸)發展,而忘記了世界上還有 40 至 50 億人口的市場。」黃耀明指出,香港演藝圈可以發展「黃色演藝圈」,這樣便可以壯大自身力量,自我發展圈內經濟,選取題材不受中國大陸因素影響,演員歌手也不再怕被中國封殺。

台灣演藝作品放眼國際

台灣的情況呢?其實台灣已經有幾個演藝作品走出國際,讓世界看到台灣。

譬如 2018 年公視自製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第一部在國際影音平台Netflix 同步上架的台灣戲劇,在當年 11 月登上日本 Netflix 精選熱門劇集裡的第一名,也奠定台灣與國際影視平台的合作;2019 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在日本數位平台上架,並於日本衛星電視台播出;今年的 Netflix 全球上架的台灣原創影集《誰是被害者》,就是由製作電影「紅衣小女孩」的瀚草影視製作,除連續 15 天高據 Netflix 台灣排行榜冠軍,並打進香港、越南與新加坡觀影排行榜前 10 名。今年另外一部創下高收視率的《做工的人》,也是與 HBO 合作,創下高討論度。

音樂界來說,張惠妹《烏托邦世界巡城演唱會》在亞洲以外的 8 座城市巡迴,分別是澳洲雪梨和墨爾本、紐西蘭奧克蘭、義大利米蘭、西班牙馬德里、加拿大溫哥華、美國的紐約和洛杉磯等;原住民歌手阿爆與 Matzka,也在 2017 年受邀,參加英國的Glastonbury 音樂節演出。

由此可見,台灣娛樂產業界已經逐漸能夠看到國際市場,並且與國際企業合作,成功行銷台灣演藝作品。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娛樂界的收入,可以有越來越大的比例是來自非中國市場。

推薦閱讀

【台灣人看清楚,這就是中共】協調初選也算「顛覆政權」!港區國安法正摧毀香港選舉權

「2047 年,我不在了,卻是年輕人的未來」—— 從 63 歲抗爭者視角,探索香港未知的未來

【在台撐香港也關到死】追殺你到底的「顛覆祖國政權罪」!港版國安法為收復台灣鋪路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何韻詩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