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校園傷人事件又添一起,使得校園安全的討論重新浮上檯面。而傷人的高中生長期在學校是因性別氣質遭受霸凌,因此失控傷及無辜。
回過頭來審視台灣的性平教育,據教育部統計,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受害者約 7 至 8 成為女學生,校園性霸凌則顛倒,受害者有 7成為男學生。從「玫瑰少年」葉永鋕到世新宿舍事件,一路以來都是因為有人受害,社會才重新審視性霸凌的嚴重性,但有效建立一套防範機制,才是政府應積極著手的標的。(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非當事人。
文 / 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 王婉諭
日前在淡水發生了小三女童遭高一學生刺傷的事件,看到報導的當下我只有滿滿的悲傷和心疼。
女童及其家人的協助是當務之急,除了生理上醫療的照護外,心理所面臨巨大的焦慮以及恐慌,更是需要關心,對每一個家庭,面對到這樣的衝擊,必定會有一段難捱的時期。
校園制度應重新檢視,預防傷害再次發生
有許多報導開始談論事件發生背後的原因,我和家長們的擔心、害怕都是一樣的,類似的事件會不會再度發生?我們的孩子是否可以在一個安全、安心的環境中成長?也有著同樣的疑惑,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發生在校園內的社會事件,應該被重視與改善。我希望能藉由這起的事件,重新、全面地去檢視現行教育、校園以及少年事件等制度,是否能真正接住搖搖欲墜的學生?
有效處理創傷、霸凌,校園安全才無破口
這幾個我們努力的方向,也希望更多人能理解、一起努力,當然,政府責無旁貸,更應擔起責任。
一、創傷後的專業陪伴
目睹整起事件發生女童的 7 歲弟弟,以及周遭的同學們,後續是否有得到妥善的輔導和陪伴?因為這樣的目睹傷害,不僅會對孩童心靈受到打擊,更可能遠期帶來負面的影響。當事女童除了現行治療,後續更是需要專業的心理陪伴、諮商輔導,才能度過精神、生理受到嚴重創傷後的期間。此部分仍需學校之社工、心理師的介入,給予這起事件的目擊者、當事人更個別化的協助、撫平心靈創傷。
二、面對校園霸凌,目前的處理方式夠完善嗎?
這名高中生過去疑似長期被班上女同學霸凌,嘲諷「娘娘腔」、「沒雞雞」,積忍已久情緒失控,間接釀成這次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但校方在第一時間卻表示,「該生在校內表現無異狀,可能是課業壓力比較大。」似乎完全未察覺學生在學校被霸凌的情況。
這不僅凸顯了目前性平教育、情感教育的不足,也讓我們思考面對校園霸凌,我們應當如何建立更好的制度?教育部曾提倡使用修復式正義,但實際執行上卻淪為形式,缺乏通盤了解事件緣由,以及如何讓孩子增強認知能力去理解人際關係。不禁令人質疑,目前我們真的能有效防範、處理校園霸凌嗎?被霸凌者,是否會轉為霸凌者或暴力行為者?
或許過去許多人都曾因不懂事而用言語霸凌過別人,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得住這樣的辱罵及壓力。面對這樣的壓力及霸凌,應該讓孩子知道如何紓解、求助,不讓他孤立無援,以減少因情緒問題再次發生類似遺憾。
三、當青少年已經作出觸犯刑罰法律的行為時,我們的社會、司法應如何去看待這個現象?
青少年時期仍在人格形塑的階段,若單純將少年作出觸犯刑罰法律的行為,視為偶然個人行為,可能沒有辦法解決少年個人及整體社會的困境。
我認為應該注意的是,青少年犯罪背後所反映出的社會困境,以及他在層層壓抑下所發出的求救警訊。當他們進入到少年司法程序後,不僅是要他們負擔起責任,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給予他們機會、空間及資源,協助其健全發展的可能?這部分的政策,我們後續會再提出,例如:少年矯正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兒童及少年偏差行為之預防及輔導辦法」中少年輔導委員會的任務定位釐清等。
事件發生至今,我收到許多家長的憂慮,同樣作為一個家長,我能理解孩子遭逢意外時,大家的憤怒、不捨及擔心,若被害人家屬有任何需要協助的部份,我們絕對盡力幫忙。同時,校園安全問題一再發生,除了對個案的協助之外,更應從根本檢討事情發生的種種原因,唯有從預防端做起,避免類似的事件一再上演,才能有減少無辜生命被傷害的可能。
推薦閱讀
【時力專欄】此刻就是「台灣正名」的最好時機!3 點分析打破「高成本、困難與不可行」迷思
【時力專欄】過完兒童節,兒少權益有進步嗎?修正 5 法條,讓台灣孩子擁有真正安全的生活
【時力專欄】38 個中央機關使用中國通訊設備!邱顯智籲行政院「別再只喊口號」
(本文經原作者 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 王婉瑜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