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若有大量中國漁船闖進台灣海域,台灣是要驅離還是攻擊呢?海巡單位進行驅離,得同時考慮對方人多勢眾,一旦對我方發動攻擊,海巡船艦肯定打不贏;若出動海軍支援,中國又可能藉機指控台灣挑釁而武力攻台。

上述的情況,就是「灰色衝突」,然兩岸不僅可能發生實質衝突,解放軍近來更整頓網軍團隊,對台灣進行「虛實攻擊」,當國人習慣中共在網路上發出的政治宣傳訊息,不用等到武統,台灣就已經被拿下一半了。(責任編輯:梁雁)

國防部智庫指出,「灰色衝突」讓被攻擊者的決策造成時間及輿論壓力,其中就包含網路資訊戰。圖片來源:flickr,CC Licensed。

「灰色衝突」是台灣面對中國的新挑戰。國防院表示,中國手段包括經濟、資訊及準軍事等手段,改變政治與戰爭本質,以小口蠶食對手非重要利益,等到受害國想積極反制為時已晚。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日前示警,指「灰色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是國安新挑戰,指的是「未達戰爭門檻且非傳統或非常規的武力使用」,攻擊方讓被攻擊者難以決定以軍事或警察力量回應,藉此延長決策時間,但無論是決策延遲、做出誤判,都可能是敵方目的。

用網路傳播增加輿論壓力,先模糊焦點再一舉拿下敵方

國防院日前發布「灰色地帶衝突特輯」,深入解析灰色衝突的定義。前言指出,灰帶衝突的手段主要包含經濟、資訊攻擊及「準軍事」(quasi- military)等手段,藉由對手內部壓力改變政策現狀,更可轉為顛覆工具,透過網路、手機快速傳播,正改變政治與戰爭本質,結合資訊流操作,混雜宣傳、辯論、圖像與敘事方式,對標的國的決策造成時間及輿論壓力。

其中,以準軍事行動更具脅迫性、時間壓力,且更為民眾關注,因此成為特定國家傳達政治意志或宣傳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案例是,中共由於威權體制與戰略文化,對「硬實力」運作更為倚賴,近年中共強調的「軟實力」「銳實力」,則是戰略輔助角色,北京藉由此「三力」穿插運用,企圖改變國際現狀,但產生的政治後座力也隨著後疫情時代擴散。

國防院先進科技與作戰概念研究所長歐錫富表示,灰色地帶是指戰爭(黑色)與和平(白色)間的問題,在灰色地帶戰略的執行上,主要在避免跨越戰爭門檻,包括代理人戰爭、地下軍事行動或類軍事行動。

歐錫富指出,灰色地帶戰略與混合戰略不同,混合戰略結合核武、傳統武器及其他非傳統手段;灰色地帶不訴諸直接和相當的動用武力,混合戰略的一些手段不適用在灰色地帶,尤其是核武或傳統武器。

另外,灰色地帶戰略意在避免跨越戰爭門檻,其特點包括「不對稱性」(asymmetry),相對利益與相對力量是國際現實,利益與力量不對稱使得各國對於目標的競逐與算計呈現不對稱性;另一特點為「模糊性」(ambiguity),灰色地帶對於衝突本質、法律與政治聲明合法性等充滿模糊性,甚至使用不實資訊或欺騙,降低對手將衝突升高為傳統戰爭的可能性。

歐錫富強調,灰色地帶以小口蠶食或蝸牛慢走方式,侵蝕對手非重要利益,起初受害國覺得不痛不癢、不以為意,等到累積戰果足以改變戰略對比時,受害國要積極反制已為時已晚。

推薦閱讀

【或許耿爽沒那麼不爽】抽換人名、讓中國變得可笑!台灣用「假新聞」回擊中國資訊戰,反讓台更易受假訊息危害

【俄國像暴風快攻,中國則緩慢布局】中俄都靠「資訊戰」達政治目標,戰法卻有 6 大差異

【一張圖破解中共對台資訊戰】統戰路徑有 6 條!「滲透台灣」被當專案執行,中國各部門爭搶專案經費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國防院:中國以灰色衝突蠶食對手 受害國反制不及〉。首圖來源: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