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對於大自然如何應用與施作,人類通常是以自己的需求為主要考量,自然而然地,在土地上的建置便會是以是否達到便利、經濟、實用等為思考的價值核心,卻忽略這些「以人為本」的工程可能危害自然生態系的穩定和平衡。

而「生態工程」(Ecotechnology)的概念即在此脈絡下被提出,亦即在需要變更自然環境時,採用最少的人工能量,讓同為動物棲地的大自然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本文作者以基隆市區的工程為例,帶讀者了解「生態觀點」的工程具有什麼重要性。(責任編輯:李姿萱)

圖片來源:Pixabay

日前基隆市仁愛區西定河周邊,因常有夜鷺等鳥類棲息,鳥類經常在陽台排泄造成困擾,因此民眾反映公部門希望協助移除河岸樹木。但基隆野鳥學會指出,市府施工時造成雛鳥落巢,幾經協調採取先停工避開繁殖季的方式,延後相關工程。

圖片來源:基隆市野鳥學會提供

該砍樹造成雛鳥落巢的狀況,反映出公務單位沒有生態問題意識、承包商亦無,直接無視雛鳥暴力砍樹,造成雛鳥掉入水中,只好由熱心民眾協助送往動保所,反而增加整體公部門的工作量。

圖片來源:基隆市野鳥學會提供

近來影響到鳥類棲息的相關生態事件,還包含基隆之眼的沉沙池工程(由基隆市中心走國道一號南下的轉彎處、西定河旁)。基隆市政府為改善水質而申請的前瞻計畫水環境計畫,依工程計畫要興建沉砂池需移植樹木,將大幅影響樹上的鳥類。

前置生態檢核作業雖依據行政院工程委員生態檢核規定,比起市府其他部門,算是相對有生態檢核機制的成功,並有資訊公開,移植樹木的計畫也不如上述案粗糙,但仍然忽略工程之後的的「補償」措施,造成原先在基隆之眼生活的鷺鷥科鳥類無處棲息。

生態需求與工程結果不符,應選適合鳥棲的樹種

該工程的生態檢核報告中提到:「另此數株榕樹冠層中可見數種鷺科鳥類在此群聚之情形,包含夜鷺、黃頭鷺、小白鷺等物種……故此區之數株大胸徑榕樹可為陸域生態保全對象,以減輕人為開發對於本區陸域動植物之影響。」沉沙池工程難以避免干擾、亦有樹木移植的需求,但主管機關環保局該如何回應生態檢核中的「補償」——也就是在水環境工程稍微改善水質後,是否有「可能」再次成為一個鷺鷥科鳥類能夠棲息的地方?

但環保局的回應是:「有電話問過基隆鳥會前任理事長,該區鳥類三年會換一次棲地,本來就會離開。」事實是毫無科學研究顯示該區鳥類三年會換一次棲地。我對此觀點提嚴正質疑,並且要求主管機關正視後續效應,如西定河、田寮河周遭人鳥衝突,是因為基隆之眼的榕樹棲地不見間接導致。 

未來沉沙池工程完工後,所要進行的景觀改善居然是種植「山櫻花、楓香」,這些樹木不符合該工程生態檢核所提到的「補償」,是無法讓鷺鷥科鳥類作為棲息的樹木。如此工程後續的景觀規劃,不是應選用更適合鳥類棲息的樹種、為城市動物提供不同的棲地嗎?

再者,該景觀規劃,還打算裝設高低不一的景觀燈,除了影響樹木生理外,也完全不符鳥類棲息的需求,更甚夜間過多的光汙染也會造成人類身心健康問題。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都市與邊陲來自廣告看板、LED及路燈之光污染對於生態和動物生理機制之傷害,如內分泌失調、失眠以及壓力、焦慮等,此外,過多不必要的光源使用亦可能造成能源浪費與經費耗損。

今年三月,環保署已經發布《光污染管理指引》,我希望地方政府可以以各種形式邀請專家學者討論光污染的防治,並盤點市內燈源設置的必要性、特殊區域範圍是否可以縮減與時間是否可以調整,並找出不同的替代工具,建立我們的燈具設置工程前的「評估機制」。

設計以工程為導向,缺乏生態觀點

除此之外,常常散落在地方的零星工程也牽一髮動全身。

由我的服務處團隊和時代力量基隆黨部共同推動的「工程建議款參與式預算」中,獲得最多民眾票選的「四維荷花池再現螢火蟲」生態復育工程,同樣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遇到生態觀點在工程中缺席的制度問題。零星工程這筆預算依照政府採購法及其相關子法,執行前必要的規劃設計佔比非常少(大約5%)。

因此,雖然零星工程(議員建議款)是小型的鄰里改善,但仍以「工程」為主,這筆預算本身就會導致「工程」導向的設計。但其實社區的改善、生態復育與公園的改善,可能需要導入更多生態觀點、納入民眾參與,才能避免對社區生態的衝擊。

為此,我特別在市議會向市長提出建議,民眾期待「完整的評估、參與」,再執行工程,以零星「工程」為主要目的的預算並無法涵蓋這些調查層面,主管單位民政處是否有相關的業務費可以搭配?能來協助生態觀點被納入工程前置作業?

將生態觀點納入可兼顧社區與環境

鄰里工程雖然範圍較小,但會大幅影響社區生態,甚至改變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我經常看到暴力把樹木斷頭、砍斷,或是進行廣場或人行道時留下過小樹穴的錯誤工程——過小的樹穴、錯誤的修樹方法會造成樹根系發育不全、爛根、生病,並容易因為風災而造成樹倒,砍樹不僅浪費公帑,錯誤修樹更容易造成公共安全疑慮。

除了最基礎的民眾資訊公開,更多如生態檢核、生態評估、規劃與納入參與、城市動物棲地等,還有待回頭檢視的法規問題,更需要有專責的機構來設計不同規模工程的檢核機制,才能讓工程不只是「干擾」環境的零和遊戲,而是可以有更多「生態觀點」可以引導工程,做完善的前置評估並納入參與。這樣我們才能有所依循,真的來建立一個生態與生活品質共好的美好城市。

推薦閱讀

核廢問題重創蘭嶼生態,台灣能源政策何去何從?

【今年地球資源已透支】1 顆地球被當 1.75 顆用,「生態越界日」破紀錄提前到來

「亞馬遜是個巨大的病毒庫」——人類開發終將自食惡果?生態學家:下個大流行疾病恐來自亞馬遜雨林

(本文經原作者 時代力量基隆市議員陳薇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 〈在工程中「被缺席」的生態觀點 生態觀點如何引導工程?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