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針鋒相對來到近年來最高點,先前中國政府強推「港版國安法」後,美國川普政府就宣布取消香港特殊待遇,予以還擊。不過,這個做法真的能對中國造成影響嗎?
香港抗爭者有一項戰略叫「攬炒」,意即「玉石俱焚」、「兩敗俱傷」,核心概念就是以「經濟代價」換取「自由」,就算抗爭者可能被武力鎮壓,卻藉著同時被摧毀的香港金融系統,進一步影響中國的全球經濟戰略。
如今美國的措舉似乎正好隨著抗爭者的計畫而行,但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列出的數據,縱使香港在 1997 年回歸中國,當時占了中國 GDP 的 15.9%,卻隨著中國高度發展,到了 2019 年的 GDP 占比只剩 2.7%。
換句話說,現在的香港經濟對中國來說,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香港占中 GDP 下滑,中國卻仍靠其投資
那麼在香港占中 GDP 連年下跌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是吸引外資爭相前往呢?事實上,相比中國內地常發生政府干預司法的情形,香港自由的環境反而吸引外資經由香港投資中國;對中國來說,香港是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中國公司也會選擇在港籌措上市的資金,如通過貸款或發行債券進行融資。
《BO》編按:根據定義,「離岸金融」是指設立在一國境內,但與該國金融制度無甚連繫,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
從《華爾街日報》報導的數據進一步來看,香港是人民幣主要的交易地,占比為 30%,中國本土反而只有 28%;而人民幣在中國以外主要的使用地也是香港,約有72%,接著依序是英國 6 %、新加坡 4.3 %、美國 3.2 %及台灣 2.6 %。
而 2018 年的統計,也看得出香港為中國重要的資金門戶。在外商對中國投資的 1380 億美金中,經由香港進行的投資就有 900 億;而中國對外投資雖對外投資 1430 億美金,卻仍有 870 億美金是經由香港。
且香港回歸至今(1997-2020),香港 IPO 共籌資 478 億美金。在這之中,中國企業就有 356 億美金,遠比其在上海的 281 億美金、紐約證交所 59 億美金還高。另外,2019 年中國公司在香港發行的美元公司債,達到將近 1500 億美金,貸款則逾 6000 億。
《BO》編按:IPO原文為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意指「首次公開募股」,也就是公司第一次從私人公司,變成上市公司。
其實香港能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就是因為其市場和金融機構連結緊密,港府不會過度干涉自由市場,同時還推行低稅率政策,商業活動才得以擁有更高的自主權,而由上述數據就能應證這點。
如此看來,中國大舉破壞香港時,還是得停下腳步想想後果;相對地,攻擊中國的美國,這次的做法也不見對自己有好處。或許唯一樂見這種局面的,反倒只有香港抗爭者,畢竟以小擊大最慘的結果,不過就是玉石俱焚、打掉重練,最珍視的民主自由都被奪走了,還怕經濟受到波及嗎?
推薦閱讀
【台商離港,台灣要搶要快】香港金融地位陷危機,台商出走該選台灣還是新加坡?
【香港將留給台灣什麼】極權逼走香港富豪與企業,台灣能成為下一個亞洲金融投資據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