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剩下不到 24 小時,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罷免投票就要啟動,高雄人,你買好車票準備回家了嗎?

知名圖文畫家 A RAY 日前在臉書 PO 出多張插畫,主題為「北部某大學室友們的真實對話」,對話中有名香港女生說:「至少你們有錢就可以投票,香港人富可敵國,但買不起選票」此張圖片不僅觸動人心,也顯示出罷韓投票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身為高雄的北漂市民,透過此篇文章要告訴高雄人,為了香港,請你回家投票。(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取自 Wecare 高雄 臉書粉專。

文/鳳山人

去年開始,香港爆發一連串大規模反送中運動,港警在多場示威活動拘捕超過 9000 人,並有數百人被控暴動罪,只因為上街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直到五月,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壓倒性通過《全國人大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簡稱港版《國安法》);香港立法會又隨即通過《國歌條例草案》(簡稱港版《國歌法》)。美國也宣佈取消香港特殊待遇,世界將以不同方式來面對香港。

《 BO 》編按:香港立法會在 6 月 4 日針對「國歌條例草案」進行投票審查,最終以 41票贊成、1票反對獲得通過

這些既成的狀態與情勢的變化,包括示威者受到不成比例及毫無正當性的暴力對待,都顯示一國兩制已遭毀壞,中國更加嚴酷地控制香港、限縮香港人民的自由。

台灣要如何應對?最重要且最急迫的,自然是台灣政府對外的表態及具體實質的政策行動,包括陸委會正在進行的「人道救援行動專案」。除了這些事情之外,一般人能不能做點什麼呢?作為一個在高雄長大的「北漂」市民,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即將舉行的罷免投票與這一切的關係。

北漂的高雄市民:為了香港,請你回家投票

韓國瑜作為在去年香港爆發反送中抗爭時表示「不知道、不了解」,其後又在公開記者會上「反港獨」的人;同時,他作為第一個訪問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的台灣地方首長。這場罷免投票,不可謂與香港無關。

無論是為了高雄市的市政發展,或者為了對國民黨表示不滿,都構成投下同意罷免票的理由。不過,許多市民或許對兩黨政治的對立和代議民主感到反感,對於民進黨的評價或對韓國瑜的個人評價也影響了投票意願,這些理由,使得許多仍在遲疑的行動者尚未決定是否參與投票。

我想要跟仍在猶豫是否回高雄投票的「北漂」市民朋友說明另一個理由:為了香港。

2019 年香港的區議會選舉,曾被許多人質疑是否真得能夠影響現實政治。確實,即使區議員選舉中,泛民與本土派取得全港 86% 的直選議席,其政治影響力或許難以在體制內彰顯。然而,國際社會普遍將這場區議會選舉視為一場「公投」,實際上的意義,正是香港人民對於香港政府及中國政府的集體政治表態。國際社會的支持力量,藉由香港人民一票一票的民主價值,而更具有正當性。

目前,即使中國政府壓迫力道加劇,不代表香港已經全然失去了民主自由,更不代表事態最終必然往負面方向發展。所謂的「為了香港」,並不是說罷免成功就一定能夠鼓舞或幫助到香港人。不過,即將發生在高雄市的罷免投票,或許也可以用同樣的邏輯來檢驗:究竟高雄市民對於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有多大程度反映在對於親中政權的警惕?對於香港的狀況會如何連動台灣的局勢,又多深刻的危機意識?

「參與投票」是實踐公民權利的重要行動

相較於 2020 台灣大選,在 COVID-19 爆發之後,新聞媒體幾乎都是疫情相關的報導,人們也普遍在抵禦這個轉換生活習慣、抵禦共通性敵人的集體氛圍之中,無暇關注更多議題,更難從意識轉為行動。另外,罷免可已被公開宣傳、門檻被大幅下修,都僅僅是數年之內的事,人們對於總統與民意代表的直選已經相當熟悉,相較來說,對於罷免則相當陌生。

實際上,對於高雄市民而言,光是對罷免案進行公共討論、選擇參與投票一事,即是實踐公民權利重要的行動,若能連結起中港台當前局勢變動的意義,這場罷免將不只是高雄人的事。

民進黨政府在防疫工作上取得亮眼成績,不見得能夠反映在罷免投票率之上。蔡英文對於香港局勢的表態,也未必能夠驅動人們的行動。2020 選前,各黨各派台灣政治人物們對香港議題的表態,或許會認為是「消費」香港的社會抗爭,不過,除了政治人物的表態之外,人們手中的一票也至關重要,除了檢視政治人物之外,個人的行動也相當重要。當然,行動並不僅限於投票。相較去年,現在的抗爭規模與街頭鎮暴的場面都不如前,讓許多人感到疲勞與無感,因此需要引發更多人關注與討論。

對「北漂」的高雄年輕人來說,回家參與罷免投票有諸多的成本:工作賺錢或放棄休假的機會成本、交通甚至餐宿費用,還有最困難的親友家人溝通成本及衝突的風險。最後這一點,從「韓粉父母無助會」即可見一斑。

韓國瑜激起了世代的價值衝突!請用「選票」展現台灣的自由民主

從 2018 年的縣市首長選舉,到 2020 的總統大選,對於韓國瑜作為一個政治領導者背後所反映的政治想像,包括是否以簡化的情緒語言動員民眾、以保守封閉的政策立場加劇多元群體間的對立,都激起了世代的價值衝突。

同樣地,這種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由、涵容等價值,也正是香港社會正在追求的目標。人們能夠公開發表多元的意見、為弱勢群體發聲、為其民族認同而不受到國家的懲罰,這些在台灣已經習以為常等各項自由權利,在近年的香港已經逐漸被收回,直至現今的中國人大立法更證實這個萎縮現象。此刻氛圍與諸多成本的挑戰之下,人們對於罷免的反應,也反映高雄市民及北漂青年對政治情勢的認知為何。

「為了香港」乍看之下與罷免韓國瑜這個單一政治人物的行動之間有一段距離,我卻覺得這些事情都是緊密連繫在一起。

我們不能忽略了台港局勢連動的現實,更需要從此角度來思考罷免行動。種種事件緊湊發生的當下,資訊被快速且大規模地傳遞,到底能多少程度被反映在政治行動當中?這一波港版《國安法》巨變之中,這一個位處台灣南方的大都市市民,如何看待港台局勢的發展?如何認知威權國家對追求自由民主人們的壓迫?六月六號的罷免公投結果中,將給出一個答案。

推薦閱讀

【撕毀韓國瑜的民主假面具】「民選市長」叫你別去投票?這就是非罷韓不可的理由!

【罷韓投票前該知道的事】別錯過改變高雄未來的機會!天氣阻礙不了你,帶「投票 3 寶」勇敢投票

【罷韓之利,遠大於弊】罷韓不只是高雄人的事!他曝:連香港都影響台灣政治,何況高雄

(本文經合作夥伴 思想坦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為了香港,回家罷韓 〉。首圖來源:左圖取自 Studio Incendo,CC Licensed,右圖取自 Wecare 高雄 臉書粉專,經編輯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