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世衛秘書長譚德賽(右)。圖片來源:《DAILY KOS》及《Hindustan Times》合圖。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進入全面「咎責階段」,不僅世界上許多民眾檢討當局防疫不力,美國總統川普也指責世衛在疫情初期未盡力防堵,且包容中國隱匿疫情。日前美國總統這位「世衛最大金主」宣佈要暫停金援世衛。

於是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在 1 日公開對川普喊話,表示希望能「繼續和美國合作」。隨後,《美聯社》則爆出世衛也抱怨中共隱瞞疫情,都在央視開播前 15 分鐘才會拿到資訊。得到的消息少到沒辦法想對策之下,才只好「言不由衷的讚中共,來哄騙出真實消息」。

假設為真,那麼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公共衛生落後卻又經常隱瞞疫情的「麻煩」,世衛現在的組織與運作模式,顯然無法成為全球公衛體系的防護傘。

先不論世衛到底是不是因為「怕川普」所以才丟出抱怨中共的內部消息,其實就實際層面來說,美國給世衛的錢其實需要經過國會批准,「終止撥款」這件事,無法只由總統下達指定,但當然,目前國會最大黨是川普所屬的共和黨陣營沒錯。

歐盟方面則認為,川普的威脅「輕率、危險、又不合法」,希望能川普能往「共同合作、思考解決方案」的方向走。

那世衛到底是幹嘛的?

世衛的創立,旨在與全世界公衛組織建立夥伴關係、進行研究、提供各地技術上支援、並追蹤全球傳染病等疫情。而、在這個建立了 70 年的組織裡,有成就、也有失誤。比如世衛曾成功抑制天花,但也發生過幾次「錯失控制疫情黃金時機」的先例。

世衛從過往的關心瘧疾、肺結核…等疾病,到了這個時代,已經開始接觸如全球暖化、毒品監管、難民生活、基因改造食物影響…等許多現代公衛議題,除此之外,「提供建議」也是該組織的一大工作項目,例如早在 70 年代開始,世衛就開始釋出如「醫藥局該有的存貨」等種種民生必須清單。其中他們做得最成功的工作,可以稱是「兒童天花的疫苗施打」的計畫,幾乎完全根除了此疾病。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專文指出,世衛的組織龐大且僵化,內部各種預算都讓「改革很難發生」。現在面對全球武漢肺炎疫情的延燒,他們面臨問題,更加棘手了。2019 年,世衛公布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公衛健保等措施,能再擴及到 10 億多人身上,只是眼前的疫情,已經奪走全球 37 萬多條人命

至於世衛秘書長譚德賽,是在 2017 年被票選出來的第一位非裔、且豪無臨床經驗的秘書長,此任期為一次 5 年,而在這之前,他曾任擔伊索比亞的外交部長、及衛生部長。

表中綠色代表強制性費用棕色代表自願性捐款。美國給付的強制性、及自願性款項,均為世界最高;中國強制性款項則在美國、日本後的第三高。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圖表整理:《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這組織的運作「癥結點」在哪裡?

世衛近兩年的預算,大概抓在 44 億美元,其中只有 20 %是會員們強制要付款的,其他則是來自「自願捐款」。據《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整理的表格(上圖)可以看出,贊助額度最高的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及蓋茲基金會。而與強制性會費不同的是,這些大筆的捐贈款項將使世衛更複雜,因為會影響該會的議程

越來越仰賴「捐贈款項」的世衛,而其組織運作目標,不得不調整到「符合贈款人期待」的路上。舉例來說,其實早在 2018 年,川普就曾為了「世衛提倡母乳哺育,影響廠商生計」揚言要撤資過。而美國確實對世衛威脅最大,2018 – 19 出資總額超過 8 億 9 千萬美金,佔了世衛預算的 15 %左右。如今夾在美、中之間的世衛,今天又面臨一次「公衛議題上的政治抉擇」。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報導指出,許多專家都認為這種「以金權命令醫學人員」甚或是「抽資」等威脅手段,會讓世衛更僵硬、更無法好好為全球做準備。一個不巧,甚至會讓更多國家起而「效仿」,最終讓攸關全世界人命的公衛系統陷入「誰出錢誰老大」的深淵裡。

而世衛追蹤疫情的方式,主要靠的則是其成員的「回報」系統,但不管是以中國當初爆發 SARS、或衣索比亞爆發霍亂(時任當地衛生局長就是譚德賽)的例子來看,早就發現各國當局,總是因為擔憂「影響經濟」,產生隱匿問題。各種弊病和運作模式的僵局,長期潛伏在世界最大公衛系統中,至今仍看不見好轉起色。

推薦閱讀

【錢留著自己用】美國斷世衛金援後速通過 14 兆紓困金,國務卿:美國不排除永遠撤資

【世衛警告:武肺病毒永遠無法消滅】解除管制簡直像在玩命,全球得防第 2 波疫情爆發

【從中國手中解放世衛】澳媒《60 分鐘》專題:疫情全球失控,是因為 WHO 無法讓世界聽到台灣的聲音

參考資料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What Doe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o?

《聯合報》:美國斷絕與世衛關係 各界罵聲連連

《CT Want》:金援斷!美國退WHO 譚德塞「一句話」回應

《中央社》:美聯社:中國延遲公布病毒資訊 錄音檔證實世衛也備感挫折

(本文開放合作媒體轉載分享。首圖來源:《DAILY KOS》及《Hindustan Times》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