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s

在後疫情時代,「飲食習慣」捲起一股餐桌革命。在過去數個月裡,人類花了大量時間追憶過往「正常」生活的模樣,殷殷期盼這場災難可以趕快落幕,不過回歸「日常生活」的期待,早已光速演變成一個新紀元。

各國的飲食習慣,隨著封城禁足、保持社交距離的規範下,產生不可回溯的改變,不僅在家煮食比例上升,外送服務異軍突起,全球化遭到疫情打擊,也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飲食的選擇,整個食物供應鏈創造出「新常態」。

在家吃飯成「新日常」,各國餐桌行為產生變革

當人類一邊期盼「什麼時候可以恢復正常?」,卻也因著用餐行為改變,把在家吃飯、減少外食變成新的日常。

統計,台灣消費者在疫情後選擇在家用餐的比例提高至54%,消費者轉往零售業購買食物回家煮而非上餐館外食,導致餐廳的來客數下降。

不僅如此,中國也有一些有趣的現象發生。為了減少病菌的傳播途徑,「公筷」變成宣導的另類新目標,大多數人吃飯和夾食物會用同雙筷子,政府希望人們改掉一筷多用的習慣,打出「你和文明飲食的距離,差一雙公筷」的口號。

俄羅斯則因為居家限制嚴格,民眾只能就近採買食材,業者發明出將熟食裝進玻璃罐裡的「玻璃罐料理」,隨開隨吃口味還非常多元。

在家吃更健康,在地食材受矚目

由於在家用餐的比例增加,「健康飲食」再次引起大眾的重視,國際交通的受阻也連帶使食物的供應鏈出現變化,「在地食材」在當前反全球化的省思中格外受到關注。

美國肉品供應大廠嘉吉公司執行長麥克倫蘭表示,以美國為例,在家用餐的食物份量比起餐廳好控制,而且吃得食物也比較健康,餐廳供應的份量不僅較大,還添加更多植物油、奶油及起司。

而據美國知名美食網站Yelp的報告顯示,美國消費者選擇在地食材的比例比以往增加了4.3倍,不僅更想了解食物的來源,對於食物安全的意識也比疫情之前來得高

面對疫情的考驗,香港米其林二星餐廳 Amber大廚 Ricahrd Ekkebus則認為這是一個重新思考飲食的新轉機,強調餐廳可以往蔬食料理的方向發展,假如人們可以做到這樣的改變,這將會是朝永續飲食的一大步。

推薦閱讀

【疫情連鎖效應下一步:食物短缺?】員工染疫美禽肉品工廠骨牌式關閉,全球食物鏈面臨巨大挑戰

【買得到口罩、買不到食物怎麼辦?】武肺疫情打響「台灣缺糧國家級警報」

【醫療社會學與武漢肺炎】病毒破壞的不只是病患的身體健康,還惡化你、我之間原本就脆弱的互信

參考資料

疫情下中國的「餐桌革命」:你願意用公筷嗎?

疫情掀「餐桌革命」 各國飲食習慣大搬風 20200430 公視晚間新聞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