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生Kiki的家人當街遭人攻擊,讓她感嘆香港早已不安全。圖片來源:Kiki提供。
一張一張文青風格的照片,有的呈現校園美景,有的則烙印了台灣美好的風景,這些都是留學生Kiki在台灣的回憶。從香港來台灣念書第6年的她,原本只是單純想來台取得學士學位,卻在見到香港局勢愈來愈不穩定後,下了一個人生抉擇:留在台灣。而Kiki的決定也道出不少港人的心聲。
家人親身經歷生命威脅,記憶中平靜的香港早已不在
「以前遇到壞人可以去找警察,但這半年到一年,警察的行為非常惡劣。」
Kiki匿名接受《報橘BuzzOrange》訪問時提到,這一年多來,報章媒體不斷報導香港的警民衝突,而網路上也有很多消息提到「年輕人被消失」,讓她擔憂香港是不是已經不再安全。不過真正令她下定決心繼續留在台灣的動力,卻是家人的一場意外。
「有一次我妹妹在上學途中,突然有個人大叫說『現在香港會這樣就是因為你們這群 (年輕)人』,就拿著美工刀往我妹妹的脖子上割,還好我妹妹沒有帶耳機,有注意到狀況,才用手擋住那個男人。」
回想起這件事,Kiki至今仍然心有餘悸,更令她不解的是,那個攻擊者似乎只針對年輕人。「當時現場還有很多老人家,那個人卻是看著我妹妹衝過去,可見有目的性。那個地方就在我家樓下,平常很安全。」
原本Kiki一家人寄望能找到攻擊者予以法律制裁,不料一直以來最信任的香港警察部門,卻令他們失望了。
「我妹妹去報警,警察卻只有備個案,之後沒有任何下文。」Kiki認為這場意外讓她對留在家鄉感到遲疑,「我妹妹沒有參加遊行,也沒有轉發文宣,卻遇到這種事情;本來我對政治方面沒有太大的關心,在這之後我才對香港的信心慢慢降低。」
歧異早就存在,中國正一步步奪取港人生存資源
從雨傘革命、反送中直到現在反「港版國安法」,香港年輕人只要上街抗爭,都會被北京政府抹黑為「暴民」,但真正施「暴」的一方,卻從來不是這群守護家園的勇者。
Kiki提到,過去她還在香港受教育時,學校都以「三語」─廣東話、英文和中文,來進行教學,所謂的「國語課」仍然是以廣東話來教授中文知識,如今許多學校卻在教育局的壓力下,被迫改成中文上課,港人的母語逐漸流失。而這還只是眾多文化侵蝕事件中的一個。
「我們以前上歷史課,老師講課比較自由,不會被限制不能講中國不好的一面,考試題目也不會因為涉及『敏感』就取消分數。」Kiki指出,現在不僅課程內容受限,香港教育資源也早已被大陸人侵占,諸如地區明星學校,港人的名額都被大陸人排擠。
「以前不會有香港人歧視大陸人,但這些事情,還有大陸人來大肆購物,造成香港物價、樓價都上漲,讓我們覺得生活品質變低,我們感到無能為力。」
而就是這句「無能為力」,讓很多像Kiki這樣的香港海外留學生處在觀望的狀態,不敢貿然回家鄉。
就業前景未明、怕被政治清算,留學生想盡辦法都要留在台灣
1996年出生的Kiki並沒有英國居留權,也沒有辦法「靠關係」去其他國家,唸了6年書的台灣就成了她的選項之一。
《BO》編按:在1983年英國國籍法生效之前,殖民時代的香港人身分為「英國及殖民地公民」(CUKC),然而在國籍法生效之後,香港人的身分變成「英國屬土公民」(BDTC),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則再轉變為BNO(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BNO只是一種旅遊證件,港人沒有英國居留權,也不得自由進出英國,唯有 1983 年前出生的港人才能持BNO居英。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最新統計,去年香港來台居留人數已達到 5858 人,比 2018 年多了將近 2 千人。其中,6月反送中過後( 7 至 12 月)的人數就佔了 4 千 3 百多人,可以發現,在香港民主前景未明的情況下,港人有移居台灣的趨勢。
而目前港人居留台灣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為投資移民、就業和就學。對年輕人來說,藉由在台唸書換取長居台灣的資格,是他們所能想到最簡單的方式。
即將要去南部攻讀博士班的Kiki表示,身邊就有不少同樣來自香港的同學,為了能留在台灣而延畢或考取研究所,現在連還在香港念高中的妹妹,也考慮來台灣就讀大學。
「現在年輕人在香港挺不安全的。」Kiki感嘆當前的香港已經找不到過去的和諧,而待在台灣讓她感到安心。但她也說,就算現在人已在台灣,她在網路社群上的一舉一動還是小心翼翼,不會隨便發文、轉發和反抗政府相關的文宣,「我們使用通訊軟體也都雙重加密,怕被監控。」
當被記者問到會不會捨不得香港?Kiki說,如果香港情勢不是這樣,就不一定會想要移民,現在她甚至想把家人一起接過來台灣,「如果真的不行留下來,就跟台灣男朋友結婚吧!」
推薦閱讀
【我以港人身分回應黎智英】來台灣要放棄很多東西!香港人不能變成「吃掉」台灣仁義的中山狼
【我是香港人,反對台灣放寬移民門檻】能移民來台的港人易淪為「統派」,真正需要援助的人因 2 原因無法來台
【留港無望,移民為上】「移民」、「台灣」搜尋次數暴增 4 倍!台灣想撐香港,法令卻未必能接收「政治難民」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Kiki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