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翻攝自吉利德(Gilead)官網。

截至 4 月 30 日,全球累計 320 多萬例確診,22萬多例死亡。面對疫情持續延燒,全球都在等醫治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解藥,而美國藥廠吉利德(Gilead)日前也公布了試驗藥品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正面數據。

這個消息不僅讓美股在29日收盤時大漲,也讓 WHO 和中共再次被打臉。

WHO 意外曝光的草稿文件,害製藥廠股價下挫 7 %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瑞德西韋(remdesivir)一直被視為是武肺病毒潛在的有效解方。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23日卻公布一份報告,顯示該藥物在中國的臨床實驗中顯示幾乎沒有療效,導致該製藥廠吉利德(Gilead Sciences)的股價下挫逾7%。

金融時報》在 4月24日的報導中引用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草稿文件,表示美國生物製藥商吉立亞醫藥公司針對武漢肺炎病毒的實驗性藥物,在首次隨機臨床試驗失敗。報導進一步指出,中國的試驗顯示瑞德西韋未改善患者病情,或降低血液中病原體的存在。研究人員針對237名患者中的158人施用瑞德西韋,並與剩餘79人進行對照,但部分患者產生嚴重副作用,有18名患者因此停藥。

此報告一曝光,製藥廠吉利德就痛批,報告草稿有「不確切的分析」。據《中央社》報導,吉利德聲明:「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是因為參與人數不足而提前終止,在數據上沒辦法歸結出有意義的結論。這份研究的結果並不全面,雖然數據顯示服用瑞德西韋仍有潛在幫助,尤其是對早期接受治療的患者。」

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在24日的記者會上作出回應。張上淳表示,目前瑞德西韋針對輕症、重症兩群患者,有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台灣也有團隊參與,但因台灣確診個案數不多,目前很難用少數個案去下結論。指揮官陳時中則「在未揭露完整試驗結果前,都有點『瞎子摸象』,不解WHO為何要公開。」

面對各界的猜疑,世衛回應,這份草稿文件仍在進行同僚審查,被錯誤地過早公布。據《中央社》報導,世衛隨後發表聲明:「世衛要求研究人員儘早與世衛分享研究資訊,報告作者提交給世衛的草稿文件因此出於疏忽被發布到網站上。發現錯誤後,報告已立即被拿下。」

臨床試驗證明:瑞德西韋加速患者康復時間

鉅亨網》報導了美國國家衛生院(NIH)29日在官網發布的瑞德西韋最新對照試驗數據。內容提到,針對 1063 名新冠患者試驗結果顯示,瑞德西韋可加速患者康復時間和降低死亡率,服用瑞德西韋的患者平均康復時間為 11 天,死亡率為 8%,而服用安慰劑的患者為 15 天,死亡率為 11.6%,顯示服用瑞德西韋患者的康復時間快了31%。另外,製藥廠吉利德也在同一日表示,瑞德西韋的臨床試驗已達到正面的積極數據,並且強調,瑞德西韋對接受 5 天療程的患者有不小的治療潛力。

此外,據《鉅亨網》報導,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 (NAID)主任佛奇 (Anthony Fauci)博士表示,吉利德試驗性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能縮短病患康復時間,有顯著的積極作用,經證明的是一種可以阻止新冠病毒的藥物。佛奇表示「瑞德西韋試驗數據帶來相當好的消息,樹立了新的護理治療標準,已經證明有一種藥物可以阻止這種病毒。」

這個好消息不僅激勵美股在29日的收盤大漲,據《經濟日報》報導,台灣的的中化生(1762)與台耀(4746)也因有能力生產「瑞德西韋」原料藥,在30日股價走勢強勁,兩檔個股都一度攻上漲停。

圖片來源:擷取自 NIH 官網。

瑞德西韋能有效治療武肺病毒?張上淳:初步成果不錯

對於瑞德西韋的試驗結果,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在今天(4月30日)的記者會上做出回應。

據《新頭殼》報導,張上淳在記者會上說,瑞德西韋在美國原廠公司幫忙下,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亞洲與歐洲都有共同進行臨床試驗。儘管台灣因為確診個案少,只有10個案進入臨時試驗,但全球差不多已有 400 名病人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張上淳表示,美國臨床試驗病人分成 5 天和10 天治療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成果差不多,並沒有治療越久、療效越好的情況,因此代表不必每個病人都要用藥10天。張上淳進一步說明,表示病患在治療14天後,臨床上有改善的病人可分別達到50幾%與60幾%,算是不錯的成果。

另外研究也發現,越早給藥成效越好,發病10天內給藥和發病10天後給藥,到第14天可出院的比例分別為62%與49%。此外,瑞德西韋沒有太嚴重的副作用,有些病人會有噁心、肝功能變化的副作用,大約3%病人因肝功能上升停用,因此還是算有希望的藥物。

推薦閱讀

【防治武漢肺炎有重大突破】台灣醫療團隊找到如「神奇子彈」的人類單株抗體,能助攻藥物研發

【來自台灣的力量】「病毒實驗室國家隊」成軍!不只加強政府超前部署,更助全球快篩研發與抗體量產

【武漢肺炎「救命藥」主導者來自台灣】美供中國新藥卻被搶先註專利,意外挖出研發推手是台灣女科學家

(本文開放合作媒體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