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截至4月24日,全球感染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人數已破270萬人,死亡病例逾19萬人。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不僅暴露 WHO國際組織的失職,更考驗各國政府對危機處理的能力。

此外,本文作者更從醫療社會學的角度切入,要與讀者探討,為何武漢肺炎會凸顯人、社會與環境的脆弱性。(責任編輯:徐子捷)

藥品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2019 年底爆發的全球流行病疫情持續蔓延至今,許多國家都進入非常狀態,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我們可以如何思考流行病與社會的關係?清大社會所與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共同籌組《全球流行病對兩岸社會之影響》座談會,邀請清大與中研院社會所林宗弘研究員、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嘉新副教授兼所長、清大社會所洪意凌助理教授三位學者,從災難社會學、全球醫療治理、身體政治等不同角度切入討論。

防疫期間,本座談會現場僅限清大社會所師生參與,並於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及清⼤大社會所臉書粉絲專頁線上直播。

假消息成為國際角力工具,國家和人都一樣脆弱

洪意凌從醫療社會學的角度切入,指出疾病作為知識與醫療實作的對象,其中也涉及了複雜的社會建構過程,這個過程即是大眾理解疾病意義、責任歸屬的重要關鍵。在目前嚴峻的疫情之下,台灣社會有幾個層面的脆弱性必須正視,分別是國家、人、科學知識以及醫療體系。

首先是台灣並非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國,無法參與國際健康決策的討論,衛生資訊流通受阻,且台灣緊鄰中國,在經濟文化層面亦高度關聯,兩岸的來往互動牽動著不僅是醫療、更是政治層面的難題,伴隨層出不窮的假訊息傳出,展現國家的脆弱性

人的脆弱性來自大眾對疾病散播的惶恐以及疾病的污名,且當代的個人與人群緊緊相連,疾病的治理必須有效管理個人與群體。科學知識的脆弱性在於無法簡單化約,而醫療體系的脆弱性則展現在醫療人力吃緊、資源有限的狀況。但也不用對於疫情過度擔憂,只要越能正視當前遭遇的脆弱性,社會也將有更厚實的韌性生成。

這場流行性疾病,讓我們重新看見醫學的能與不能

在這個疫情為最主要的社會事件語境下,科學知識的標準持續在建構中,各類型的指標(新增確診數、受檢率、死亡率、治癒率⋯⋯)不斷被提出,確診與臨床實作的關係也在快速地改變,目前無論有沒有旅遊史、只要有發燒症狀或醫師認為必要者皆可以接受採檢。隨著生醫技術的應用與進步,醫師角色其實變得更具挑戰性,因為臨床的診斷、治療與照顧一直都是醫師的核心技藝,依賴生物技術加以「確診」無法取代醫師臨床判斷。

而大眾對於防範疾病的疫苗、治療疾病的特效藥殷殷期盼,但疫苗和特效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都需要時間驗證,隨機臨床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也仍是一個有討論空間的醫學方法。特效藥是二十世紀初期以來,人類面對疫病時期的科學夢,回顧過往的流行疾病史,這樣的科學夢似乎過於樂觀。在疾病形成、散佈與消失的過程中,社會因素一直都是重要的關鍵,疾病是複雜多面向的,沒有單一解釋或處方可以帶領社會免於疾病。

然而以這樣的方式去理解疫情,並不是要放棄對抗疾病。我們可以努力在疫情緩和前,試著不讓我們被各種與疾病相關的脆弱性給擊倒。疾病其實是一個讓眾人思考如何活著的機會,諸如對共同體的重要價值、邊境管控方式、防疫與人道價值的拉扯、健保體系的強健與維繫等具重要社會價值的議題進行討論。

此外,我們也需要知道,生物醫學知識以及工具本身不會告訴我們解答。使用生物醫學知識以及工具的人們需要不停地互相討論:這樣做對誰而言有怎樣的意義。今天的我們比一百年前人們面對西班牙流感、幾十年前面對痲瘋病與瘧疾、甚至十幾年前面對 SARS 時,都更有能力作細緻的思考。我們應該更珍惜得來不易的醫療體制、防疫機制,以及富有韌性的公民社會。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於 2003 成立,乃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設置的專門學程,為臺灣研究型大學中第一個以社會科學跨學科方式,著重當代中國與兩岸關係議題的研究中心與教學團隊。

想了解更多請看:http://cfcc.site.nthu.edu.tw/

推薦閱讀

【WHO 失能加劇國族主義對立】攸關國家權力、全球財富運作!武漢肺炎曝「全球健康治理」重要性

【病毒有公平對待每個人嗎】流行病與天然災難不同!各國「韌實力」將成控制武肺疫情的關鍵

【兩岸關係再也回不去】武漢肺炎徹底照出「中國是安全威脅,非經濟機會」!中國神話在台灣人面前全盤瓦解

(本文經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洪意凌:從全球流行病看見人、社會與環境的脆弱性〉。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