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軍公教人員、勞工除了有各自的保險,也有相關的退休金制度,那為什麼農民只有保險沒有退休金?

《老年農民離農退休條例草案》在1999年時就被提出討論,不過卻直到近兩年才傳出好消息。據《中央社》報導,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在4月16日初審通過。初審條文明定,設立農民退休儲金個人專戶,農民年滿65歲時,可按月請領退休儲金。不過,朝野立委卻對農民與政府提撥比率爭論不休,在未達共識下,關鍵條文將送交院會朝野協商。

等了近20年,農民退休金的制度終於跨出一大步,但等法案通過後,農民退休金怎麼領?資格限制又是什麼?(責任編輯:徐子捷)

農民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軍公教人員有軍人保險、公教人員保險,勞工有勞工保險;軍公教勞有退伍給付、養老給付及老年給付,亦有支領退休金的制度;唯獨農民的農民健康保險沒有老年給付,與沒有退休金制度,導致農民老年生活保障尚有不足。

關於農民的退休制度,民進黨籍的立法委員蘇煥智、翁金珠、戴振耀等有鑑於唯獨農民沒有退休制度遂於1999年3月30日提出《老年農民離農退休條例草案》,讓老年農民享有退休制度保障,並藉由鼓勵老年農民離農 交出耕作權的設計,以助農業人口年輕化,使農業從業人員更具企業化、科技化經營能力,提高台灣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當年的提案在完成一讀交付委員會審查後就沒有下文。直到2018年9月的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才在總結論提到,建議政府應整合農保、老年農民福利津貼(以下簡稱老農津貼)與其他社會保險,並以老農津貼為基礎,在不影響農民權益下,建立農民年金制度,以照顧農民退休安養生活。隨後競選連任的蔡英文總統也在2019年10月宣布規劃農民退休制度。農民退休制度的建立終於露出曙光。

為改良農民的生活,健全農民社會安全制度,提高農民年老後的經濟生活保障,提高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的意願,調整農業勞動力結構;行政院於一〇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通過農委會擬具的《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草案》。農民退休儲金制度係以現有農保及老農津貼制度為基礎,仿照勞工退休金制度及及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所定私立學校教職員退撫等制度建構雙層式的老年農民經濟安全保障制度。

至於,農民退休儲金怎麼繳?資格限制為何?退休金可以領多少?怎麼請領?

農民退休儲金如何提繳?

鼓勵農民自願提繳農民退休儲金,參考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條例第四條第一項規定,參加農民退休儲金制度的農民會有一個退休儲金個人專戶,退休儲金由農民與政府以一比一比例對等共同提繳,以供農民未來退休養老使用。

農民與政府按月共同提繳的款項,係依勞動部公告的勞工每月基本工資乘以提繳比率計算。其提繳比率由農民於百分之六範圍內決定之,並以整數為限。農民提繳農民退休儲金後,農業主管機關始依農民提繳的農民退休儲金,按月提繳相同金額。

以目前的勞工基本工資23,800元為例,若農民選擇提繳3%,則農民提繳的金額為714元,政府也對等提繳714元,當月提繳入退休儲金個人專戶的儲金共計1,428元。

提繳農民退休儲金的資格?

一、未滿六十五歲實際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農保)被保險人。
二、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

由於農保為自願性加保,為避免農民於農保退保後要求繼續提繳農民退休儲金,故明定依本條例提繳農民退休儲金的農民應於農民退休儲金期間持續為農保被保險人。換言之,一旦農保退保即喪失提繳農民退休儲金的資格。

其中,農民健康保險的被保險人依《農民健康保險條例》的第三條規定:「農會法第十二條所定之農會會員從事農業工作,未領取相關社會保險老年給付者,得參加本保險為被保險人,並以其所屬基層農會為投保單位。」

又《農會法》第十二條規定:「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設籍農會組織區域內,實際從事農業,並合於左列各款之一者,經審查合格後,得加入該組織區域之基層農會為會員:一、自耕農。二、佃農。三、農業學校畢業或有農業專著或發明,現在從事農業推廣工作。四、服務於依法令登記之農、林、牧場員工,實際從事農業工作。」

不符合提繳資格前已提繳的錢怎麼處理?

農民喪失農保資格退保時,其符合資格條件期間已提繳的錢,勞保局會在於結算後將主管機關於該期間提繳的錢,還給主管機關,農民提繳的儲金將返還給農民。

農民退休領多少?

農民退休可以月領多少退休金?當然跟你幾歲參加農民退休儲金制度,也就是說,跟你提繳退休儲金的年資有關。以下是農委會所提供的試算表。如果農民提繳比率較低,則每月可領取的退休金當然會較少;若CPI低於4%,老農津貼調幅也會減少,則每月可領取的退休金當然也會跟著減少。

領取老農津貼的條件為:(1)年滿六十五歲國民,在國內設有戶籍,且於最近三年內每年居住超過一百八十三日;(2)參加農民健康保險的農民且加保年資合計十五年以上,或已領取勞工保險老年給付的漁會甲類會員且會員年資合計十五年以上者,始可申請老農津貼,發放其至死亡當月為止。老農津貼自一〇一年一月一日起調整為每月新臺幣七千元,發放至本人死亡當月止;其後每四年調整一次,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發布之最近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次調整之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公告調整之,但成長率為零或負數時,不予調整。

由於最新修訂的《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已於第四條增列排富條款,於一〇二年一月一日後個人所有土地及房屋價值,合計新臺幣五百萬元者將不得領取老農津貼,而這將是本項農民退休制度將老農津貼定位[基本保障](基礎年金)引人質疑之處。

可以請領退休儲金前或已開始請領退休儲金後死亡,怎麼處理?

農民於請領農民退休儲金前死亡,則應由其遺屬或指定請領人一次請領農民退休儲金;已開始領取農民退休儲金後死亡,則退休儲金專戶賸餘的金額由其遺屬或指定請領人領回。

遺屬或指定請領人必須在可請領日起十年內辦理請領,否則就不能請領。

欠缺離農配套的退休制度

相較於1999年的《年老農民離農退休條例》,這次的《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顯然是聚焦在農民退休金制度,期待藉由農民退休制度的設計,提高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的意願,由於它沒有搭配誘使老年農民退休的離農設計,導致出現領取退休金的年老農民卻可以續領休耕轉作補助的不合理現象。

然而,當前耕地取得不易是年輕人有意從農的一大瓶頸。是否參酌《農民退休儲金條例》鼓勵農民把農地耕作權交出(但所有權仍由農民保有),並由國家成立「農地銀行」,由國家支付相當於一年二期休耕補貼,作為離農退休的對價。再由農地銀行以「較便宜的租金」出租給其他農民來耕作。

莫再競相加碼當好人

《農民退休儲金條例》目前已進入立法院審議階段,依循往例,就是競相加碼,希望提高政府相對提繳的比例。由於政府相對提繳的儲金是由農委會預算支應,故期待立委們能記取教訓,莫再競相加碼當好人,若一味增加這個部分的負擔,將會排擠其他業務預算,不見得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推薦閱讀

【謝志誠專欄】沒人能持續採礦!為何「霸王條款」修不掉?白話文解釋《礦業法》充滿爭議的前世今生

【謝志誠專欄】農委會欺騙農民?3 個認知落差,讓「花生之亂」亂不停

【謝志誠專欄】台灣農民甩 30 年束縛!立院通過專法:農民可「合法」申請設立「農產品初級加工場」

(本文經原作者 謝志誠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