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面對具有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武肺病毒),「防護衣」因能保障前線醫護人員安全成防疫關鍵物資,且引發各國瘋搶,台灣業者聚陽就與政府合作組成「防護衣國家隊」,還力拚 4 月底交出 10 萬件防護衣。

這樣的成就很了不起嗎?其實台灣過往有防護衣的原料,卻沒有生產防護衣的經驗,如今「防護衣國家隊」打造 P3 等級的防護衣,不僅得通過 11 項測試,做工更要精細,才能讓醫護人員穿 10 小時都能維持舒適、透氣。但這樣的防護衣技術,為何深埋了 17 年才派上用場? (責任編輯:黃梅茹)

聚陽投入生產醫療防護衣,雖然政府無法承諾後續防疫戰備收購量,聚陽董事長周理平卻已著手準備申請GMP工廠與ISO認證,長期駐紮嘉義工廠的念頭已確定,宣告著開闢新局進軍醫療耗材市場。首圖來源:中央社

位於印尼成衣廠內,一排產線人員正在車縫一批批布料,車縫完還要按照縫線細心折好,嚴禁「丟包」,只能用雙手奉上交付給後排同仁趕製下段工序。

這是聚陽在印尼工廠生產醫療防護衣的現況,每個人正在趕製這批急單,準備搭上華航班機,優先回台直達衛福部。

聚陽所生產的,是 P3 等級醫療防護衣,可以有效阻隔病毒入侵。這是高等級的醫療防護衣,卻由成衣廠全包下衛福部 10 萬件緊急防疫訂單,也吸引總統蔡英文在 3 月 16 日第一次踏進聚陽台北總部參訪。

聚陽透過土法煉鋼,終於研發出台灣第一件 P3 級防護衣

武漢肺炎疫情嚴峻,防疫資源更顯重要。圖為工作人員在隔離衣接縫處以熱氣縫合機密縫起來,隔絕外在污染。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成衣廠聚陽表示,過去在SARS期間曾參與政府隔離衣生產計畫,如今再度加入,運作起來不陌生。圖為工作人員準備不同材質的防水膠條,以靜耐水壓機測試接縫處是否滲水,以達到醫用防護衣等級。圖片來源:中央社。

一家僅成立 30 年的成衣廠,在台灣紡織產業歷史中,才剛邁入「而立」階段。過去從未生產銷售醫用防護衣,專攻平價流行服飾市場的聚陽,卻可以奪得全台第一家生產 P3 防護衣廠家的頭銜,一時間令外界摸不著頭緒。(《BO》編按:1980 年代前期是台灣紡織業的黃金歲月,為台灣賺進大把外匯,撐起台灣經濟的半邊天。不過紡織業榮景隨著台灣的工資上漲、紡織新生代國家竄起、成衣廠外移等因素,再加上中國崛起更雪上加霜,讓國內不少叱吒一時的公司宣告倒閉。)

聚陽董事長周理平笑說,其實答案很簡單,這是早在 17 年前就完成開發的研發成果。

原來,束之高閣的壓箱寶,就這麼擺了 17 年,至今才派上用場。

2003 年台灣歷經 SARS,聚陽董事長周理平回憶,那時候台灣醫用防護衣大多仰賴進口,政府認為,應該要在這塊領域著墨,透過經濟部工業局發起科專計畫,「我們就去申請了呀」。

儘管話說得輕鬆,但是做流行服飾的成衣廠要跨入醫用防護衣,即便是外行人也覺得技術層次「跨很大」。那時毫無經驗的聚陽,沒有相關專家可以請益,聚陽跨領域創新中心專案總經理廖白蓉笑說,一切都是土法煉鋼,就是一直試、一直試。

從發想階段開始,廖白蓉思索著防護衣目的是隔絕外在污染源,就跟雨衣要隔離雨水概念相似。於是她帶著研發團隊,直接跑到雨衣工廠觀摩,從生產技術、製程到機器設備,每個環節勤做筆記、細心觀察。

就這樣一點一滴堆疊相關知識,了解防護衣關鍵技術在於防水膠條的黏合,也連帶認識防水膠條黏合專用設備。她說,在當年,即便是運動衣,也很少用膠條。

駐廠一段時間後,聚陽研發團隊進入實作階段,第一步就是先買台設備練兵。周理平拍板讓同仁添購超音波花邊縫合機,擺在實驗場域,天天用不同溫度嘗試布料與防水膠條貼合度。

廖白蓉說,溫度太高會讓布料破洞;反之,溫度太低,膠條不能完全服貼,就無法達到防滲透效果。再加上,止水膠條成分特性,貼合在不同布種,效果也不一樣。可以想見,貼合要成功,必須找到「眉角」。

就這樣,研發團隊每天埋頭苦幹,不斷貼合檢測、貼合檢測,終於在 3 個月後研發出防水膠條貼合方式,順利取得專利。

不過在聚陽準備拿出辛苦研發成果之前,台灣 SARS 警報解除,這項研發計畫來不及付諸上市,只能紀錄成冊。17 年後,大規模傳染病毒再度捲土重來,周理平在過年前夕就提醒研發團隊,是時候把當年研發成果拿出來「複習」。政府提前部署防疫工作時,聚陽同樣提前布局生產節奏。

經濟部一通電話,聚陽拚 4 月底交 10 萬件防護衣

因此,當經濟部致電給周理平時,他說,幾分鐘內就決定幫忙了。

接下任務後,聚陽一週內便完成樣衣製作與檢測,力拚 3 月底出貨、4 月底完成 10 萬件防護衣。不僅如此,聚陽還挪出越南工廠部分產能,額外承接政府委託 22 萬件隔離衣,總計 32 萬件,預計在 5 週內出貨交付完成。

防疫物資備援啟動,經濟部號召台灣成衣廠生產隔離衣與防護衣,聚陽表示,過去在SARS期間曾參與政府隔離衣生產計畫,如今再度加入,運作起來不陌生,一旦拿到布料就可立即生產,表定3月陸續交貨。圖片來源:中央社。

周理平說,身為成衣代工廠,經常遇到客戶急單,接單後開始聯繫品管、生管與原料端,在內部幾乎形成 SOP;今天的隔離與防護衣,也是一種急單,只是交易對象並非平日往來的客戶。

畢竟頭一回量產防護與隔離衣,工廠端由總廠長親自督軍盯生產進度。同時為了加快生產效率,防疫專案小組討論後,決定將生產製程拆解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拆解愈細、員工上手速度愈快,也就是所謂的製程標準化。

製程標準化向來是成衣廠擅長領域,流行服飾造型變化多端,無法用一名員工從頭到尾做完一件衣服,透過生產流程切割成一個個標準動作,讓員工做重複動作時,形成慣性後就容易上手,生產效率跟著提升。廖白蓉舉例,衣服會有領子、袖子,我們就會安排一批專門做領子,另一批專做袖子。

不過防護衣與一般衣服不同的是,防護衣所用的布料,是經由後加工塗布化學藥劑,主要是防止液體或病毒滲透,因此必須維持表面塗布層完整性,哪怕是微小刮痕都不行。廖白蓉說,產線同仁將半成品轉送到下一道工序時,必須要一件件摺好往上疊,「絕對不能用丟的」。

有趣的是,當年聚陽所試製的樣衣強調隔絕性,這回生產防護與隔離衣則是添加透氣舒適性。周理平認為,醫護人員一穿就是好幾個小時,若增加舒適性,也是對第一線防疫人員的體貼。

如果當年沒有申請防護衣科專計畫,今天能否同樣在兩週內開始出貨。周理平想了一下說,「不容易喔,接到(工業局)電話之後,可能沒把握如期交貨」。

下一階段,聚陽將在嘉義建立防護衣產線,初期將建置月產 1 萬件防護衣產線,最終拉高至 5 萬件,協助政府建置未來防疫產能。不過台灣工資成本偏高,估計嘉義防護衣產線,平均一件製造成本逾新台幣 240 元,光要打平就不容易,更遑論盈餘。

僅管政府無法承諾後續防疫戰備收購量,周理平卻已著手準備申請 GMP 工廠與 ISO 認證,長期駐紮嘉義工廠的念頭已確定,宣告著開闢新局進軍醫療耗材市場。

周理平笑說,「反正我們是科專申請常客」,這番話似乎透露著,聚陽口袋裡還有很多壓箱寶,正醞釀創造新商機。

防疫物資備援啟動,經濟部號召台灣成衣廠生產隔離衣與防護衣,聚陽也投入生產,工作人員穿戴無塵帽、手套等防護裝備,確保生產線不受污染。圖片來源:中央社。

推薦閱讀

【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打】台灣是第一配角,全球唯一備戰好的是:中共

【他帶著 3 千名員工摔跤】公司營收因疫情歸 0!旅遊業老總「暗燈三層樓」,不計代價讓旅客平安回台

【撐起台灣口罩一片天】徵收第一天就繳百萬片!老牌口罩廠靠「73 法則」提升 3 倍產能,卻道平時「無奈」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17年前壓箱寶 台灣做出第一件P3級防護衣〉。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