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隨著永續與養生意識的提升,台灣人在品嘗美食時,不再只是追求CP值,而是更加注重健康。對此,《中央社》採訪了一位七年級生潘品言,他不僅使用屏東在地的友善食材製作麵食,解決地方農產品過剩問題,更帶動了食農教育。

不過,他是如何從料理門外漢,變身成麵攤老闆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他的分享。(責任編輯:徐子捷)

七年級生潘品言結合屏東蔬果等在地食材,研發健康、有機的彩虹麵條,同時也能協助農民解決農產品過剩的問題。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 七年級生從料理門外漢變身麵攤老闆

七年級生潘品言結合屏東蔬果等在地食材,自製研發彩虹麵條,希望讓大家吃得安心,還籌備開小農麵攤,希望和友善農法的農民攜手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

潘品言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在大女兒出生後,全家搬到空氣好的恆春生活,之後又有了第二個小孩,因此打算開麵攤,賣麵貼補家用,太太也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小孩,本身是料理門外漢的他,原以為賣麵不難,但實際接觸後才發現,「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

自製研發彩虹麵條!不只讓孩子吃的安心,更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

由於大女兒喜歡吃麵,潘品言也希望讓小孩吃得安心,進一步研究後,卻發現很多市售麵條都有含人工的食品添加物,因此決心自己投入研發,加上認識不少農民,常聽說農產品過剩的問題,就決定結合在地食材,研發健康、有機的麵條,同時也能協助農民解決農產品過剩的問題。

他選擇港口茶、雨來菇、火龍果、薑黃、黑豆等在地農產品來製作麵條,但在製成麵團前,還得花費許多功夫來處理食材,例如要先炒黑豆並磨粉過篩,雨來菇也要先洗過、烘乾再磨粉等,食材處理後才能加入和麵,再經過反覆壓合、鬆弛、曬麵、切麵等過程,最後製作出5種口味的彩虹麵條。

潘品言表示,在製麵機前一站,經常就是4至6個小時以上,因為麵糰水分如果流失,就會難以操作或容易失敗,所以只要一開始做,中途都無法休息,就像在跟時間賽跑,雖然製麵很辛苦,但自己看得到、摸得到、試吃得到,也比較踏實心安

除了研發製作彩虹麵條,潘品言也努力開發料理,他坦言自己原本不善廚藝,可以說是從頭學起,剛開始煮菜,連老婆、小孩都不捧場,直到苦練半年後,手藝才慢慢進步,目前初步開發出可搭配彩虹麵的涼麵醬汁,還打算繼續研究咖哩料理。

潘品言表示,目前已在籌備開設小農麵攤,希望3、4月就能開賣,除了研發健康好吃的麵食料理,也打算和友善農法的農民合作,讓麵攤成為農產品銷售通路之一,未來還希望結合社區,推出田間體驗、生態旅遊等活動,並舉辦麵條製作等DIY活動,推廣食農教育。

七年級生潘品言(右2)結合屏東在地食材,自製研發彩虹麵條,還打算和妻子(左)開設小農麵攤,攜手農民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司令台變攀岩場、水泥感川堂 out】美到讓人想當回學生!教育部「學美‧美學」計畫,10 個月翻轉 9 所校園

【不做連兒子都沒興趣的文宣】林務局帶動國民美學!「插畫風月曆」讓年輕族群關注森林

「台北市敬老悠遊卡+閑散老人」能打造出台版的「長者快遞」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在地食材製彩虹麵 青年攜農民解決農產過剩問題 〉。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