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arkus Distelrath,CC Licensed。

電視劇集《核爆家園》(Chernobyl)描述歷史上最知名的核災事故,也就是 1986年在蘇聯烏克蘭發生的車諾比核災,身穿防護衣的工作人員來回搜尋核能輻射,許多人因此生命隕落,當地政府在2016年還重新打造一個巨大的石棺,加強阻隔車諾比核電站的輻射外洩。

車諾比核災的發生原因到現在還是一個謎團,但可以想見的是,核災發生後,土地寸草不生,居民痛苦難耐,在在顯示核能發電的高風險。

《核爆家園》固然是一部戲劇,但情節寫實得震懾人心,尤其現實狀況的可怕,更是不言可喻。

這場人為疏失導致的災難,經濟損失預估為2000億元美金,加上前蘇聯政府刻意隱瞞而且阻撓調查,甚至禁止醫院將死亡報告註記為放射線,製造死亡人數極低的假象,紐約科學院在2010年發表《車諾比災變對人與環境的影響(Chernobyl: Consequences of the Catastrophe for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一書,實際的累積死亡人數逼近百萬人。

車諾比事故成為所有發展核電國家和城市的警惕,讓台灣人也開始深深思考核電廠存在的必要性,台灣的核電政策必須審慎考慮,在廢核的路上,你我都不能缺席。

廢除核電,仍然能不缺電而且電價凍漲

蔡英文政府推動非核家園,引發許多質疑,台灣不用核電,到底會不會缺電?用綠電,是否必須承擔高電價?

政策思考必須依據事實。台電的電力儲備規劃顯示台灣短期內不會缺電,而且備轉電力容量已經達標,只要依照能源轉型路徑圖,到2025年前都不會缺電。

然而,許多企業主還是有台灣會缺電的疑慮,擔心回台投資遭遇大停電,機房、工廠停擺,公司損失慘重。

台電對此盤查電力儲備,即便美中貿易戰帶動台商回流、大型半導體投資案、電動車發展趨勢,推估2018年至2025年的年均用電成長率為1.86%,電力備用容量率還是有17.1%,企業主回台投資的用電量可以說是相當充足。

除了企業主,大眾也會擔憂民生用電不足,而且近幾年來跳電、停電事故頻傳,台電也常常遭到質疑,不用核電的話,電力到底夠不夠用?

如果以大眾需求用電量來看,台灣的用電高峰是夏天的7月、8月,台電還有20%的發電產能閒置,就算現有的核電廠全部除役,只要其他替代的電廠機組不故障,而且不要同時歲修,台電預估還有6%的備用產能。

從專業層面而言,要知道台灣電力夠不夠用,用電量的配置才是重點。

台灣大學風險中心研究員趙家緯分析,台灣2017年供電警戒的天數雖然有102天,但細部來看,實際警戒的時數是99個小時,佔全年時數的1.13%,為了極少的尖峰時刻,投資大量的核電廠,才是毫無效率的配電方式,即時需量反應機制才能解決問題。

簡單來說,台灣不用核電,也不會缺電。

圖片來源:Pok Rie,CC Licensed。

不過,廢核之後的用電量即使充足,擁核人士依舊危言聳聽,聲稱台灣不用核電,就會調漲電價。

事實上,台電的電價公式早就有3%的調幅限制及電價穩定機制,民生住宅用電330度以下影響不大。

更重要的是,使用核電維持低度電價沒有計算永久儲存及土地補償需要的費用,明顯嚴重低估電價,正如總統蔡英文今年11月22日宣布,針對蘭嶼核廢料補償問題,將給予蘭嶼人25.5億元的回溯補償,每3年還會持續支付2.2億的土地補償金,直到核廢料遷出。

你知道嗎?這些核廢料回溯補償都是來自你我繳的稅,換算為電價支出,根本超出擁核人士的想像。

很明顯地,發展替代能源形成趨勢,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也寫了文章,強調台灣透過燃氣、風電及光電的組合,不只能解決空氣污染,電費還可以控制在每度3元之間,比韓國的3.1元更便宜。

台灣停用核電的配套措施帶來經濟效能,但是替代的發電方式如何運行,則成了全民關注的焦點。日本福島當地的經驗,或許值得借鏡。

用電安全才是趨勢,儲存、配置電力變成顯學

2011年3月11日的福島核災,污染良田、用水,原本的生機蓬勃,一夕之間死氣沈沈。福島人知道,他們心中的痛必須快點結痂,才能重振原本的生活。

日本社會在福島核災後,慢慢發展社會共識,用電安全優先,日本政府於是在福島當地架起一塊塊的太陽能板,福島縣會津若松市成立的雄國太陽能發電廠,占地2.6萬多平方公尺,容量是1千瓩,可以供給3百戶家庭用電。

取代核電的太陽能發電,成為日本的電力發展重點,全國陸陸續續設立4千座太陽能發電廠,自宅屋頂裝置太陽能板發電的戶數更超過2百萬戶,人均太陽能裝置容量全球第二。

根據日本ISEP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統計,日本的核電占比從核災前2010年的25%,下降到1.7%。日本太陽能發電的成功經驗,宣告核電終結之日不遠。

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即便如此,類似太陽能發電的再生能源還會遇到阻礙,就是難以有效儲存,如果蒐集電力卻無法使用,再生能源只是一場空。

目前,我們已經能看到企業投入相關技術創新研發,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X研究實驗室(X Research Lab)借助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電力儲存技術,點燃推動再生能源的一絲希望,他們研發出一種可以替代鋰電池的能源儲存方案,稱之為馬爾他計畫(Malta Project)。

這個計畫怎麼做?主要是四個圓柱形容器和一個渦輪發電機組成機台,有兩個容器放進熔鹽(Molten Salt),另外兩個加裝防凍劑或碳氫液體,透過冷、熱兩股風力,熱風加熱熔鹽,冷風冷卻防凍劑或碳氫液體,再透過管道噴向渦輪發電機,以電力形式取回能量,達到儲備電力的效果。

一旦計畫成功,解決再生能源存放電力的問題,無論太陽能發電或是風力發電,類似的再生能源就能廣泛而且有效使用。不僅如此,科技發展還可以知道人們何時用電,並且精巧配電,「智慧電網」就是預測輸送電力的科技用電範例。

智慧電網在既有的輸電網路上,加裝偵測裝置,全部透過網路連線,即時了解各項用電數據,控制發電廠要輸送多少發電量,還能知道換算電價,還有某些區域的用戶耗電量是多少等等資料,如果搭配人工智慧,甚至可以預測停電、電力不足的輸電區域,即時調整電路網,避免斷電區域擴大。

其實,台灣也已經邁出太陽能發電、智慧電網的步伐,甚至意識到再生能源變動性高,調配電力才是重要課題。

再生能源併入電網後,可能因為電力瞬間變動量大,造成電壓和頻率劇烈起伏,這時候就要考量電網的穩定性。台電已經發展藉由「輔助服務」中的調頻(AGC自動發電控制)服務加以減緩,在電力系統出現頻率變動的時候,自動增加或減少電力供應,讓電網頻率維持在60Hz左右。

一般人都認為儲能是再生能源的最佳隊友,台電現有的複循環燃氣機組、水力機組(含抽蓄機組)與儲能都有很好的調頻功能,甚至傳統發電機組也有調頻功能,雖然速度不及儲能,但價格便宜,而且容量大,可以支撐比較久的時間,相互搭配才有更好的表現。

台電為了提升再生能源占比,在軟體的研究、硬體的升級都做了許多措施,最終目的就是拒絕核電影摧毀台灣人的生活。

圖片來源:Pixabay,CC Licensed。

鄰近斷層與海溝,台灣的核電廠好危險

各國發展再生能源並且找尋替代發電方式,都是因為發現核電發展的高風險。

台灣的核電也已經造成環境永久污染,而核電廠的位址,更令人憂心忡忡。根據《自然》雜誌(Nature)研究,全球前三大危險的核電廠,小小的台灣竟然就佔了兩座,分別位於新北市石門、萬里的核一廠、核二廠,距離山腳斷層帶只有5到7公里,而且都在斷層的孕震帶正上方,也就是說,斷層活動並且引發地震,核一廠、核二廠首當其衝。

位於屏東縣恆春的核三廠的地質條件更驚人了,距離恆春斷層只有大約1公里,廠址下方還是馬尼拉海溝的孕震帶,地震容易造成核電廠機電受損,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台電與美國核管會的規定,核電廠選址8公里內不能有長度超過300公尺的活動斷層,但是台灣早期興建核電廠時,沒有發現廠址附近有活動斷層,才會核發建照與執照。現在已經證實核電廠下方有活動斷層,更應該快點廢除核電廠。

不容忽視的還有人口風險,核一廠、核二廠到台北都會區的直線距離在30公里以內,兩座電廠周邊的人口數高達500萬人,如果把已經停役的核四廠周邊區域算進去,人口稠密的北台灣一旦發生核災,將有超過800萬人要疏散或撤離。

生命毀於旦夕,不是不可能。核安無人能解,而且破壞力驚人,為何堅持發展核電?

圖片來源:Singkham,CC Licensed。

拒絕核電,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無論是33年前的車諾比核災,還是8年前的福島核災,核輻射至今難以消散,要恢復土地的生機,還有一段漫漫長路。

既然有很多核電導致的危機與災難做為前車之鑑,為了永續經營台灣的生存環境,給下一代乾淨而安全的生活,廢除核電勢在必行,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本文歡迎合作轉載。首圖來源:Markus Distelrath,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