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連日來因為藻礁公投連署議題,核四是否重啟又成為擁核派、廢核派之爭。核廢料到底可不可以找到在地居民同意的永久置放點(雖然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表示可以放她家)?而科學證據可以證明核能安全到什麼程度?一起來看綠電工程師的經驗談。(責任編輯:白宜君)

核廢料。圖片來源:rabedirkwennigsen,CC licensed。
文/王漢銘(綠電工程師)
所有政策都需要不斷的社會對話
核廢料該如何處理?不單單只是單純的科學問題,除了技術層面尚未解決,另外,核廢料要存放在何處,該如何決定?居民要承受多少風險?政府要如何與社會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漫長的時間評估及社會對話。
任何重大的公共建設,特別涉及安全、風險的衡量評估,科學是做成決策的重要工具,但絕非唯一標準。科學或許可以計算風險的大小,但科學無法度量公民社會中每個人對土地、對正義的熱愛。
對於有風險的公共政策,政府有義務揭露資訊、溝通協商,如終局有其必要採取違反意願之方式,需要用最謙卑的態度予以補償,這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價值也是政治的藝術。
蘭嶼人所遭受的不正義對待,就在眼前
1975年,蘭嶼「被」行政院同意設立低階核廢料儲存場。儲存場的結構體如何設計,施工如何進行,這或許是技術問題,但廠址如何選擇、風險由誰承擔、如何補償,這是涉及政治的價值問題。
但以核養綠的發起人黃士修說什麼?他說蘭嶼人反核「只是」為了回饋金;他說核廢料對蘭嶼人最大的影響是有免費的用電和醫療。清華大學理學院應該感到汗顏,理工科學的知識應該為其信仰的專業背書,而不是成為踐踏他人價值和痛苦的武器。
過去的政府違反土地使用的程序正義、濫用當時原住民族在話語權上的不對稱地位。核電安不安全、需不需要是一回事,冷血地嘲諷蘭嶼居民的控訴,這是另一回事。
2019年5月,監察院調查台電在2007至2011年間,於蘭嶼貯存場執行業務的規範落實狀況,發現其品質管制並未確實執行,輻射人員全身計測的規範根本沒有完整落實,導致輻射數據的準確性堪慮。監院於是對台電、經濟部、原能會及勞動部提出糾正案,同時要求重啟調查台電員工郭考政罹患白血症與執行職務間的因果關係。
請問以核養綠,訂有安全規範的核廢貯存場執行有所缺失,這是單純的科學問題,還是政治、組織、管理文化的問題?顯然,科學並不是核能議題的全部。現實的能源管理並不是完美控制變因的小小實驗室,忽視社會結構、組織、個人在能源議題上的份量,就是最大的無知。
科學專業人士應追求「實事求是」的精神
關於用香蕉也有輻射來說服人民,能對得起專業該有的良心嗎?
君只見香蕉在紙箱裡一批又一批的運送,卻沒見過核原料或廢棄物如此搬運,倘若核輻射等同香蕉輻射,請去舉發30年來台電涉嫌圖利及瀆職,因為紙箱就可以搬運處理的物件,每年竟然需要數千萬的維護費用及各種繁複的安全法規,無疑是浪費行政資源。
黃士修說核廢料可以放你家,請用你的科學理性告訴社會大眾,你家可以容納的核廢料是多少?夠放嗎?如果不夠,請收回放你家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一個自許科學、理性的專業人士,就不該學習韓式政見般的空頭支票,具體告訴社會,你認為,台灣哪裡的地質條件適合且足夠成為永久貯存場?其完工的費用成本是多少,安全措施如何設置。
沒有國家有技術處理核廢料,最後通通要送回台灣!
但其實別人沒有可以,我們更沒有條件。擁核人士總是愛說,憑什麼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可以處置核廢料,就只有台灣不行?搞錯了,事實是全世界各國都為了核廢料而抗爭不斷。
所謂「96%的反應爐用後燃料仍存有價值」早就被打臉,在法國的處理中心,實際上只有約10%能夠回收利用,更因此產生了額外的輻射廢棄物,回收後的燃料束,也並非所有核電廠都能適用。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夸夸其談說要送去法國固化,然後呢?還不是要送回台灣,最終貯存場的問題根本不敢面對。如果連擁有廣大土地的歐洲、美國都難以擇定合於規範和民主機制的永久貯存場,台灣為何一定辦得到?是我們的地質特別穩固,還是我們的人民特別好騙?
沒有最終貯存場,就不該繼續發展核電
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民生用電與經濟發展都很重要,他不反對核電,也擔心缺電。但如果沒有能力處理核廢料,就不必談核電。在核能議題上,侯友宜遠比張善政、黃士修更理性務實。
侯友宜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高階核廢料的處置順序,一般為廠內冷卻池(數年)、中期裝桶貯存(3、40年)、最終處置深埋(永久存放)三個階段。台電在核一廠完成了乾式貯存設施,要做為「高階」核廢料的中期存放地點,這一放就是40年。但當年政府也承諾蘭嶼貯存地只是借放,並同意於2002年底將全數撤出,至今又過了17年,核廢料依舊躺在原地。
倘若連存放低階核廢料的蘭嶼都撤不走、移不去,新北市民絕對有理由擔心,號稱「中繼站」的「高階核廢料」乾式貯存廠這一放,就成了「最終處置場」,世世代代。把格局拉高來看,這其實不該是新北市市民、市長或台電任一方該擔負的責任,是更高位的核能政策,所衍生的無解困局。
已經走錯的路,我們只能試圖彌補,但終究會有一方受傷害,但未來,我們還要讓土地及下一代繼續在這種為難中掙扎嗎?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
推薦閱讀
【百分之兩百不支持以核養綠】蘭嶼人:核廢料帶給蘭嶼發展的機會?你不住蘭嶼憑什麼代替我們發言!
(本文經投稿作者 綠電工程師 王漢銘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 〈台灣核廢料何去何從,不只是單純科學問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rabedirkwennigsen,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