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10月16日是由聯合國制定的國際性節日「世界糧食日」,不只紀念,更是希望能達到「健康飲食」的目標。向來關心環保議題的綠黨,透過本篇文章和讀者分享,如何把關你我的食品安全。(責任編輯:徐子捷)

農地上的工廠。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易俊宏(綠黨中執委)
聯合國制定「世界糧食日」的目的,不只是紀念而已
聯合國定有許多重要的國際性節日,不只是紀念而已,更能每年有機會來檢視與回顧。關於各項議題的倡議推動,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每年前進多少?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但作為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我們也該藉此讓自己更具國際觀。
「國際觀」不只是羨慕崇拜「外國的月亮有多圓」,而是從這些議題回顧自己的土地:我們自詡為進步的開發國家,可是在政治話題上,除了吵鬧叫囂,還有多少理性討論的空間?離 2020 的大選之日早已破百,很多的輿論紛擾,只有更為激情和對立。
於此同時,在聯合國中,訂立將近 40 年的「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就這樣悄悄過去了。台灣綠黨作為台灣唯一有席次的國際性政黨,雖然也為著選務而焦頭爛額,但沒有忘記環境永續的初衷、也希望在台灣對小黨如此惡劣的當前現況下,努力實踐著永續環境政治。於是,此次的專欄內容,就是以此為題,談今年的世界糧食日,以及對台灣當前糧食安全的建言。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示上,印有「fiat panis」這句拉丁文話,中文就是「讓我們有麵包」,明確揭示組織的使命。圖片來源:擷取自「聯合國糧農組織」。
「世界糧食日」與台灣糧食安全間的關係
每年的10月16日訂為「世界糧食日」,主要是紀念「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成立的日期;而自 1981 年開始明定這個節日以來,至今也 38 年了。當年 FAO 的成立,是要對抗飢荒、確保人人獲得良好的營養和糧食安全。該組織的標示上,有著 「fiat panis」這句拉丁文話,翻譯成中文就是「讓我們有麵包」。
站在全球的維度,不少國家的確還面臨飢餓問題,但是推展了將近四十年,FAO也覺察到,很多問題不只是吃飽而已。「生產糧食」這件事,其實意味著人類跟環境如何共處、且生產之後如何分配。所以過去歷年的主題,有關注過性別向度(1984、1998)、有聚焦過生態多樣性(1993、2004),也有擴及氣候變遷的討論(2008、2016),或是納涵投資面向跟價格的問題(1997、2006 和 2011)。
歷年主題族繁不及備載,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上官網去查閱。而今年的主題是:「Healthy Diets for a #ZeroHunger World」,希望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並獲得可持續的健康飲食。這個目標的設定,跟2030年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相關,就是當人類的需求需要經過科技的協助與管理,以控制在環境乘載量之內,以便能永續發展。既然「民以食為天」的文化,中外皆然,我們每天的飲食,吃什麼、怎麼吃,就會變得相形重要。
姑且先不論台灣如何援助發展中國家、改善糧食安全的問題;我們自己國人吃得安心與否?
相信大家腦中馬上浮起許多黑心食品的新聞:今(2019)年初的「芬普尼雞蛋」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4.6萬台斤流入雙北的雞蛋量,恐怕大家都早吃下肚。而同樣的情事2017年早就出現過,那時粗估已有300多萬顆蛋被消費者吃下肚。而當(2013)年鬧的社會沸沸揚揚的「黑心油事件」,牽連多家食品大廠、引發後續消費者抵制頂新、味全產品;而 3 年過後,此一「不法所得」高達6000餘萬的黑心油事件,判罰1550 萬元,魏應充頂新製油、味全食品前董事長魏應充被判「入獄2年」。
這些事情,其實都讓人對政府的把關感到憂心忡忡。雖然民間力量,仍試圖為自己的飽腹找一條出路,而發起契約耕作、共同購買等消費合作社的生產供應鏈,但是我們仍不免想要叩問:政府難道沒有更積極的作為嗎?
實際上,我們也不知道。近期最重大的相關新聞,就是《工廠管理輔導法》(工輔法)的修法了。「農地上長工廠」,讓公害污染直接進到我們的作物中,直接在食物生產的起點,就讓食品安全染上隱憂;即便行政院長蘇貞昌宣示,要藉由「全面納管、就地輔導、合法經營」來解決問題。但是,真的有用嗎?
我曾撰文指出過「公民訴訟」的困境:只要「地方政府不作為」、「中央政府不代行」,市井小民如我們,真的都求助無門、對擺爛政府束手無策。而目前正好是各地方政府再進行質詢、與決定預算的時刻,還果真出現「非法工廠喬納管、議長服務處囂張收錢掛保證」的新聞。換言之,就算法令完備,只要市議會不給預算,行政部門也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法令還付之闕如,徒留長官們的信心喊話。
難道我們就必須這樣束手無策、坐以待斃嗎?「死道友,無死貧道」(Sí tō-iú, bô sí pîn-tō)的鄉愿心態,恐怕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大選將至,這些議題的倡議能量,會有多少選票市場,決定我們的未來,要交付給哪一群政治人物;有別於激情叫囂的選舉造勢活動,台灣綠黨本就沒有深厚的口袋,去玩那些金錢競賽的選舉,而我們也始終堅持:議題論述跟政策思辯,是要在兩大黨以外,撐出「新政治空間」的「第三勢力路線」。
22年過去,我們並沒有在選情輿論之際,沒有忘卻這個核心價值;除了不斷呼籲「農地農用」的訴求、也不斷邀請各界持續關注這個議題。在「世界糧食日」之際,讓我們回顧台灣過去的食安事件,讓我們在明年大選的時候,有機會為自己投出更好的未來!我們始終相信:在「抗中保台」的基本立場之外,台灣也需要獨立小黨來帶動黨際之間的良性競爭,而台灣綠黨的核心價值與所作所為,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世界糧食日」之際,回顧台灣過去的食安事件,讓我們在明年大選之前,有機會為自己投出更好的未來!圖片來源:台灣綠黨。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
推薦閱讀
「我們都沒錯,改變的人是柯文哲!」民進黨新系立委吳思瑤作為柯 P 口中的「國家禍害」,怎麼看今天的柯市長?
【綠黨專欄】《工輔法》反應台灣選舉文化,問題總是發生後才痛定思痛
【綠黨專欄】連綽號叫「小英」都要改名!中國科技進步帶給人民憂慮:黨說你有罪你就是有罪
【綠黨專欄】比邦交國數更有感的數字!台灣免簽多達 111 國,是中國的 10 倍
(本文經 綠黨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不只是吃飽而已:記2019年世界糧食日〉,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