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經濟盛況不再?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在中國經濟成長減緩至三十年來低點、美中貿易戰衝擊製造業之際,中企今年成為全球資產的「淨賣家」,更是十年來首見。
究竟,中國是如何從全球「大買家」變成「淨賣家」的?一起來看。(責任編輯:謝佩如)

圖片來源:中央社
過去10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大舉收購,但是在中國經濟成長放緩至30年來低點以及中美貿易戰因素下,陸企大量出售海外資產,首次成為全球資產的淨賣家。
中國首次成為全球資產淨「賣」家
英國金融時報(FT)16日援引金融數據提供商報導,今年截至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已同意出售約400億美元(下同)海外資產,高於去年的320億元。與此同時,陸企今年僅購買了350億元海外資產,因此成為全球資產淨賣家。
消息還說,中國企業今年出售的美國資產規模高達260億美元以上,去年僅為80億美元。報導分析,自2009年起,中國一直是海外資產的淨買家,其中2016年為中國企業的投資高峰年,陸企當年達成逾2000億元的海外交易,並借入高額債務。
這些引起國際間側目的交易包括海航集團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收購跨國酒店集團希爾頓(Hilton)和德意志銀行數十億元股份;目前由政府工作組進駐的安邦保險則曾經連續收購包括紐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等海外資產。
中國經濟緊縮,中企減少併購、快速拋售
不過,由於在中國面臨流動性緊縮,海航集團自2017年底以來已出售至少200億元資產;今年稍早時更以14億元的價格出售瑞士航空服務公司佳美集團(Gategroup);而安邦也已經出售公司大部分的海外資產,包括上週以58億元出售了一批酒店。
報導引述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常駐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表示,今年併購減少以及拋售快速增加是「外匯短缺的副產品,而出現外匯短缺的部分原因是因擔心失去美國市場造成的國際收支疲軟」。
金融時報指出,由於擔心消耗美元儲備,中國政府抑制海外收購。
據中國商務部「2018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在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總額年減29%、連續3年下滑的背景下,中國當年對外直接投資為1430.4億元,僅年減9.6%,略低於日本的1431.6億元,成為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報告還顯示,2018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下降的部分原因為外國的新政策。當年約55個國家和經濟體制定了至少112項影響外國投資的政策措施,其中1/3措施針對外資作出新的限制或規定,例如先進國家針對國家安全問題採取了一些新措施。
上述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1.98兆元,是2002年底的66.3倍,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排名由第25名升至第3名,僅次於美國和荷蘭。
推薦閱讀
【時力要騎在黃國昌身上】時代力量面臨泡沫化危機,新任黨魁徐永明如何靠戰神「搶立委不分區席次」?
【中國留學生已成「黃禍」】雇人寫作業、恐嚇圍毆同學,西方大學開始意識:收大量中國生恐傷學術自由
【台灣計程車的惡性循環】繞路坑錢就用「吊銷執照」解決?我們正把他們推到社會邊緣
【日本現狀:出身決定 80% 人生】台灣有東亞國少見的「3 優勢」,能翻轉社會階級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曾經全球買買買 陸企首度成為資產淨賣家〉。首圖來源: 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