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本文作者為時代力量雲林縣議員廖郁賢,即日起他將在《報橘》開設個人專欄,與社群分享一般新聞媒體較少關注的雲林故事,那個負責餵飽台灣的農業大縣。
身為農業大縣,雲林卻面臨嚴峻的農業發展問題:農夫吃不飽、田地價格高到青年農夫無田可種,以及農業發展只剩發展口號:「貨出去,發大財」。一起透過廖郁賢的文字,認識我們平常看不見的雲林。(責任編輯:鄒家彥)

雲林農村美景。攝影師:郭建宏
為什麼台灣的農夫要對自己的工作感覺自卑?
我回鄉最大的動力,就是要協助雲林縣脫離農業發展困境,毫無懸念。
大一的時候,我聽一位鄉土作家說過,「只要人有一張嘴跟一個肛門,農業就很重要。」那個時候的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跟大家溝通農業的重要性,聽了作家那句話後,我心想:「對!這句話就是答案啊!」
從懂事以來,我就渴望長大,期待能幫上一點忙,那怕只是讓家鄉務農長輩們眼角皺紋裡的無可奈何與傷心,能少一點點。
後來,17歲的我開始理解到,這些長輩就是守衛著全台灣糧食安全的戰士。對他們來說,能夠光著腳丫子踩進土裡踏實地生活,有多幸福!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他們好好生活的權利要被剝奪?
還有一個屬於我和阿爸,也屬於家鄉的特別故事。記得每一個難得可以回家的週末,阿爸總是開著沾滿泥土的貨車來接我,然後匆匆忙忙地拍著椅子上的灰塵,不好意思地說「歹勢啦!阿爸去田裡,趕著來載你,所以就沒有辦法先洗澡」,接著用那雙滿是土地厚愛的手,笨拙緊張地拆著紙箱,為女兒的座位墊上紙板,我就很心疼。
每當看著阿爸的背影,覺得他揹著農藥桶,還是彎下身插秧,我也會想落淚。我同樣不理解,為什麼台灣的農夫要對自己的工作感覺自卑?
對我而言,家就是地圖上的定位點,是一份堅固的存在。面對生養我們的土地,下一代其實對「家鄉」有一份責任。我們需要更多「勇敢的平凡人」,而不是「認命的好人」,一起投入帶來改變。

務農的阿爸望著受災的田地。攝影師:廖郁賢
雲林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政府放任開發,導致良田流失
台灣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如今各種不知所謂的開發和不斷飆高的地價,卻成為農地大浩劫的開端。特別是雲林這個農業大縣,過去各方人馬想破歪腦筋,進行了各種開發案,放任良田流失。
相關案例可以看看底下新聞:
【鑽石田1】鋤不動的鑽石田 台灣農地價格8年翻3倍
台灣農地全球最貴 農青買不起
然而,這不僅僅是好吃的食物被糟踏,而是一個生活連結被破壞。農民不只是養活自己,從水、電、五金、肥料、農機具、飲食、工人等都因此被無可分割地串連起來。一旦良田流失,不僅僅是台灣整體的糧食安全受害,整個農業生活的連結也會被硬生生拆散。
換句話說,除了供養了全台灣人的胃,農業更是雲林人的生活重心,整個生活連結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就是「農業文化」。
雲林的就業選擇相對地少,造成人才外流與人口老化,許多阿公阿嬤面對政府文件都很無助,例如「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申請表格,表格多,字小,甚至還要求他們拍照記錄,對很多年老的長輩來說都不是簡單的動作,導致他們無法拿到補助,或遲遲等不到需要的協助,身邊卻沒有孩子可以幫忙,讓人感到心碎。
如今因為政府的漠視,放任良田被胡亂開發,恐怕也會讓我們獨有的農業文化及無形資產也隨之消失,這才是雲林第一個需要被解答的問題。

帶著自己種植的農產品在市集販售的老農。攝影師:郭建宏
雲林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農產品外銷正夯,但是發了誰的財?
另外一點,掌握農業政策話語權的人們,是否符合農民的期待?
最近有一句口號,其實就蠻不負責任,也無法讓人感受到對農業的用心與感恩,叫做「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
為了這句宣傳辭令,雲林縣政府開始把農業當做廣告素材,追逐著農產品訂單的數字,用一些好聽的口號或看似美麗的遠景,像「友善大地,永續農業」、「雲林良品」等來讓大家覺得這對雲林有利,或是在1/22「首航對岸封櫃儀式」時喊出「出口四萬公斤,可為農民帶來300萬收入」的口號。我就先不管這些數字是否會兌現,畢竟農民確實也被騙過好幾回,即便真的賣出去了,我們必須要問「出了誰的貨?發了誰的財?」
相關新聞可見以下內容:
出口對岸!雲林農產首航大陸 4萬公斤茂谷柑封櫃出貨
兩岸農業合作論壇 張麗善行銷雲林良品
更糟糕的是,如果真的陷入了數字的盲從,壞了農民對農作的用心,變成一窩蜂搶種可以外銷的品項,未來若因此陷入缺糧的境地,又有誰來擔?
其他雲林農業問題診斷:產銷失衡、農地缺工、地價過高、環境生態
農民也是繳稅金的,應該獲得更實質的支持,而不是被政治人物這樣消費,甚至因此被污名化成「靠補助過活」、「只要能賣農產品,投給誰都好」。
農民餵飽了大家,更該先餵飽自己,如何讓農民有尊嚴地餵飽自己,才是政治人物該思考的事。
雲林縣的農業困境,是每一季農作物浪費的產生(新聞案例:一箱鳳梨換不到一個便當 鳳梨農嘆:政府調節沒效),需要各種配套進行妥善處理,光靠補助或是找外銷訂單,並不能真正解決產銷失衡的問題。掌握更全面資訊的政府和盤商,如何負起更多責任,是第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農地缺工及農地價格為何偏高,也是尚待處理的問題。
這與過去幾年中央力推的「青年返鄉計畫」其實息息相關,農業確實需要引進更多年輕的活力,農地成本就會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旦價格過高,超出年輕人的負擔,返鄉意願就會大大降低。
最後,相較於鋼筋水泥和柏油路為主的大都會,農村對於土地和水源更為敏感,畢竟生養農作都靠它們。如何防止污染影響農地,同時顧及整體環境生態的平衡,也是我們亟需努力的地方。
這些重要工作都不容易,但只要有心,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不容易,卻值得拚命來做。

2017 年豪雨農災損害情況(北溪厝地段1411的青蔥)。攝影師:廖郁賢
政治就是生活,要解決的就是大家生活遇到的問題。身為一個被土地養大的農家子弟,進入議會最想證明的,就是在最靠近土壤的地方,再黑暗的土裡,也能透過裂縫滲入陽光。
我們馬上能做且正在進行的,就是發現農村之美。
在日常生活,我們活進地方、走進市場、脫下鞋子踏進農田理解作物的生長與困頓,然後說出其他人長期迴避的問題;在議會,我們說出民眾的心聲,整理農業真正應該被處理的重點,提出良田保護的政策,監督縣府農業的核心價值與目標。
更重要的,是想讓全台灣和全世界看見,農業,就是這麼重要。
延伸閱讀
農地價格是澳洲 750 倍!台灣農地塞爆「違章工廠」,讓勞工危險像癌細胞蔓延
台灣要留給下一代什麼鄉土面貌?當農地轉為民宿、工地,我們需要農業傳承風土文化
台灣農地上為何滿滿都是違章工廠?揭發政府開後門、廠商不用罰的台式工業奇蹟
農業升級,才是解套
(本文經原作者時代力量議員廖郁賢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青年返鄉從政 是為了家鄉稻浪的呼喚〉。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