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民進黨總統初選協調最後5天,總統蔡英文和前閣揆賴清德終於碰面,蔡已經在LINE官方帳號,以2014年及2018年兩次大選皆保障連任者,強調「現任優先」,但賴仍堅持走完初選程序,雙方顯然有見面、無交集,也讓外界更不解賴清德的「堅持」。

因為他的「參選正當性」,可能連在最近出版的新書中也探尋不得。

(責任編輯:黃彩玲)

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張榮祥

賴清德新書沒講的事:不能迴避的總統選舉必考題

管理學上有一則「彼得定律」--人在組織中升遷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為止。大家在很多工作職場上,都會遇到這樣的主管或長官,老化的公司就會有企管顧問來砍中階主管來組織瘦身,公務員就是冰到冷凍櫃閒缺等退休,政治界就比較悲慘,權力金字塔的升官圖總是不進則退,除非胸無大志窩在地方議會當萬年陽春民代。

每次總統或是縣市首長選舉過程,都會報廢一批天王級人物。這次國民黨總統初選,正一個接著一個退場。民進黨方面蔡英文和賴清德僵持不下,他們黨內促成「蔡賴配」的一種說法是,兩人在外交和內政互補。我認為未必如此,反倒悲觀推想,以《用行動帶來希望:賴清德的決策風格》這新書來觀察,賴清德會不會成為管理學上「彼得定律」在台灣政壇印證的個案呢?

宣布參選就推新書,這是要拚大位的候選人在選戰初期的基本款,用治國藍圖來引導話題,既是攀向聖堂的墊腳石,也期待投下深水炸彈激起漣漪。但本書作為邁向總統府敲門磚,討論聲量卻不大,除了特赦陳水扁議題,和被動接閣揆的羅生門,內容並無太多新梗。

這本書真的沒太多人注意,就像書中提到的苦楝,淡紫色的小花很低調。

圖片來源:潘翰聲提供

這本書是要選總統,還是爭取回鍋行政院長?

首先,從結構來分析,這本書講述台南市長的篇幅約有二百多頁,將近是閣揆任期 (約78頁)的三倍,好像四年前《看見未來:賴清德的新政實踐》的第二集,在宣布選總統之後,還對早先職位的事戀戀不忘,這展現的格局和眼界顯然不太夠。這不禁令人疑惑,出這本書是要選總統,還是爭取回鍋行政院長?把市長的政績放得比院長的施政還重,難道行政院長一年多的作為乏善可陳,沒有太多可以講,也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嗎?

即便是談台南的十五件事,也多談過去議題的防守回應,或昔日在地方的高民意支持度,而很少從台南的經驗引申未來的治國願景,不具開創性。其實,選民比較想知道的是,未來你當總統打算怎麼做,有哪些是你在院長任期內還沒做完的,而不是你在台南市的豐功偉業,誰會想吃冷飯熱炒呢。

雖然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書中當然不能免俗,「爆料」溫馨感人的小故事,要為候選人增加一些人味,但在欠缺大方向的情況下,寫愈多瑣碎小故事,就愈加覺得,賴清德幹到行政院長,會不會就是他能力極限快到頂了。

這本書這樣的配比和寫法,對賴沒有加分,反而有點自曝其短。

堅持與獨斷只有一線之隔

這本書的副標是「決策風格」,從內文反覆提到的幾個事件鋪陳,想把賴清德包裝成有堅持、魄力的領袖,但與鴨霸、獨斷只有一線之隔。

當年因為有民進黨籍議員跑票讓國民黨拿到議長,賴清德以李全教涉及賄選而拒絕到台南市議會備詢,雖在司法上終於賭贏,在形象上卻輸掉民主法治的價值。賭性堅強的政治人物,容易製造話題,也很能投民眾所好,但對於國家級領袖的行事風格來說,欠缺穩健的可預測性,可就不一定是好事。

年輕人對賴清德負評最多的,就屬「勞基法修惡」且一修再修的事,「功德院」的標籤撕不掉,就像「白海豚會轉彎」永遠黏在吳敦義身上那樣悲慘。書中對此事大大說明一番,更清楚的站邊,勇敢割捨年輕世代的選票,也算令人佩服。

另一件形象頗傷的爭議,台南鐵路東移案,則從上集的四頁半,這次擴充五倍為二十幾頁,成一大節,但論點完全沒變,看起來很像是在跟陳致曉、徐世榮兩位教授糾纏鬥嘴。(這件事,我是主張走高架化的「第三條路」,2016年4月有寫過一篇文章)

再看書中最後一項辯駁的事情,賴市長任內剝奪教師會和家長會聯合會在國中小校長遴選程序的代表權,說要讓校長有尊嚴。賴清德與具有法律地位的教師工會為敵,最有代表性的教師會席次換成市府指派「曾於教學或行政領導獲市級以上獎項之教師代表」,很清楚的打壓教師團結權。他把權力集中到市政府,不是用心培力民間組織,讓民主更深化來避免弊病,也透露了開明專制的傾向。

民進黨內和支持者,許多人都嫌蔡英文和林全的風格太軟,改革當然有反彈,應該直接有魄力「輾壓過去」,一再開會、開會讓反改革力量有舞台,有時間集結壯大,以至於局面不可收拾。賴清德對於拍板定案的事情,則是堅持就連黨內勸也沒用,行政立法的中午便當會,有些立委到後來也不參加了,聽說「伊攏(勿會)聽人講」。

像去年影響蘇貞昌選情很大的深澳電廠案,一開始還有不少北部的選區立委公開反對,但後來覺得講也沒用,就只剩少數立委還能表明立場。

決策風格這種事,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雞蛋這邊的人,當然不喜歡高牆。

能源政策─不能迴避的總統選舉必考題

跟高牆打交道幾十年來,我有個心得,握有權力的政客和官僚(或是握有金錢的財團),他愈是迴避不講的,當作好像沒發生一樣的事,就是最關鍵的事。

這本號稱「完整記錄行政院長493天任內的挑戰」的書,對賴閣揆任內備受爭議的深澳電廠竟然隻字未提,完全迴避總統選舉必考題的能源政策。

勉勉強強,賴清德在楔子中講五缺的段落,用半頁談到在他北海岸故鄉的核二廠二號機重啟的決策,避免了缺電危機。賴的說法輕易地走進國民黨「以核電解決缺電」的邏輯,還沒選舉就未戰先降,就算他態度上不重啟核四,也不延役現有核電廠,恐怕逃不出核煤復辟幫的佈陣。

我認為,深澳電廠是賴院長任上的最大敗筆,去年選舉期間,放任議題發酵,決策一錯再錯造成連鎖危機:

1. 台電以15%備轉容量計算的2025年用電缺口僅0.1%,而且隔年這微小缺口就不見了,更不用說基隆協和電廠改燒天然氣的機組,發電量更大,可接替除役的核一核二。賴清德卻輕信台電,以深澳這麼大的燃煤電廠來當作解決方案,用大砲轟小鳥。

2. 張景森政委,在一開始曾說「如果北台灣節電就可以不蓋」,可惜這漂亮台階沒有走下去。

3. 其實這三年來,台灣綠能轉型已經啟動,視綠能為丑角的馬英九政府下台後,台電不敢再拚命阻撓,目前在中午尖峰時段,太陽能已有相當一座核電機組的發電量,這都是很好講的政績。(太陽能晚上不發電? 晚上備轉容量就跑到兩成以上,怎會缺電)

4. 民進黨手上的綠能、節能的好牌不拿來打,反而為了深澳講「乾淨的煤」來自圓其說,黨籍立委在立院為煤電護航,講一些以前國民黨執政的時候講的話。讓國民黨得以宣傳「非核家園=用肺發電」,中間選民因反空污倒戈,不但是民進黨地方選舉崩盤主因之一,也拖累反核陣營輸掉核電公投。

5. 到選戰末期宣布停建深澳本是好事一樁,卻錯誤連結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藻礁議題,被輿論解讀成用選情穩定的桃園救選情告急的新北,被看破是圍魏救趙之策,便只能勉強止血,撈不到新的選票。選後,執政團隊中,還有人反過來指責抹黑環保團體什麼都反,繼續流失環保票。

這整件事的決策過程,賴倒底是怎麼想的,這才應該在書中花篇幅完整說清楚。人民才能判斷,他會不會容易被台電、中油和官僚體系引導欺瞞?他在政策面對諸多可能衝突的條件下,有無政治智慧解決?他是不是用選票算計來拍板政策的政客?這都是他是否有資格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重要關鍵,絕對不能迴避。

今年反核遊行將在月底426車諾堡核災三十三周年紀念日隔天舉行,目前程序中的核電議題公投案,大概有四案必將綁大選進行(正反方各兩案),核電和能源議題是總統的必考題,這本書竟然幾乎交白卷,這樣還拿得到大選入場券嗎?

如果最後民進黨提名賴清德做總統候選人,這必是大選時被對手猛踹的痛腳。

推薦閱讀:

【陸之駿專欄】賴清德突襲選總統是「趁國之危」,因為他年初就知道中國對台的威脅計謀
【網:民進黨最慘時怎沒聽你要承擔】賴清德參選說要承擔,史明俚語批賴「便秘硬要大」當年輕人正為蔡英文大嗆習近平而驕傲時——加起來超過 350 歲的獨派四老,今早為何發信逼宮小英?
【評論蔡英文不要憑感覺】看完 3 任總統「總經數據」,你不太可能再說她是「女版馬英九」

(本文經原作者 潘翰聲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賴清德新書沒講的事:不能迴避的總統選舉必考題〉。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