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唯有人的故事才能讓冰冷的建築物變得有溫度、有情感,甚至讓人樂意待在裡面汲取生命的靈感與養分。」大師范毅舜這麼說。「信仰」與「藝術」亦是一體兩面的要素,透過吸取養份灌溉心靈茁壯。(責任編輯:黃梅茹)

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以你的藝術之眼,來瞧瞧這座建築!」在拍了許多影像及造訪相關建築後,我終於明白了神父邀我前來時的期許。原來他像艾倫神父一樣,除了期望我能善用藝術天賦,盡情發揮,更期望我能跨越宗教藩籬,以更開闊的心胸來表現與享受我的人生。神父不只一次提到,科比意是很難搞的恐怖傢伙,但神父從不詆毀他的藝術成就,更不曾在乎他的信仰。

拉圖雷特修道院為慶祝建院五十週年,特邀了法國著名藝術家法蘭索.莫爾內(註)在修道院舉行特展。受癌症摧殘而身心交瘁的莫爾內先生的霓紅燈管創作,如銀河星雲般,優雅地垂立於在大教堂之下,銀線似的燈管在科比意空寂的教堂裡,美得教人起雞皮疙瘩。

人類對生命源起的說法不一,但所有生命都會結束卻是事實,詮釋生命歸宿的宗教藉著「教會」對信徒現身說法:「上帝與你們同在!」藝術家卻藉著「創作」具體呈現:「在哪?」

我終於明白,窮理致知、提醒世人死後仍有生命的「信仰」,與從不多做解釋、只在乎當下表現的「藝術」根本是一體兩面。無論是會士繁文縟節的祈禱讚美,或藝術家全心打造的創作,都在為會腐朽的生命營造不朽的精神,為一處叫做「心靈」的地方供給靈感與養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更大的生命故事中,造物者也許真有計算。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生而為人就好好把握每一個當下、盡情發揮,這該是亙古不變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吧!(註:François Morellet, 1926-2016.)

法蘭索.莫爾內在大教堂裡那一個由天花板下垂的霓虹燈作品,像是大堂空間裡一片飄浮的星雲。「美」自己會說話,更能包容一切。「上帝」是什麼?「永恆」是什麼?只有天知道。然而藝術家的創作卻為世人打開一扇可窺天機的小窗,他們雖不信神,卻清晰展示著神的造化,一個言語、宗教、信仰都無法解釋的宇宙。

(本文摘自《山丘上的修道院》第六章,時報文化出版)

【BO活動推薦】

范毅舜作品經典再現:《公東的教堂》╳《山丘上的修道院》新書分享會
時間:1/12(六)19:00 – 21:00
地點:華山青鳥書店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玻璃屋二樓)
合辦: 青鳥 Bleu&Book 時報出版

報名網址
活動頁面

*本活動為免費活動,自由入座,但因座位有限,敬請填寫報名表。
*每次報名成功,僅保留一個席位。若需多個席位,請重新填寫報名表。
*為提供更完善的品質,主辦單位擁有調整活動辦法與內容的權利。

推薦閱讀

【青鳥專欄】沉默的島嶼──揭露社會體制中缺失的事件
【青鳥專欄】也許不刻意設定,就是造就斜槓的第一步
【青鳥專欄】小兔仔書窩:全職媽媽打造南國囝仔的秘密基地

(本文摘錄經青鳥書店授權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時報出版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