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當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親美似乎成了台灣的首選;但是美國總統川普真的不會出賣台灣嗎?當政府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選擇時,讓人不禁想問:台灣是否能有更好的「第三選擇」呢?(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中央社,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地方選舉國民黨縣市政府全面復辟,一堆人(包括我)都還在找褲子。13.5個月後就是2020總統立委選舉。2018跟2008完全不一樣,如果中國國民黨2020重新執政,而且是完全執政,可能就會跨過被統一的臨界點了,因為中國的對台系統跟十年前比起來,已經非常「完備」。
2020的選戰主軸可能回到「反統一」上
看看韓國瑜跟盧秀燕在當選隔天立刻喊出「九二共識」,隨即對岸的國台辦就附和「堅持九二共識,歡迎城市交流」。
對於這次的選舉和公投結果,我自己也還沒崩潰完,身邊也不斷有人發問「怎麼辦?」坦白說,我也不知道。
這幾天跟幾群朋友討論,接下來這場選舉,主要還是得先看:
(1) 民進黨黨主席選舉誰出線(完全無從猜起)
(2)柯文哲對民進黨的態度(姚文智那席立委補選馬上要到了)
(3)國民黨是誰要選總統(大概還要等半年,馬英九已經暖身一年)
國內的政壇風向還是很不明朗,個人能做什麼努力,去阻止台灣失去既有民主體制,我自己目前能想像到的只有:要讓2020的選戰主軸回到「反統一」這件事情上。
台美關係是否影響了選舉結果?
在今年選舉後期、韓流橫掃全台時,泛綠支持者眼看局勢不對,開始細數民進黨的政績,其中一項民進黨政府沒辦法自己大力宣傳的成就,就是外交成果,更具體的來說是台美關係。這不重要嗎?這超重要啊。
台灣的國際處境不用多說。過去進步派期待的人權外交,在2017大法官釋憲時得到大量外媒關注;今年公投結果出來後,東奧正名或是婚姻平權的失敗,也同樣獲得大量國際關注,只是角度完全相反。
外交議題距離日常生活其實真的很遠,也經常被化約成親美v.s.親中(雖然這的確是最重要的理解框架),但除了這樣抽象又粗淺的概念對撞之外,要為這個戰場打開空間,就需要更多的柴火。這是中國政府很擅長的。對此,我們除了在中國一次又一次的挑釁後被動反擊,到底有無可能主動出擊?
除了等待政府的外交政策,還有很多台灣人正嘗試不同的途徑
外交議題的另一個重要性在於,台灣長期被拒於國際社會之外的狀態,讓台灣社會只要獲得外媒關注時,就能引起大量討論——這是外交議題可以「出口轉內銷」的特性。
現在到底能「怎麼辦」?其實已經有許多海內外台灣人在嘗試各式各樣不同的途徑。
《台灣外交暖實曆》計畫是由民主維新協會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發起,講直接一點這就是個募款計畫,紀念品是一份桌曆,內含12個組織在各國經營國民外交的案例,這個募資案的所得將全數平分給這12個組織。
「桌曆每個月的內頁都是一個青年組織,在世界某個角落做暖實力外交的真實故事。12 個月份依照這些組織的地理位置分布,繞了一圈地球之後回到台灣,因為他們的每一次出走,都是為了回家。」

圖片來源:數位外交:科索沃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這個案子的募資目標是35萬,現在已經有345人贊助、募資金額達到37萬了。但由於這不是一次性的專案,而且議題性的募資通常會刻意把目標金額設定得比較低,不然如果沒達標,就通通沒了。而贊助方案的數字範圍從最低的 200 到最高的 39000(企業贊助方案)。
如果還處在選後的崩潰中,那就先動動手指,給外交暖實曆一點力量吧!
選後這幾天,每天一邊崩潰,又一邊告訴自己要趕快打起精神,時間不等人的。距離下次大選只剩下一年左右而已,每個人都必須盡快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但我也理解,總是需要一些時間釋放這些負能量,不太可能要求每個人都立刻回到備戰狀態。
只是,現在還有一群人在戰場上,他們需要的是後勤支持,如果你暫時還不確定自己的下一步能做什麼,就先動動手指,提供你所能給予的資源吧。
2019 和世界交朋友:台灣外交暖實曆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softpower?r=f526061e80

圖片來源:數位外交:科索沃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1月─台灣數位外交協會:將科索沃社群操作經驗系統化,複製到更多國家,提升台灣國際傳播能力與影響力,與他國公民建立更為深刻的情誼。
2月─ optogo公民外交計畫:用最低限度能量及資源「外帶台灣,前進米蘭世博」,最後並試圖反思經驗分享給其他面臨與臺灣共同處境的國家。
3月─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要求挪威政府更正在挪台灣人的居留證國籍為「Taiwan」,以維護台灣人受國際人權公約保障的「身分認同權(right to personal identity)」
4月─wowAfrica阿非卡:全方位的華文非洲資訊平台,致力讓大眾看見非洲的多元價值與發展機會,與非洲交流不再遙不可及。
5月─國家寶藏:號召志工一起深入世界各地的國家檔案局與圖書館,挖出台灣相關史料,並建立網路開放資料庫,供全民免費使用。
6月─海外臺灣青年陣線:海外集結,捍衛臺灣民主,鞏固基本人權,落實公民參政,推動憲政改革,提升臺灣國際地位,連結國際公民社會。
7月─FAPA台灣人公共事務會:藉由草根外交向美國國會尋求支持以協助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近年轉移重心至廢除美國一中政策、確保台灣安全與國際參與。
8月─小島大歌:一個耕耘三年半的夢想,一個用音樂重新串連台灣及太平洋、印度洋的音樂影像計劃,一條南島的音樂航道。
9月─One-Forty: 提供移工教育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有能力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另外也透過品牌故事與設計,打開台灣人認識東南亞的窗口。
10月─ZAZA眨眨眼:柬埔寨偏鄉是我們看見需求、回應需求的出發點,希望透過攝影教育,給予孩子完整的empower經驗,打開孩子未來想像可能性。
11月─遠山呼喚:致力於前往世界貧窮區域,為學童扭轉教育環境。我們協助創造屬於在地的教育 NGO,讓在地人也能永久經營教育環境。
12月─民主維新協會:定期舉辦講座及營隊的青年智庫,平時積極與海外機關、團體交流,提升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能見度及影響力。
推薦閱讀
外交,原來離我們這麼近──翻開外交暖實曆見證 12 個愛台灣的故事
【媽媽每天打電話,確定女兒還活著】27 歲女孩如何用 80 萬台幣,讓科索沃 10 萬居民認識台灣?
2020 大選可能的公投案:恢復中國史——但他的提案原因讓人看得有點亂
(本文經原作者 吳學展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中央社,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