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對於生長在北台灣的人來說,「大漢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不過你知道它其實原本的名字是「大嵙崁溪」嗎?為什麼會從「大嵙崁溪」改名為「大漢溪」?原來這背後是一段國民黨不曾說的歷史⋯⋯(責任編輯:翁筠茜)

石門水庫後池堰:石門水庫後池堰;上游古石門溪,在此90度向北轉、流入台北盆地,從淡水河出海。此地不僅是水庫樞鈕,也是「河川襲奪」的地理天然紀念物。圖片來源:wiki。
文/陸之駿
在1964年「石門水庫」啟用時,「大漢溪」仍稱為「大嵙崁溪」,與歷史上原住民(凱達格蘭族霄?社;地點約在今桃園市八德區宵裡、龍友、竹圍三里)稱Takoham發音相近。
兩位「外來統治者」對台灣歷史不了解,就將大嵙崁溪改成漢唐意識濃厚的「大漢」溪
大嵙崁溪是在1966年12月7日,行政院核定台灣省政府改名案,發布臺(五十五)內字第9131號令,始稱「大漢溪」。
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主席是黃杰,湖南人;行政院長是嚴家淦,江蘇人。我猜測這兩位「外來統治者」,對台灣歷史並不了解,未經深思,就輕率將原本可以和原住民歷史連結的大嵙崁溪,改成漢唐意識濃厚的「大漢」溪。
在「轉型正義」的此刻,我認為這是需要正名,恢復「大嵙崁溪」舊名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正名「大嵙崁溪」?
大嵙崁溪最早按Takoham台語音譯寫成「大姑陷」,後改「大姑崁」(崁取河崁之意)。一說1865年,當地李騰芳中舉人,改成「大科崁」。其後劉銘傳又改成「大嵙崁」。基本維持Takoham音譯,只作漢字修飾。
1920年、桃園大圳動工後翌年,大嵙崁地名改稱大溪庄。又翌年1921年,溪名與下游統一稱「淡水河」。但民間仍沿用舊稱,縱貫線鐵路橋自日治時期以來一直用「第一大嵙崁溪橋」、「第二大嵙崁溪橋」名稱。
現在的大漢溪其中一段,從「二甲九」(桃園市、新北市交界處鶯歌區二甲里),到擺接(板橋區舊稱「擺接堡」),在清代稱「擺接溪」。
日治時期,這一段稱淡水河。
如果「大漢溪正名」,這部份究竟要叫「大漢溪」、「淡水河」或「擺接溪」?倒有討論空間。
與原住民傳統名稱連結、沿用數百年的歷史地名,歷經日本殖民50年不改其稱,卻在國民黨來台僅僅17年後,就改名成意識型態強烈的「大漢」溪,把它正名、恢復舊稱,在我看來和清理兩蔣銅像,一般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推薦閱讀:
【快 Tag 國民黨與柯文哲】別再相信兩岸一家親!中共打台獨的目的是「消滅中華民國」
洗腦統治的祖師爺是他──鄭成功消滅荷蘭的殖民文化,卻為原住民帶來更無情的漢文化霸權
基隆港外海不是夕陽是血海——知道中華民國歷史,還會覺得「國旗」很美嗎?
(本文經專欄作者陸之駿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