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貿易戰成為近幾個月的熱詞,美國的貿易關稅攻勢不僅重擊中國,在中國的台灣大廠也領教到了,因為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外媒彭博社報導道,除了已經在美國插旗的鴻海,許多在中的台灣大廠也開始盤算如何離「中」出走。(責任編輯:黃梅茹)

美國總統川普 6/28 力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參加富士康在美設廠的動土儀式並致辭。首圖來源:中央社

彭博報導,包括鴻海、仁寶、英業達等全世界許多電子產品幕後的製造大廠,現在正準備將生產版圖移出中國,轉向東歐、墨西哥與東南亞等地區。

報導指出,藉著生產蘋果公司零件而成為億萬富豪的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先前拔得頭籌,在美國心臟地帶的威斯康辛州投資 100 億美元開設面板廠,這一步頗有先見之明。

不只鴻海,越來越多大廠打算離「中」出走

隨著美國與中國這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緊張升高,越來越多台灣大廠加入行列,研擬計畫將生產線轉移至海外,或者為了新的昂貴設備備妥應急計畫。

台灣最大的幾家企業是全球科技產品供應鏈當中一道重要環節,產品於遍布中國各地的生產線上組裝,之後印上諸如惠普(HP)、戴爾(Dell)等品牌標籤。

過去一週,包括和碩、英業達執行長等企業領導人在法人說明會上宣告,已經找到減緩貿易戰衝擊的方法。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尚未鎖定消費性電子產品,但有人憂心這將列在下一波課徵關稅的 2000 億美元中國製產品。

這些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廠正在認真思量

iPhone 製造商和碩執行長廖賜政表示:「我們已經啟動因應機制,希望減少貿易糾紛的風險。」和碩財務長林秋炭補充,短期內和碩打算增加捷克、墨西哥與台灣廠的產能;長期而言,可能在印度、東南亞設廠。

台灣6大代工廠包括仁寶、鴻海、英業達、和碩、廣達與緯創,去年營收總計達新台幣 9.11 兆元,大約等同於巴基斯坦的國內生產毛額(GDP)。

雖然政府數據顯示,台商在中國的投資於2010年達到高峰,但這幾家代工大廠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國營海關數據網站統計,2016 年從亞洲對美出口前 20 大企業中,有 15 家來自台灣,全部都是 6 大代工廠的子公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說:「由於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糾紛不會很快消失,台灣企業在生產上的多元化將會很重要。」其他企業除了蘋果重要供應商英業達,還有為世界多數筆電大廠牌代工的廣達與仁寶,也都準備採取行動。後兩者表示,必要時候可以提高非中國廠的產能

延伸閱讀

【生存遊戲指南】台灣只要遵守三個原則,就能避開川普開的貿易戰
川普為何滿腔怒火對中國開闢貿易戰?
「這是一項新挑戰,我過去不曾面臨過」張忠謀談美中貿易戰如何影響台積電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無限?最會賺錢的溫州商人如今落得週末還得兼職糊口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彭博:迎貿易戰 台灣科技大廠盤算撤出中國〉。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