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貧富差距的經濟學:一個財富爆發但分配不均的世界》】
隨著經濟發展,各國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政府必須適時地介入市場,讓財富有機會公平分配。
本文以顧志耐曲線分析美國、英國與中國的貧富差距狀況, 證明國家財富越多,貧富差距越少是不可能的。(責任編輯:周政毅)
文/李湛侃
其實在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學術界的主流意見是跟隨顧志耐的。顧志耐主要認為工業革命時期貧富差距惡化只是暫時現象,不會像馬克思認為那樣的貧富不均,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社會最底層進行革命推翻上層資本階級。
顧志耐認為貧富差距的出現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不夠高,顧志耐用一戰後西方國家的數據證明只要人均GDP累積到一定的量的話,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貧富差距便會慢慢下降。這也是前文提到的「顧志耐曲線」。很可惜的是,顧志耐曲線只是顧志耐的一廂情願。我們繼續用數據來說明。
BO編按:顧志耐曲線又稱為「倒U假說」。194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Simon Kuznets提出,意指一國國民收入分配隨經濟成長過程變化的倒U型曲線,X軸則為時間或收入狀況,Y軸應為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或分配狀況。倒U型曲線的頂點,代表經濟發展的重點從效率轉為公平。

圖16為美國、英國、中國在1960年和2010年間的基尼係數。
要注意的是,在這50年間三國的GDP無論是人均還是總量都是在上升的,如果顧志耐曲線是正確的話,我們至少應該看到英美兩國的基尼係數是呈下跌的趨勢。如果細看圖16,我們不難發現英美在1970年之前勉強可以說是跌勢,但之後都開始上揚了。如此看來,國家財富越多貧富差距越少的理論並不成立。
BO編按: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最大為1,最小為0。實際數值只能介於這兩種極端情況,即0~1之間。基尼係數越小,年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係數越大,年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美國、英國與中國的基尼係數變化
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美國。美國的基尼係數最高點是在1933年的0.6。門德豪森(Horst Menderhausen 1946)認為這是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後遺症,美國的股災令失業率高漲並讓許多家庭失去了收入。但老羅斯福總統在30年代實施新政 (New Deal)後,一切正如顧志耐曲線描述的那樣,美國的基尼係數一直在下跌。
直到70年代的0.35~0.4的水平。在這段期間,美國的GDP約略增長了四倍。一方面貧富差距的改善和GDP的大爆發令當時許多人相信顧志耐是正確的。但在1970年後,美國的貧富差距止跌反升,一直到2010年的0.5都未見有停止的趨勢。
我們再看英國的狀況。英國的基尼係數從走勢上來看和美國非常相似。英國的基尼係數最高點是在1867年的0.6左右,而且在二戰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英國的基尼係數皆高於美國。之後英國進行了內部改革,開始了發展社會福利制度。
在此之後,英國的基尼係數開始一直下跌,而且在二十世紀20年代與美國交叉跌破其貧富差距水平(圖5),一直到1970年前後。之後英國的基尼係數開始反升到0.3的水平直到1990年。最近的20年英國的貧富差距係數相對穩定沒有明顯起伏。有趣的是我們發現英國的基尼係數上升的時期,剛好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執政的11年(1979至1990年)重疊。
柴契爾夫人執政期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英國政治風向大幅度右轉。首先,柴契爾夫人讓許多國營企業私營化。在柴契爾夫人剛上台時,當時英國的水力公司、電力公司、航空公司、鐵路等均為國營,慢慢在政府政策的干預下私營化。
另外,柴契爾夫人改變之前左派政府遺留下來的福利政策,大力削減福利令窮人從政府拿到更少的補助,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機制與社會中的投資消費。一方面她的政策令財富集中有利於英國經濟發展,但其代價便是不斷上揚的貧富兩極化。
中國一直在三面紅旗運動結束之前,都沒有官方組織對民間的收入與貧富差距進行詳細研究。1963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在0.3左右。1966年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國家經濟幾乎癱瘓。由於當時的中國並沒有發展資本主義,資本階級也基本不存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大陸的基尼係數一直跌到0.15的水平直到文革結束。
在這期間,與其說這是一段大家收入平等的時代,還不如說這是一段大家都一貧如洗的時代。文化大革命運動結束於1977年,中國大陸的領導核心從毛澤東變成了鄧小平,後者反對激進政治運動並主張需要特別是在經濟層面上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開始接受外資並專注於經濟發展。
鄧小平的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令中國大陸在經濟不斷蒸蒸日上的同時,國家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上揚。在2002年中國的基尼係數超過美國,並在2010年一直上升到接近0.5的水平。
推薦閱讀
自由市場真的自由嗎?看過去的英國和現今的台灣──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結果
貧富差距該有底限!低薪不是國家沒有足夠金錢解決,而是沒有道德感去面對
這 8 人的財富加起來超過世界一半人口!國際研究:貧富差距讓窮女性付出最多代價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貧富差距的經濟學:一個財富爆發但分配不均的世界》,由時報文化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