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教育部為了讓十二年國教課綱於 108 學年度正式上路,暑假期間加開多場會議,終於在明天開始審議社會領域課綱,教育部預計要審議的新課綱跟以前的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引起多方爭議?(責任編輯:翁筠茜)

圖片來源:chia ying Yang,CC Liscened。
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進入壓軸階段,11日起審議社會領域課綱,預料性別平等教育、台灣史與中國史比例的爭議將成為討論焦點。
教育部為了讓十二年國教課綱於108學年度正式上路,暑假期間加開多場會議,從每週一天到每週兩天,甚至有平日開會時間。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邱乾國日前受訪表示,先前調查課審委員時間,確定13日可達法定出席人數,因此11日至13日將連續3天召開7場次課審會。
性別平等教育納入課綱
社會領域課綱爭議焦點有二,一是性別平等議題融入課綱部分,引起部分家長團體、宗教團體不滿,質疑是同志養成教育。
對此,國家教育研究院多次公開解釋,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關係,進而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例如國小階段,需教導學生認識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尊重他人的自主權與身體界線等。
將原本獨立的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範圍
社會領域課綱的另一焦點是歷史,由原本依朝代編列章節的方式,改為主題式教學,並將原本相對獨立的中國史,納入更大範圍的東亞史脈絡討論。
上述調整,被部分教師和社會團體認為是「去中國化」。國教院解釋,國中歷史課程採長時段的通史架構設計,建立學習者對當代世界形塑過程的基本認識;到高中階段則採主題式,透過歷史資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發現、認識及解決問題的素養,並避免與國中階段重複。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今天受訪進一步表示,新課綱的高中學習分為3個分域(台灣、東亞、世界),是希望從區域的關連性來看歷史,著重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課審會學生代表提案「台灣史時數不得低於1/2」
課審會學生代表蕭竹均今天受訪表示,將在11日至13日審議大會中提案台灣史時數不得低於1/2,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轉型正義的內容應多在課綱中呈現,二是台灣原住民史的部分比例過少,關於原民土地、文化如何流失,有必要藉由教育讓下一代知道。
媒體追問上述提案有多大把握會過,蕭竹均說:「感覺也不是完全沒機會啦。」如果能把台灣史時數提高,就能有更多時間交代原住民及轉型正義的內容,希望3天的審議大會能好好討論。
【上班也能聽產業新知】5分鐘聽懂 AI,找到台灣新定位!
推薦閱讀:
我們的下一代已經過勞了!除了文言文比例之爭,有多少人關心課綱分量根本是鬧劇?
為什麼修改課綱重要?一位指考生指出公民課本中的段落,如何試圖洗腦下一代
台大畢業生九年後再寫學測考卷的感慨——若考試成績是評估一個人的價值,那我已變成廢物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社會課綱11日開審 聚焦性平與歷史〉。首圖來源:chia ying Yang,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