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第一廣場」的「東協廣場」。圖片來源:chia ying Yang,CC Liscened。

近年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目的是希望跟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有更多的接觸與連結,共同發展區域經濟。而蘋果日報指出,台中市政府選定舊名為「第一廣場」的「東協廣場」作為新南向基地計劃砸上億元更新商圈、翻新硬體,吸引本地人到此交流,為什麼?台中市府認為東協廣場有何潛力?

近年來移工逐漸聚集東協廣場,月營收破億

蘋果日報報導,20 多年前,東協廣場曾是台中最引領指標的住商混合百貨,但是隨著附近商場接連火災、發展重心轉移,廣場逐漸沒落,不再風光,更一度成為治安死角。蘋果日報為東協廣場做了深度專題,以「鬼樓」來形容東協廣場以往的樣貌,可見一般人對於此廣場的想像為何。然而,因為東協廣場距離車站非常近,加上近年來的移工數量增加,漸漸變成了外籍移工的聚集場所,也帶來了新的商機。

台中市市府經發局表示,東協廣場為全台移工主要集散地之一,每逢發薪日推估有近 2 萬名移工湧入,成功創造當地經濟效益,聯合新聞網更提到此地 1 個月營業額平均上億元,相當可觀。

店租因此上漲,一位難求

實際上,蘋果日報對於移工的消費力有詳細的描寫:

據私下了解、附近餐廳商家指出,「平日營業額可能僅寥寥數千,但每逢周末單日營業額約可達上萬元,若是到了每月第 2 個周末,即是在地人俗稱的『BIG DAY』工廠發薪日,才是東協廣場最熱鬧瘋狂的時候,店面營業額可能就是正常周末的 2 ~ 3 倍,單日甚至可達 4 ~ 5 萬元」。

蘋果日報採訪的印尼餐廳老闆陳月惠也說:「移工消費力比台灣人強太多,非常敢花,甚至正常一頓飯加上都會點飲品,平均一個人花到500~1000元,也是很正常。」

此外,蘋果日報也寫道,如此龐大的商機讓東協廣場的租金行情持續上漲,最精華成功路租金要 4 萬塊,若是後面繼光街大概也要 2~3 萬塊,而且一位難求,幾乎要轉手馬上有人願意承接,甚至因為租金太貴,而興起了「騎樓生意」:成功路兩側的騎樓商家,會將騎樓柱子旁分租給移工擺攤,平日他們正常上班,六日則私下兼差承租騎樓攤位做生意,像是賣菜、法國麵包、平價流行服飾等。

台中市政府將東協廣場設為新南向基地,期望創造更大就業市場

蘋果日報指出,今年底前台中市府打算分 3 年投入上億元預算,首先在東協廣場 2 樓打造「創客中心」,輔導台灣人創業,並且整修入口指標、電扶梯等,翻新風貌。此外,還會納入跨境電商、創業交流、東南亞實驗場域等,期望將移工商機外溢,帶動台中整體經濟發展,創造更大就業市場。

除了經濟層面外,台中市府也成立「東協廣場大樓管理委員會」及東協廣場 3 樓自治會,期望提供各族群完善的服務,及促進族群間文化的尊重與包容,打造臺中市為友善國際城市。

隨著發展重心的轉移,東協廣場一度由興轉衰,現在台中市政府投入大筆資金,企圖讓東協廣場擺脫「鬼樓」稱號,並以此地做為「新南向基地」,期望能讓更多本地客願意到此消費,並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推薦閱讀:

台北市政府大樓底養了一座日間夜市——你猜都是誰在逛?
台灣填鴨教育製造太多考試機器,關於長大後的生活孩子一無所知
【回不去的美景】假貨、百貨公司和網咖,讓高雄人記憶中閃耀的新崛江走向沒落
逢甲夜市崩落「墾丁化」!但它以前是能打敗百貨公司的搶者——夜市年收百億的秘密是什麼?

參考資料:

行政院〈新南向政策
蘋果日報〈移工商場砸億元 設新南向基地
台中市市府經發局〈活化東協廣場商機 中市府成立東南亞國協產業聯盟
蘋果日報〈【鬼樓復活1】消費力破億元 外勞救了這棟樓
蘋果日報〈【鬼樓復活2】花錢比台灣人大方 外勞店賺2天抵一週營收
蘋果日報〈【鬼樓復活3】家的感覺 「這裡沒有人叫我外勞」
蘋果日報〈【鬼樓復活4】借力使力!移工商場將砸億元成「新南向基地」
聯合新聞網〈月營業額逾億 移工擠爆台中東協廣場
外交部〈東協廣場3大服務中心揭牌 開啟新南向政策里程碑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chia ying Yang,CC Lisc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