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羅翔翔, CC Licensed。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 >> 詳細職缺訊息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國際政經觀察家開始!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以及相關文字作品寄至 [email protected]
不只捷運票價,任何一個定價,都應該是一個精確的戰略判斷。商業上的定價有其邏輯,無論是削價競爭或是獲取壟斷利益,錯誤的定價不僅無法實現策略目的,也無法累積未來發展或分紅所需的利潤。
但任何一個公共設施的收費邏輯更為複雜,長期的利潤並不是唯一的考量與最終的目的,更應該是一個精確的科學判斷,要符合更上位的政策方向。
正因為不是單純以利潤為考量,相關的支出或營運,需要國家預算支應,而國家預算來源來自我們繳的稅。包括北捷、高鐵、桃捷,所有免費或低價的背後,都一定有人付出代價。
北捷 0 元 vs. 桃捷降 10 元
以這陣子的北捷 0 元票價與桃捷降價 10 元的兩個案例做對比,我在桃園機場捷運的票價調整上,比較能夠清楚看到政府公共建設的支出邏輯與降價目的。
桃捷董事長劉坤億昨天深夜在臉書上指出,桃捷的策略是提升運量,提升運量才能增加營收。我估計是運量提升後,再透過其他需要依附在這個運量上的商業合作,來獲得商業補貼。這個概念是成立的,定價背後的邏輯,是先提升運量,讓既有資產的使用率提升到最高。達到一定程度的運量上,比較容易提高周邊收益,便可以持續盡可能地降低未來修繕與重建的公共支出費用。
這個三段策略:第一段是基礎建設使用率,第二段是業外收入,第三段是累積未來永續營運的基金。
至於軌道運輸要如何建設
軌道建設是代價非常高的高運量運輸工具,包括哪邊要有捷運、哪邊要地下化,都必須考慮人口結構和運輸結構的問題。基隆到南港車站的爭議,源自於此;哪裡是鄉下,以後要不要會不會都會化,要不要延伸高鐵或蓋個捷運,源自於此;車站和軌道要不要立體化、地下化,也源自於此。
四年多前,我曾經聽柯文哲市長轉述張景森政委對於政府財政的觀點,這個觀點大致是說:個人或家庭的消費要量入為出,但公共支出要量出為入。我反覆斟酌這句話,認為是有道理的。我們應該先決定政策目的與優先順序,再來設想費用來源。從優先的政策開始並逐步投入經費,只要能夠創造未來整個國家的資產升值,明確具體的人民生活水準提升,舉債並不是問題,整個國家的「股東權益」才是關鍵。
北捷0元票價我找不到明確的運輸政策目的,但桃捷降價10元,是有很明確的運量預估與後續策略。
多了兩億或賺了兩億,應該要放在這個脈絡下來思考。
柯文哲說的「我不相信」,其實是對著秦慧珠說的。
但我認為可以相信劉坤億。
*關於鄉下有鄉下的樣子
*關於北北基桃作為一個國際巨型都會圈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圖片來源:羅翔翔,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姚文智 0 元月票補貼三法,我完全反對這樣的主張!
北北基合併不該是個問題,我們可以順應全球趨勢將台灣改變為巨型城市
【戴季全專欄】拿吳三桂比喻一卡通入侵北捷的秦議員,你忘了台灣是「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