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台灣的農產品容易受到氣候因素影響產量,每次有自然災害時,農民又要擔心作物收成狀況。對於台灣農業價格如何穩定,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有一套解方。(責任編輯:翁筠茜)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吳芳銘

產銷失衡的農產品解決配套措施思考強化出口導向農業

農產品產銷問題的出現,原因無他,就在於市場機制未能發揮其應有的職能

1970年代以前,台灣的豬肉價格經常出現大幅波動震盪的狀況,都市消費者怨聲連連。當時在農復會的前總統李登輝曾發表論文指出,豬肉價格波動主因在於農家飼養規模過小,肉品市場未能有穩定的貨源。且養豬農戶的市場連結度過低,導致個別生產者未能依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

其後政府開始建立毛豬拍賣市場,同時鼓勵大規模養豬,市場因此開始有穩定的貨源供應,而養豬農戶亦能掌握市場訊息,台灣豬肉市場價格遂逐漸穩定

水果產銷

台灣是淺碟型市場,農產又極易受到氣候與天然災害影響。因此,豐收時馬上會出現價崩問題。然若因天然災害導致歉收時,儘管農產品價格迅速飆升,但卻又導致民怨,且多數農民因農產損害,也並未因此獲利。

職是之故,若要農業產銷平穩,首先就必須於供給面部分建立穩定的生產供貨體系。然誠如前述,台灣自然氣候因素變化多端,若單以台灣作為生產基地,將難保終年穩定供貨。因此,我們必須鼓勵農友、合作社與農企業,前往海外開拓生產基地。透過異地種植,結合台灣本地生產,共同滿足國內農產需求的穩定供給。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市場過小,且人口結構老化與少子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國內農產需求只會緩慢衰退,不再增加。若希望只透過國內市場來推動台灣農業的穩定成長與發展,無異於天方夜譚。所以,也要鼓勵農友、合作社與農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換言之,理想的農產結構狀態將會是:台灣本土與海外生產基地共同生產,並同時滿足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需求。當台灣歉收時,可以適時調度海外生產基地貨源。而當台灣豐收時,也能協調海外市場共同消化。因此,我們必須推動出口導向農業,讓國內與國際的生產、國內與國際的市場,均能充分連結。如此才能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職能,進而協調供需。

今年水果盛產可謂特例,未來兩年內可能會減產。

但今年以來菜價一直低迷,絕對是個警訊。

由於陸客大幅減少,諸多餐廳業者紛紛倒閉,加上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因素持續發酵,國內農產需求量的衰退已是必然發生的現象。

唯有開拓市場,才能為台灣農業創造新的成長動力

What’s to be done?

1) 積極推廣推Global GAP認證

Global GAP已是國際農貿交易最基本的認證要求。現在不管是越南或泰國,農產品之所以能暢旺出口,就在於其推動GAP有成。

若要擴大嘉義農業出口,勢必得提高嘉義農產的規格,使其與國際接軌。

2) 依作物類型成立農民組織 Corporatist management

歐美均有以作物類別成立的農民組織,如美國許多州均有「小麥農協會」,或「香吉士農協會」。台灣除畜產領域有養豬協會、養雞協會外,種植業部分似乎沒有類似的農民組織。

以作物類型組織農民團體(「鳳梨農協會」、「香蕉農協會」),將有利農政單位對農業概況的管控(種植量、產量等)。而組織化的農民(organized)亦可亦能發揮集體協商的力量,與盤商、採購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與更優惠的交易條件。而政府之相關補助,亦以此團體為發放對象。

未加入團體、私自種植者(典型的賭徒),則無法獲取補助。

3) 強化農產檢疫工作

現階段台灣農產出口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檢疫,諸多優質台灣農產品由於未能符合進口國檢驗標準,因此無法順利出口。

地方農政單位應積極與防檢局、藥毒所合作,提高農民的用藥紀律。

4) 擴大農地釋出

扶植專業農的同時,對於想擴大生產規模的農民,應予以積極協助。

嘉義青農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勞動力與農地。開放農業外勞問題涉及中央權責,我們只能積極爭取。

與此同時,許多青農出現找不到合適之出租耕地的問題。農地問題不但是農業處自身的問題,但我們同時也需積極結合地政處與社會局,鼓勵老農釋出農地,出租予青農。社會局最重要的角色在於,讓老農無需擔憂其安養問題,願意將農地釋出。

5) 落實登記制

如同漁塭養殖和牡蠣養殖一樣,採取登記制,且在天然災害發生時,得憑以救助與低利融資措施

以平均國內消費量為基準,在額度內登記栽種,若發生供銷失?或天然災害得以補助,在超過額度外者,不予補助。

推薦閱讀:

全台蔬菜價格並沒有價崩,為什麼北農董總被鬥到快要一起駕崩?
菜價暴跌是因為果菜市場亂休?菜商子弟揭連休真相批是有心人在「政治操作」
所謂的「公平貿易」真的能改善咖啡農生活,還是企業吹噓的慈善?

(本文經原作者吳芳銘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產銷失衡的農產品解決配套措施思考〉。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