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篇文章】

LINE在台灣有 1900萬名用戶,可以說是台灣最大的聊天通訊軟體。最近LINE更新了隱私權政策,要求使用者要同意提供所有個資,不然就不能使用。

另一方面,歐盟才剛生效對於使用者個資積極保護的GDPR,雖然台灣並不是歐盟的成員,但是對比歐盟的GDPR與台灣的《個資法》,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個資保護的態度。

(責任編輯:翁筠茜)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 >> 詳細職缺訊息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國際政經觀察家開始!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以及相關文字作品寄至 [email protected] 

圖片來源:LINE官方網站截圖。

文/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委員)

LINE在全台已有 1900 萬的使用者,在網路平台業者絕對是名列前茅。但令人驚訝的是,近日LINE更新隱私權政策,忽然要求使用者必須同意所有個資提供(包括要使用者同意LINE隱私權政策的變更、同意LINE為了行銷目的使用及分享本人資訊、同意LINE分享優化服務資訊以協助服務優化),方能繼續使用LINE的服務

歐盟的GDPR剛於5月底施行,積極保護使用者個資

之所以令人驚訝,是因為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法規》(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甫於5月底施行生效,台灣各相關主管機關,也為了協助台灣涉及歐盟市場的產業符合GDPR的規範,相當忙碌。但LINE這種要「使用者同意提供個資、否則不能使用服務」的方式,仔細檢視恐怕已經違反了GDPR規定的原則。

GDPR的精神,就是把個人資料的掌控權還給使用者(資料主體),要求在蒐集、處理個人資料時,必須取得資料主體的同意。而GDPR所謂的「同意」,並非使用者有勾選「同意」就算。它必需是在資料主體被充分明確的告知下,所為之具體、自由的同意。

因此,很多情況下的「同意」,並不合乎GDPR的規定。例如,GDPR第七條中就提到:如僅是單純沉默、或預設選項為同意或不為表示等,這都不能算是GDPR下的「同意」。

什麼是「具體的同意」?

所謂具體的同意,包含各種目的下的個資處理都要取得同意,倘如處理個資具有多重目的,則全部目的均應取得同意,而非含含糊糊的一個「同意」

所謂受有充分告知的同意,如個人資料處理係基於資料主體之同意者,處理個資者除應舉證證明資料主體之同意,並應確保資料主體知悉同意之事實及範圍。

GDPR尤其注重此同意是資料主體未受強迫、「自由給予」的同意。因此,若資料主體並非出於真意、或無從自由選擇;無法於不損及其權益之情況下得隨時撤銷其同意;更重要的是,若另一方以將契約之履行與否、服務之提供與否,繫於使用者超出契約履行目的的「同意」與否,則這樣就會被推定為「不自由的同意」了。最後,「撤回同意」和「給予同意」的程序,應該一樣容易(而非更加複雜)。

以上述的GDPR標準來檢驗LINE此次的隱私權政策變更,可以說,它至少觸及了GDPR下列幾項要求:

使用者在不自由的情況下給予同意:因為使用者不同意,就無法繼續使用LINE的服務。但LINE要求使用者同意的項目中,有關為了行銷目的使用及分享個資,並不是LINE的服務所必需的。

使用者要撤回同意,遠比給予同意困難:在網友的壓力之下,LINE也從善如流,立刻提供網友如何撤回上述同意的資訊。但試過的網友就知道,按下同意只要一個鍵,撤回同意卻要分別到「設定」中一一把那些資料的選項撈出來、一一關掉

台灣個資法與歐盟GDPR十分不同

不過,台灣網友不是歐盟網友,不是GDPR的保護對象。而就台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而言,經「當事人同意」,是可以蒐集、處理和利用個人資料的。台灣個資法的「同意」,於《個資法》第7條中規定指「當事人經蒐集者告知本法所定應告知事項後,所為允許之意思表示。」但並沒有像GDPR規定的那麼詳細:沒有提到若另一方將服務提供與否、繫於當事人「同意」與否時怎麼辦。更沒有提到「撤回同意」和「給予同意」的程序,應該一樣容易

LINE在此情況之下,取得的「同意」符合台灣《個資法》的規定。因此,不妨說這次LINE的隱私更新事件,意外讓我們發現,GDPR 和台灣個資法之間的落差。

推薦閱讀:

【歐盟個資新法空降】連臉書都不再洩個資,台灣公司怎能不小心?
臉書黑到爆,疑洩漏千萬筆個資「洗腦」用戶投川普!如何防臉書偷走你的一切
【你捅包,我買單】政府機關一年外洩 13 萬筆個資,賠償金高達 6 千多萬元全民買單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江雅綺:Line隱私更新 你發現GDPR和台灣個資法的落差了嗎 〉。圖片來源: LINE官方網站截圖,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江雅綺:GDPR 歐盟改變全球數位經濟的遊戲規則
非法蒐集英國440萬iPhone用戶個資 Google挨告遭求償新台幣1283億元
隱私設定軟體出包 臉書1400萬用戶私人貼文變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