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眼見 7/1 年金改革就要上路,反年改團體更是著急,上周爆發了衝撞立法院的衝突。「八百壯士」的一舉一動不斷被外界當笑話來看,而「警消不服從」衝突也帶給許多人野蠻、鬧事的印象,許多人會將此事件與 4 年前的太陽花運動拿來比較。
拋開兩次抗議者的世代、年紀差異,作者以不同視角直切事件的核心點。太陽花運動也有與警察發生衝撞啊,不過占領立法院、攻進行政院、包圍警署就真的比較文明、高尚嗎?另分析導致這些衝突的始作俑者,引人深思。(責任編輯:黃梅茹)
文/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八百壯士昨天(4/26)衝撞立法院,引爆年改以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十餘名媒體記者遭到攻擊、近百名警察掛彩。
事發後,蔡總統、行政院、立法院和民進黨,口徑一致的譴責暴力,表明對於這些社會無法容忍的非法行為,絕不寬貸。蔡總統在臉書 PO 文表示,這些施暴的人,不能代表熱愛國家、忠於國民的國軍,並強調政府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跟誠意溝通,不會在暴力下低頭,改革會堅持到底,也籲請國人支持改革,站在政府的這一邊。
4 年前的此時,太陽花運動剛結束不久。蔡英文政府今天的講話,跟 4 年前的馬英九政府幾乎如出一轍。
民進黨政府試圖用攻擊記者、攻擊警察等些微的差距,來區隔當年的「公民不服從」與這兩天「警消不服從」、八百壯士衝撞立院之間的不同。但難道當年的太陽花沒有與警察發生衝撞嗎?占領立法院、攻進行政院、包圍警署就真的比較文明、高尚嗎?
不一樣的敵愾同仇精神
太陽花運動過了 4 年,大家的印象已經逐漸模糊,八百壯士衝突卻剛發生,讓人印象深刻。很多人難免因此覺得,今天的軍警消比當年太陽花更無理、野蠻。
但從捍衛法治、維護民主的角度來看,占領立法院、攻進行政院對民主價值的傷害,當然遠大於今天的軍警消。當年的太陽花,是從根本否定代議政治、否定國會多數。今天的軍警消即便有滿腔的不滿,但至少還願意承認他們服務過的這個政府,承認國會多數的效力,而且願意接受法律的制裁。
太陽花運動經過了 4 年,社會的鐘擺擺回了警察這一邊。4 年前警察是「國家暴力」的代表;4 年後,國家成為社會穩定的力量。
但民進黨政府看待太陽花跟反年改的兩套標準,一如民進黨政府對於吳茂昆跟管中閔的兩套標準。不可能讓人心服口服,只會埋下更多的後患。
國會原本是民主國家解決衝突的重要機制,當國會沒有辦法解決爭議、減少衝突時,民氣和怨氣就自己會另覓出路,找到其他宣洩的出口、找到其他解決衝突的管道;國會不解決衝突,衝突就會四處流竄,流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國會變成橡皮圖章,不能折衝不同意見、解決爭議,就意味著社會上會出現更多的摩擦、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也更沒有效率。
太陽花運動時,很多學子、學者都標榜代議政治已經失靈,所以年輕人必須要站出來,挽救自己的明天。但那時的國會,其實最終並不可能真的通過「半分忠」的《兩岸服貿協議》,說是失序其實比失靈更貼切一些。
對今天的軍警消而言,民進黨完全執政的立法院,也一樣永遠聽不見他們的聲音,如果不想坐以待斃,衝突、硬碰硬是唯一的選擇。
政府一意孤行政策才是紛爭來源
民進黨上台不到兩年,各機關門前的拒馬越來越高、越來越深。各種民怨高漲時,執政者卻堅持 2 年前的民意授權有百分之百正當性,民主怎麼可能不失靈?(這也和當年的馬政府如出一轍,明明已經人氣低迷,還先搞一個九月政爭,然後硬闖服貿。)
蔡總統上任以來,不斷強調改革、強調自己改革的決心。但改革不只要有決心,更必須要有方法,要能解決紛爭,而非橫柴入灶。但蔡政府上台2年了,卻還是像小孩玩大車,不管路況、不管紅綠燈,一路油門踩到底,認為這樣就能達到目標。
政策缺乏詳細規劃的結果,是「一例一休」,搞到天怒人怨,一修再修,行政院長被冠上「功德」的名號。「非核家園」變成用愛發電、用肺發電的「乾淨的煤」。陸客不來的「新南向」,導致旅遊業衰退,南部一堆飯店求售。
7 月 1 日要上路的軍公教年金改革,絕非只有對軍公教產生衝擊,連帶也會影響社會的經濟。軍公教加薪時,行政院宣稱會對刺激經濟產生乘數效果,賴揆在立法院答詢時也曾表示,至少 5 成企業都加薪。如今退休軍公教減薪要正式上路,對民間消費、薪資的衝擊有多大,政府可有認真、當作一回事評估過?
退休軍警消引爆流血衝突,讓自己的處境更加不利,更難獲得社會的認同跟諒解。八百壯士終究不可能擋住年改,但退休軍警消的怨氣,也不會因為年改上路就煙消雲散,因此增加社會的衝突、摩擦,消費跟經濟動能的衰退,都會讓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由全民共同承擔。
延伸閱讀
「拜託學長!不要再這樣子好不好」——反年改抗議新招,掀起各式崩潰
【投書】說好的言論自由呢?但反年改真的就是國恥啊,台灣的自由可不能隨便無限上綱
父母都是藍色 689 ,她卻被太陽花運動打造成「台灣歷史界網紅」
(本文經合作夥伴 美麗島電子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不能只有改革決心,也要能解決紛爭〉。首圖來源:中央社,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