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在民間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掀起風潮,「數位治理也成為各國公部門的顯學;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甚至到政府的週邊單位,很多國家都希望透過新科技和創新思維,將傳統的行政作法升級改造,讓民眾有感、讓政府運作更有效率。

台灣也不例外,國發會在3月下旬與德國基爾(Kiel)研究院合辦「GS Taipei Workshop 2018」 ,以「形塑共融數位社會的未來(Shaping the Future of an Inclusive Digital Society)」 為主題,找來美、英、德、法等9國13位國際專家,從新科技、大數據、法規、資安的角度分享經驗。

論壇的講者之一Julie Maupin(茱莉莫平),去年剛被區塊鏈非營利組織 IOTA 基金會延攬為顧問,她是公共行政及國際貿易法律專家,近年研究領域轉向區塊鏈,探討這項新科技對國際間數位治理帶來的影響,例如區塊鏈技術如何應用在 WTO 世界貿易組織、巴黎氣候公約等國際組織。她因具備法律、區塊鏈、國際治理等跨領域專長,被德國財政部任命為 FinTech 顧問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擔任 G20 數位經濟小組成員。

數位治理的三大效益:便民、節省成本、提升透明度

談到全球的數位治理現況時,她表示,各國腳步不一,有些政府走在很前面,例如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愛沙尼亞,e政府做得有聲有色;曾經飽受戰亂的喬治亞共和國,各項國民服務也已數位化,「提供一站式服務,從不動產轉移登記,到護照、身份證等各種文件的申請,都可以在線上完成。」

數位治理能夠帶來什麼好處?莫平指出,主要有三大效益:便利民眾、節省成本、治理更透明。首先在便民方面,民眾提出各項申請時,不必出門、不必填一堆表格,也不必受上下班時間的限制,「只要在家敲幾個按鍵,穿著睡衣、凌晨三點也可搞定。」這可讓民眾立即感受到政府效能的提升。

第二是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行政程序及各種資料加以數位化之後,公務員不必再管理如山的紙本檔案,也省去很多橡皮圖章程序;資源及人力因此可以用在更有效的地方。日常運作也更省時順暢,行政效率提升。

第三是提升透明度。政府服務數位化、並開放數據之後,民眾能夠上網追蹤,並比較數位化前後的差異。例如過去申請一項文件須要多少天?數位化之後又花多久?這些都可攤在陽光下檢驗。

數位治理能夠減少政府機構從上到下,各種規模的貪污

從各國的經驗來看,推動數位治理時,各自面對不同的挑戰。莫平指出,喬治亞共和國算是相當成功的經驗,政府數位化和開放數據,大受民眾歡迎,它造成的改變包括:減少從上到下各種大小規模的貪污、在短期內就轉型為一個相對高度清廉的政府。

莫平分析,「東歐及西亞國家的數位治理腳步走得特別快,是出於整個社會的『渴求』」;這些前蘇聯國家歷經社會主義崩解、柏林圍牆倒塌,人民希望看到改變,因此政府必須在短時間內轉型成為資本主義體制。這種政治上的契機,給了政府很大動力去進行「數位化」改造。因為不進步,民意就會反彈。數位治理也確實幫助這些國家打擊了舊官僚的貪腐;因為有了數位紀錄,公部門想藏污納垢就不容易。

不過在某些新興市場,就沒有那麼幸運。南亞、非洲、拉丁美洲有某些國家,推動數位轉型的條件相對欠缺。「這與貧富差距及社會階級分明有關。」例如在南非,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天差地遠,宛如兩個經濟體同時運作。窮人占總人口逾八成,理應代表主流經濟,但他們卻無法上網,甚至連電力和自來水都沒有,更別說要享受數位治理的好處。而揹負類似歷史包袱的國家,還有南亞及拉丁美洲各國。

實行數位治理,每個國家都會遇到不同程度挑戰

北歐各國的數位治理則是另一種樣貌。莫平指出,北歐在二戰之後就積極進行社會改革,政府一直在追求更前衛、更有效率的作法;不止政府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民意也很團結地監督政府,要求提出最佳方案。「北歐的民意不允許政府只替富人或有關係的人服務,而是要替全民服務。」因此在運用數位科技時,北歐始終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面。「挪威和瑞典現在已完全看不到現金,貨幣全面數位化了,這也是數位治理的一部分。」

同樣是已開發國家,美、德、英、法等等,則有著不一樣的挑戰。莫平分析,先進國家的政府機器,行之有年,運作相當成熟,長期也投入很多資源來維持並精進,因此往往存有「沒壞幹麼修理」的心態。舉例來說,先進國家早有一套便利的投票系統,因此不會有太大動力去研究e-Voting, 畢竟現行制度的選舉舞弊不多,投票率也不錯,何須耗費資源去弄另一套?

己開發國家推動數位轉型的另一個挑戰是,政府層級太多。以美國為例,從聯邦政府、州政府、到地方政府,各自有權責範圍。即使在聯邦層級推動數位治理,其他層級若沒採行,系統就無法互通,失去了數位化的意義。換言之,已開發國家所必須找進來共同努力的「利害關係人」比較多,因此挑戰也更大。

政府數位治理成功關鍵:人才和使用者體驗

但無論挑戰多麼巨大,數位化、智慧化的政府治理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那麼國家或各級政府在推動數位治理時,必須投入什麼資源?除了金錢和時間,莫平表示,「人才」和「使用者體驗」也相當重要。

她認為,首先在人才方面,組織內部要有優秀的規劃團隊,明確定義數位轉型的目標、要達到多大規模、從哪裡做起。另外也要懂得挑選合適的外部合約商,畢竟很多數位基礎建設,公部門不可能自行開發,必須仰賴外部夥伴。因此必須能夠分辨A公司的提案符合實際需求、而B公司只是推銷一個夢想。「真正的挑戰在於,組織裡必須有專業人才,懂得方向,也能去蕪存菁找到最佳夥伴。」

第二是「使用者體驗」。莫平表示,即使採用了最佳系統,內部使用起來很有效率,例如資料庫檢索十分方便,讓人員省事不少。但如果對終端使用者(民眾)來說,流程不順暢、使用這項服務反而更費事,就失去了轉型的意義。「數位治理不是只有改善政府效率,也要讓使用者的體驗更上層樓。」她提醒,規劃者要接地氣、要考量日常運作,不斷地測試改進。「公部門往往有個傾向,會把運作機制設計得很複雜,讓使用者摸不著頭緒。」

資安疑慮?分散式網路技術是解藥

一切走向數位化之後,使用者最憂心的就是資訊安全。莫平坦承,我們正在走向一個各種數據無所不在的世界,大家每天帶著手機跑來跑去、更多裝置被內建晶片,包括智慧家庭、大眾運輸、智慧城市、或者安全監控。「而資料愈多,就愈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於是很多網路龍頭公司,都傳出因為資料集中管理而被駭的消息。

「分散式的資料處理技術此刻興起,我認為正是時機;因為資訊愈爆炸,就愈須要分散管理;」只要能將資料妥善加密,存放在安全之處,駭客就無法只靠破解單一主機,便取得所有人的個資。「我認為分散式的網路技術大有潛力,它能讓數位轉型更安全、更能保護個人隱私。」

莫平表示,雖然第一次到台灣,但有機會與立委和行政官員交換意見,她發現,台灣在數位治理上的態度很開放;「建議可多與國際組織保持連繫,包括OECD、IMF、世界銀行等。」

她以自己駐點德國的經驗為例,每年都有很多各國代表前往德國取經,大家想了解歐盟的數位轉型經驗。而歐洲確實也有相當先進的作法。例如資料隱私的問題愈來愈受關注,而歐盟今年五月即將全面實施GDPR(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Pegulation「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這個新版的歐盟個資法,被認為是史上最嚴格的個資法,很多國家都想了解它的運作方式、以及如何不讓個資的規範妨礙創新。

(首圖來源:Photo YourSpace,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台灣要維繫下一代的自由空氣,必須躋身全球數位治理強權之列
NCC 主委詹婷怡:寬頻社會帶動的是整個服務模式的改變,不是只有「e 化」而已【用數據看台灣】空汙到貪污全揭露!一張數據圖告訴你台灣政府機構誰最「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