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推薦一部電影給想要了解台灣的人,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一部呢?
最佳答案應該是侯孝賢導演1989年的歷史片<悲情城市>,內容講述一個家庭在228事件中的遭遇。為什麼你應該推薦這部30年前拍攝、描述沉重歷史的老電影呢?以下是CINEMA ESCAPIST 的專欄作者ANTHONY KAO提出的5個理由:
1. 台灣近代史的最佳入門介紹
二二八事件是指發生在1947年的一系列人民反抗事件,當時台灣人起義對抗帶有中國民族主義色彩的執政當局,也就是國民黨政府。在那段時間,國民黨軍隊殺害了18,000到28,000名台灣人,接踵而來的更是長達40年的無情壓迫——白色恐怖——直到1987年解嚴才結束,並且形成了台灣今天的政治版圖。

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智雄。來源:wikipedia
<悲情城市>正是第一部傳達二二八事件的的電影,1989年這部電影上映時還是國民黨掌權的時候,40年來沒有人被允許討論這件事,更遑論拍成一部電影了。
你拜訪過台北市的二二八公園、聽說過2005年的「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當時由兩百萬人組成了長達500公里的「人鏈」,串連台灣南北)嗎?
這些里程碑一部分要歸功於<悲情城市>,因為這部片讓人們回憶並討論這起惡名昭彰的黑暗過往。
了解台灣的近代史,必須從二二八事件開始,而<悲情城市>就是一個相當好的起點。
2. 你會明白為何談論台灣的過去是相當敏感的事情

即將被統促黨圍毆的獨派民眾(來源:影片截圖)
一般來說,喚起這種社會上不同族群互相殺害的事件,總是會觸碰到某些人的逆鱗。
這部讓國民黨汗顏的電影,侯導當然不可能選在台灣首映,並且為了防範被政府干預選擇保持低調,不過這部片在獲得威尼斯國際影展的「金獅獎」後依然聲名大噪,並成為家喻戶曉的賣座電影。
話雖如此,<悲情城市>依舊無法討所有人的喜。
儘管<悲情城市>是第一部描繪二二八事件的電影,導演隱晦的表達方法讓一些台灣本土人士感到不滿。電影中大量的採用暗示的手法表達即將發生的暴力事件,卻讓真正的場景消失在鏡頭前。
例如其中一幕,一個角色在獄中一付毫無生氣的樣子,他的獄友被帶出牢房,畫面就停留在這裡,真正的槍決場面被帶到鏡頭之外。
這樣的處理方法,被批評為過渡淡化國民黨政權的殘虐,使得電影中228事件的政治意義被家庭悲劇以及羅曼史給取代。
不管你關注的重點在哪裡,欣賞<悲情城市>都會讓你體會到,直到今天台灣人對於這段歷史的表達方式依舊有相當大的分歧。
3. 《悲情城市》揭露了台灣人身分認同的複雜性
這部電影不僅僅揭露了台灣社會的複雜性,更提醒我們,這些分歧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最簡略的分類方式,大致可以把台灣社會切成「本省人」(家族在戰前就已經存在於台灣的人),與「外省人」(跟隨國民黨政府在二戰之後才遷來台灣的人),這兩種人就是二二八事件中的兩個「派別」。
有了這樣的框架,你可以把<悲情城市>理解為一部關於「本省人」的電影——畢竟主角的家庭符合這樣的分類。電影中大部分的對白要不是台語,就是日語(台灣在1895-1945是日本的殖民地),而當時的「本省人」通常就是用這兩種語言溝通。
事實上,電影中最令人鼻酸的一幕,就表達了語言與台灣人身分認同之間的關聯:一群本省人在火車上搭訕一位瘖啞人士(他其實也是一位本省人),他們正要對外省人進行報復,所以要求這個音啞的角色說台語或是日語(這兩種語言都是當時外省人不會說的),這位根本聽不見的角色起初什麼都沒有說,直到他意識到發生什麼事,才遲疑的大吼道:「我是台灣人!」
看到這邊,你可能以為侯導是個本省人,但他其實是出生於廣東省的外省人,他的家人在1948年跟著國民黨逃到台灣來。
雖然紀念228以及使用台語經常與台灣獨立運動聯想在一起,侯導演卻完全相反。他密集的與中國製片人合作(一個台獨支持者不可能這麼做),這表示,雖然<悲情城市>標示出台灣當代社會由不同的族群組成,它也告訴我們,這些族群的分類並非絕對的。因為就算是外省人也不表示他不會對228事件感到驚駭,反之,一個本省人也不會自然而然的支持台灣獨立——不管你認為「台灣人」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它都一定比你想像的更加複雜。
4. 這部電影代表了台灣影視業的重生

侯導與前總統馬英九(來源:總統府, CC licensed)
在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的影視作品只要在對白中使用到台語,都會被政府當局簡掉或是直接禁播。在當時,武打片與愛情片取代了具有社會意義的電影或是藝術片,當時幾乎沒有電影能夠獲得華語世界之外的關注。
但到了1980年代,台灣進入民主化的階段,影視產業也迎來了一波新浪潮,一群新導演開始製作更寫實的、本土化的電影,記錄台灣人的生活。
侯孝賢正是這些新銳導演的一份子,而<悲情城市>更是這波新浪潮中第一個享譽國際的電影。這個成就證實了新導演們的實力,也讓台灣電影成為國際電影中的一股勢力。
假如你比較喜歡近幾年的台灣電影,像是<海角七號>或<艋舺>,有部分該感謝<悲情城市>讓這些後起之秀有出現的機會。因為,許多2000年後出道的導演,都是拜之前掀起新浪潮的前輩們所賜,假如沒有那些前輩們打下的江山,台灣的影視業就不會有今天的榮景。
5.看完電影之後,你會更「有文化」
其實許多比較關注台灣文化的人都知道這部電影,這是千真萬確的,而且會把<悲情城市>推薦為想了解台灣一定要看的第一部電影的人,一定不只是 Cinema Escapist。
所以比起漫無目的的尋找其他電影,不如就先從<悲情城市>著手吧!這麼高的推薦度與知名度,讓你在看完電影之後,至少和別人聊起台灣,不會除了美食之外就沒有話題了,聊聊台灣的電影,也許這樣會顯得有文化水準一點,哈哈。
推薦閱讀
當一個人說出「我是台灣人」時,我們如何知道他心中是怎樣的「台灣人」?
台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我經歷的二二八事件
為侯孝賢做出一曲落葉:聽林強用音樂拍電影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授權轉載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參考資料
Why anyone who cares about Taiwan should watch “A City of Sa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