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選這篇文章】

偏鄉學校的教育為何弱勢?2月23日,大學學測放榜,高雄六龜高中獲得關注。這所位於台27線上的偏遠高中,107年度學測成績,無人達40級分。關心教育人士紛紛表示關切,六龜高中校長還在臉書上特別發文回應,強調校內學生多元能力出色,「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

確實,每人各有所長,分數也不是教育成敗唯一指標。不過,教育為何呈現城鄉差距、強弱之分?林立青臉書這篇文章告訴你,關鍵至少在設備、師資、經費上。(責任編輯:陳彥廷)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林立青

看到六龜高中的新聞後感觸很多,倒不是生氣或者是想要吵架什麼的,我想我已經膩了在網路上吵架的感覺,總覺得如果要說些什麼,或許我自己找一天過去訪問,去參觀或者是去演講會好得多吧。

文憑不是唯一選才方法

我當年景美國中畢業時,沒有報名高中聯招,那時候班導師發現還跑來說那你要報啥?其實我那時候是因為想著讀五專可能可以人生再也不用考試而考的,我讀五專時說真的也沒啥興趣,一直都想休學。

我可能就不是那種適合坐在學校裡面的學生,尤其是那種自己不知道讀出來要做什麼的模式。我喜歡讀書,喜歡自己掌握翻頁的節奏和找自己「在意的細微觀點」來看,例如讀數學時看到底出題老師懂不懂台灣市場上沒有一顆100元的橘子,讀國文時,我會想既然歷代都對於「勸諫」、「死諫」風骨講得很爽,可是「一隊夷齊下首陽」好像比較正常,讀英文時則是完全沒法背書,但我喜愛大家說英語裡面的內容,喜歡老師推薦洋片裡面對於家庭關係相處的刻畫。

在圖書館亂翻這些書很有趣,但我就是真的沒有辦法喜歡坐在教室裡面把很有趣的國文課本像是背註釋一樣背出來,我也沒有辦法再沒有實際運用的狀態下看一堆數學公式,學校對我這種學生沒轍:沒有興趣的人,你怎麼辦也沒用,在我讀書的時候剛好遇上了「能讀多高讀多高」的最後一波浪潮:學歷還是有用,大學文憑還是很重要。有些朋友讀了研究所,那時候社會的主流價值是,反正家境許可就可以一直讀上去。

我運氣好在技術學院的五專畢竟比較自由,我還是可以翹課跑到圖書館去,我還是可以坐下來混。看我沒有做什麼壞事,老師們也不大願意管理,我只想著快點出社會去賺錢去生活而已。

等到出社會後,我才發現學校的文憑其實就是一種「翻轉出身」的合法管道,學校只能提供這點,而考試是一種比較公平的方式,不代表是唯一的選才方法,我身邊多的是沒有學歷證照但是技術精良,人品卓越的師傅朋友,太多種社會上需要的人格特質:如信用、仁慈、同理及善良根本無法用考試來選材。

所以我第一時間看到時我覺得會這樣嘲諷他人的,或許很可能還沒有找到真正自己有興趣,並且值得驕傲的事,我只覺得如果可以,我應該去六龜看看那裏的環境交通,來思考一下這裡是不是有什麼當地更適合發展的產業或者選擇。

當然這沒有什麼好為此寫文章,這篇文章應該可以有更深的思考:偏鄉的教育問題

因為就算是我這樣不喜歡上學的人,也還是希望大家去看一下偏鄉老師所面臨的教育問題。

偏鄉教育問題:設備、師資

我去年演講次數增多以後,到每一所學校裡面看到的問題都不大一樣。演講算得上是一種文化刺激,老師們邀請的對象很可能是作家或是其他特別人物,希望藉此讓學生有所激勵,能到找到方向或是被鼓勵,只是台灣學校所能得到的資源非常不一:有的學校可以為資優班的學生邀請講師,一班20人的演講對於學生的刺激性真的很大,而另一些偏鄉學校,演講經費很可能只能從輔導室來,給全校學生的大禮堂演講甚至廣播設備是故障的,我眼前後排的學生根本都在玩手機,因為他們坐在禮堂後端,聽不到我說的每一句話。

老師呢?六龜校長出來說是自己辦學不力擔下批評,這令我感到非常心疼,在台灣每所學校所掌握的不同,最極端的例子很可能是有的學校經費足夠去能辦校內文學獎並且印製校刊,偏鄉的學校減班到最後老師一個人要教3-5門課,圖書館學生用的電腦是雜牌軍,有的是辦活動候用剩下的經費專案剩下來,有的上面還有52x光碟機的圖案。

經費、交通位置也是不利因素

高中是有分的,有的高中資源充足,老師本身就可能是詩人作家,文學獎後外有校刊,老師們有經費,可以專業有效的指導學生,這很好,很值得我們這樣辦學。

但沒有經費的呢?學生越來越少的學校就會越來又窮,老師就會越來越少,在那裏還能怎麼辦?有許值得敬佩的老師還是想辦法去向民間爭取經費,去獲得地方的信任添增設備。

有老師驕傲的指著外牆爬滿裂痕的一樓細洗石子教室:他值得驕傲,即使那房子又破又爛又舊,他還是用僅剩的壓縮機訓練學生考上乙級空調證照,這等於掌握公立科大的入學資格,只是學生就回不來了。他值得驕傲,因為多送一個學生取得資格,他就有多一點機會告訴下一年級說學長可以,他們也可以。

這些老師不是不想照顧好學生,而是當自己根本沒有資源,也沒有任何可以激勵學生的目標時,還能怎麼辦?

我還沒有機會到六龜去,但我從地圖上我看的出來這所學校的路途大概很難吸引到人前去,無論是文化刺激或是邀約都很不足,在那裏辦學或許也一樣要擔心學生會不會回家就不來了,那裏沒有交通工具的話,學生要怎麼從台27甲線去學校呢?那裡就業以及工作機會不大,人口無法維繫時,還有什麼資源?

我沒有答案,因為這種城鄉問題以及教育資源分配問題,筆戰是沒有用的。老師只能希望學生還能待在學校,至少取得基本的學歷來得到機會,如果可以,則希望自己手上的僅有資源可以給學生用得上。

酸人很容易,但在一個已經不在相信學歷可以帶來就業可能,資源又相對稀少的學校上,我會希望大家去思考可以給偏鄉帶來什麼?

延伸閱讀:

偏鄉教書看見的南北差距:身為教育人員我可以肯定,台北的確占盡了好處
來自偏鄉校長的誠懇請求:屏東不是文化沙漠,請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
「一天能賺一兩千就好,幹嘛要認識 ABC」偏鄉小孩的真實世界,打破這群老師對教育的想像

 

(本文經林立青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圖片來源:Unsplash「發布在Unsplash上的圖片都能免費使用,你可以運用圖片行使商業或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