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選這本書:《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把你的人生煩惱,都交給社會學來解決吧》】
「你是什麼星座?XX座的人個性都很幽默耶!」面對不熟的人,用星座開啟話題是最安全不過了,但是人真的只能被星座區分成12種嗎?我們將別人貼上星座、血型等各種標籤,真的能夠對他人有全面的了解嗎?一起來看看社會學的觀點如何解釋刻板印象吧!(責任編輯:翁筠茜)

圖片來源:Joe Vahling,CC Licensed
我們對某一事物的意義和印象,經常隨時代、社會或處境改變,因為事物的意義與事物本身無關,而與人類的價值觀有關。面對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傾向以普遍的觀念和印象為依託,刪選出偏好的現實。所謂的現實,竟是我們先定義後觀看的世界。
用血型將人群分類,什麼血型對應什麼性格
「你是A型的吧!我看得出來,因為你一板一眼的。」
「那傢伙很怪,是B型吧!」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常有如此的對話?我的女性友人中,亦有人以血型判斷人,認識之後,立刻喜歡聊起血型來。只是,這樣的對話之得以成立,前提是「性格由血型決定」。
順帶一提,若問學生最常聽到的血型性格判斷,學生的答案不外是「A型個性一板一眼」、「B型個性古怪」、「O型個性大而化之」、「AB型是雙重人格」。若能用這樣的概念成功地預測朋友的血型,應該大部分的學生都會得意揚揚地對自己的洞察力引以為傲吧!總之,有些人能一邊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一般理解其個性,再以通俗定義的的血型性格判斷法為基準,猜中對方的血型。
那麼,究竟血型與性格的相關,是否能得到科學的證明?
原本血型與性格的關聯性研究,肇始於古川竹二於一九二七年在《心理學研究》中所發表的論文〈血型氣質研究〉(血液型による気質の研究)。這篇論文得到相當的回應,在古川的論文之後,五、六年之間,研究血型和性格關係的學術論文,出現了三百篇以上。
然而,根據世界各地受到古川論文影響的學者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無法實際證明血型和性格的關聯性。總之,古川假說雖然在學術界捲起了一陣強烈的旋風,但早在二次大戰結束前,便遭到否定。儘管如此,在現代日本的日常生活當中,根據血型來判斷性格,卻不證自明般地廣為流傳。這不正是日本不可思議的獨特現象嗎?
那麼,為何過去便被學術研究否定的「血型與性格關聯假說」(以下略稱為「血型假說」),在日本卻代代相傳、獲得廣泛支持呢?
學術研究顯示血性和性格沒有關聯,那為什麼大家還是相信有關呢?
由於古川竹二的血型假說已在昭和初期便走進歷史,在日本並未獲得長久的討論。然而,一九七一年,能見正比古出版《由血型判斷相互的適合性》(血液型でわかる相性)一書,血型假說隨即復活,重獲日本人的支持。總之,其支持並非學術性的、而是社會性的廣被大眾接納。
為何大家會接受不同血型性格便不同的論點?
是因為由實際生活的經驗中,我們能推導出血型不同影響了性格嗎?還是因為,我們的觀察,是事先套用了不同血型造成不同性格的理論框架,才會造成看似如此?
我想,原因可能在於,儘管一個人的性格擁有種種層面,但因為我們僅著眼於用共有的通說來觀察,因此眼裡只看得到血型與性格的關係。換句話說,原因可能在於我們看不到其他的性格層面,只熱心地蒐羅通說中與血型相搭配的性格。
用既定印象構築環境現實
通常,大家會認為我們是主動地觀察自己周遭的環境,判斷現實為何,再採取行動。但有人卻對這種想法抱以質疑,這人即沃爾特.里普曼(Walter Lippmann, 1889-1974)。
里普曼認為,我們是按照自己所屬集團中流傳的想法及印象來判斷現實為何,再採取行動的。為了對此加以說明,他舉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事情發生在一九一四年。在一座四面環海的小島上,英國人、法國人以及德國人共同生活著。對島民而言,想知道自己居住的島以外的世界,唯一的方法,只有靠兩個月造訪一次的英國郵政船。
到了九月,等待著郵政船的島民們所熱中的話題,全集中在法國費加羅報(LeFigaro)的編輯長加斯頓.卡爾梅特(Gaston Calmette)被財政部長約瑟夫.卡夫(Joseph Caillaux)的夫人所射殺的情殺案的判決結果上。之所以如此,乃因為兩個月前的郵件中報導了「裁決將近」。
因此之故,到了九月中旬,船隻抵達時,許多島民為了知道判決結果集合到海邊。對熱中審判話題的島民來說,小島的生活一片祥和,對這樣的現實環境,他們完全不抱疑問。
島嶼之外,是世界大戰;島嶼之內,卻是一片祥和
然而,在兩個月到來一次的定期船班的空窗期間,歐洲已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總之,在郵政船抵達前的六周多以前,英、法兩國國民,已與德國國民進入戰鬥狀態。但是,島上的居民,卻不知彼此是敵人,不可思議的,依舊度過了六周的和平生活。
里普曼舉出上述事例,提出了他名之為「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的見解。亦即他主張,如果我們認知的對象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均具封閉性,或者我們認知的對象太過複雜、無從理解,這時,我們會在腦中構築自己偏好的環境印象,來取代其認知對象。
這主張套在前面的事例上,亦即島民們想都沒想過,和平的現實日常生活會急轉直下,遽變為世界大戰。原因正在於,映照在自己腦海中的世界是一片天下太平,而他們信賴著這形象。島民無法想像現實環境中彼此已變成敵人、進入戰爭狀態,繼續抱持著天下太平的環境印象,並按照這印象構築現實生活。總之,里普曼因此主張人類的行動,是對應於他所命名為「擬態環境」的環境印象。
在遭逢未知事物和狀態時,廣為流傳於所屬集團內的普遍、均一之觀念和印象,會成為人們依託之所在,人們會試圖藉此確定這些未知事態的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時刻,人們會恣意地篩選現實、將之印象化,這一傾向,里普曼稱之為刻板印象(stereotype),其論述如下:
我們在大部分的場合下,並非觀看之後再定義,而是定義之後再觀看。我們由外界龐大、豐厚、繁雜的混沌狀態之中,篩檢出我們的文化已為我們定義之物。並且,對這些篩檢之物的認知,往往原封不動地沿用在我們的文化下被刻板印象化的形態。
《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
若根據野村一夫的著作《社會學感覺》(社会学感覚),來說明里普曼的刻板印象,其概念如下:
小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大象,回家後,媽媽問孩子:「看到大象了?」小孩洋洋得意地回答:「大象有長鼻子。」然而,若是觀察之後再定義的話,小孩子應該也會注意到大象擁有長長的腳、圓圓的眼睛以及遍布體毛,但卻幾乎沒有注意到這些特徵。原因在於,小孩子事先已被教導大象是有著長鼻子的動物,因此,雖然這不過只是其中一項要素,但即使大象現身眼前,小孩子也只看到長鼻子。
丁髷與假髮:隨時代變化的觀感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人們在彼此的對話中,分寸拿捏巧好、如同招呼般地問人年齡,例如:「咦!假的吧!看起來不像那年紀。好年輕!」之類的對話。最近,似乎流行著名喚「抗老化療法」(anti-aging)之類的療法,很多人為了防止老化,對於號稱能讓肌膚光澤水潤的食物和商品,反應都相當熱烈。不知是否因此之故,我們可以頻繁地看到醫療、美容、健康範疇內預防老化、訴諸改善的廣告。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日本雙口相聲表演搭擋海原遙遠.彼方(海原はるか.かなた)?遙遠先生整理成單邊較長的髮形,被彼方先生用力吹氣拋起,暴露了遙遠先生隱藏的禿頭;現代人試圖隱藏自己,否定性地看待「年老」,這樣的表演之所以廣受歡迎,或許可說正因為他們反諷式地拿這態度來搞笑。此外,這樣的搞笑,亦是抗老療法的風潮正襲捲世界的明證。
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曾將現代人為了抗老、討厭頭髮變薄的現象,拿來與近代日本成年男性的髮型—丁髷做比較,進行論述,寫於《年老的發現2》(老いの発見2)。上野千鶴子的論述如下。
日本的丁髷風俗,可說是與蒙古人的辮髮,並稱於世的奇特髮形,上野千鶴子首先由這髮形如何產生的問題意識展開論述,最後主張,丁髷這種在頭上剃落半月形的頭髮,僅留下頭頂周圍的髮量,結成髮髷,這近世日本男子的習俗,正是年輕人預先模仿老人禿髮的髮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出諸於憧憬老人思慮周詳、希望自己及早成為類似的人物。
她並指出,這類出於憧憬老人的髮形,在中世的歐洲也同樣可見。那就是成年男子出現於公共場合時所戴的白髮假髮。
無論歐洲或是日本,都可以看到假髮=老人的現象
我升上小學高年級時,音樂課的教學,變成專科老師在音樂教室授課。只要進音樂教室,便可以看到掛在牆上的音樂家肖像畫。然而,雖然他們的鬈髮各自不同,但每個人都是滿頭白髮。我覺得不可思議。因而做出如下的解釋:
「所有的音樂家都是在年老後才成名。」
然而,在白髮蒼蒼的音樂家當中,只有貝多芬是自然的黑髮。因此,我擅自理解成貝多芬是音樂界劃時代般的存在,「年紀輕輕便成了有名的音樂家。」當我知道貝多芬以前的音樂家都是戴著白髮假髮時,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的巴洛克音樂時代,貴族出現在公開場合時,會戴白髮假髮以示權威;巴哈、韓德爾等音樂家,不過是模仿這奇特習俗,戴著假髮。
根據上野千鶴子的說法,就連西方的白髮假髮,也是出於嚮往老人具有人人認可的豐富知識與經驗、出於這種憧憬而生之物。總之,西方的白髮假髮,以及日本的丁髷,皆是憧憬老人的髮型。
從髮型流行的改變看出社會風氣的轉變
然而,這樣的風氣到近代發生了變化。關於這點,上野千鶴子敘述如下:
日本這百年間,急速地由丁髷時代,轉變成「愛德蘭絲」的時代。老人的地位低下,社會風氣上,「外貌老態」的價值,由正向遽烈地轉變成負向。
〈老人問題與老後問題的落差〉(老人問題と老後問題の落差)
上野千鶴子說明,對老人態度的大轉變,是因為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所致。換句話說,對老人的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波及人們對老人的觀感,受其影響,象徵老人的髮型因而消聲匿跡。
如此,透過每個時代中人類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觀、規範、文化等媒介,我們對同一對象的的觀感(知覺),會產生變化。
讓我們再稍微關注一下,我們理解現實的知覺,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吧!
推薦閱讀:
如果你對這些照片感到不安,那就是隱形的刻板印象和歧視在作祟!
搭車總有「開腿男」是性別刻板印象嗎?從一則日本電車廣告引發的爭議談起
馬上想起來自「那個地方」的朋友!台灣6個地區的刻板印象,你信了幾個?

《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把你的人生煩惱,都交給社會學來解決吧》。圖片來源:博客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把你的人生煩惱,都交給社會學來解決吧》,由時報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Joe Vahling,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