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

〈灰姑娘〉裡面的老么仙杜瑞拉最後跟王子結婚,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七隻小羊〉也是最小的那隻羊與媽媽一起拯救其他兄弟姊妹。為什麼童話故事裡,每次勝出的都是老么呢?今天就來看看這篇解析,帶你了解兒童心理學與童話故事的老么有什麼關聯。

(責任編輯:文子齊)

〈三根羽毛〉:傻瓜老么

童話故事裡常出現的數字「三」,似乎多半可以對應精神分析理論中,人格結構的三個層面:「本我」、「自我」和「超我」,而《格林童話》中的〈三根羽毛〉,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好的佐證。

這則故事不是要談人格的三個部分,而是要凸顯我們有必要熟悉無意識、學習欣賞無意識的力量,並利用其資源。〈三根羽毛〉的主角雖然被大家認為很蠢笨,最後卻獲得勝利,因為他做到了上述這點,而結果證明他那些自恃「聰明」而且執著於事物表面的競爭對手,才是笨蛋。與自然本源關係最為密切的主角,被兩個哥哥嘲笑「頭腦簡單」,之後卻贏過他們,暗示著,意識如果和無意識根源背道而馳,將會讓我們走上歧路。

幼兒最需要的安慰與對未來的希望

老么遭到年長兄姊排斥欺負,這樣的童話母題自古以來源遠流長,其中又以〈灰姑娘〉故事的形式最為家喻戶曉,但是像〈三種語言〉和〈三根羽毛〉等,以一個傻瓜為主角的故事,要講述的事情完全不同。這類故事中並未提及「傻瓜」孩子遭到家人唾棄的不幸命運,對傻瓜來說,在其他人眼中很蠢笨是理所當然的事,似乎一點也不令他煩惱。

有時候讀者會覺得「傻瓜」並不介意這樣的狀況,反正其他人也不會對他有什麼期望。但是等到傻瓜的平淡生活被某人的要求打斷,例如伯爵要求兒子到外地拜師,故事情節便接著開展。無數的童話故事主角一開始都被描述成傻瓜,在主角還未展現出自己其實比旁人以為的更加優秀,讀者就傾向認同主角,這樣的現象需要進一步解釋。

年幼的孩童無論再怎麼聰穎,面對周遭的複雜世界時,都會覺得自己愚笨又能力不足,而身邊的每個人似乎都比他見多識廣,能力也比他更好。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童話故事都以主角是倍受輕視的傻瓜開場,這就是孩童對自己的感覺。

他會將這樣的感受主要投射在父母和兄姊身上,而不是投射在整個世界中。

圖片取自mikeyeh88

即使在〈灰姑娘〉這樣的故事中,主角遭逢不幸之前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故事絕對不會描述主角在這個時期表現得有聲有色。孩童原本過得很快樂,因為她還未承受任何人對她的期望,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人照料。幼童因為能力不足,而懷著自己是傻瓜的恐懼,但能力不足並不是他的錯。因此,童話故事從不解釋主角為什麼被認為是傻瓜,這點確實符合孩童的心理。

在孩童的意識中,人生最早幾年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因為在正常的發展過程中,孩童要等到父母開始提出違反他的意願的特定要求,才會記住曾有過內在衝突。在某種程度上,孩童正是因為這些要求,才經歷到與外在世界的衝突。也因為孩童將這些要求內化,促成了他的「超我」的形成,以及對於內在衝突的認知。

因此,最早的幾年生活,在孩童記憶中雖然幸福美滿、毫無衝突,但卻是空空如也。在童話中,就以主角過去的生活平淡無事來呈現,直到他意識到那些自己和父母之間,以及自己內心中的衝突。主角是傻瓜,代表的是在發展出「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複雜人格之前,一切混沌不分、無所區隔的人生階段。

在最簡單也最直接的層次上,以無能老么為主角的故事,為孩童提供他最需要的安慰和對未來的希望。雖然孩童瞧不起自己,並將這個觀點投射在別人身上,認為其他人都瞧不起自己,而且擔憂他永遠沒辦法達到任何成就,故事卻呈現出,他其實已經展開發揮自己潛力的歷程

〈三種語言〉裡的兒子陸續學會狗語、鳥語和蛙語,父親認為這昭示了兒子的蠢笨。但事實上,兒子已經在自我(selfhood)的發展上達到很重大的進展。這類故事的結局告訴孩童,原本自認、或被其他人認為最沒有能力的人,最後終究能勝過其他人。

要讓這樣的訊息成為信念,反覆述說故事是最理想的方法。當孩童第一次聽到以「傻瓜」為主角的故事,即使他覺得自己很笨,可能還是沒辦法承受對主角的認同,因為威脅性太強,與愛護自己的心理嚴重相左。孩童必須藉由反覆聆聽故事,直到完全確認主角證明自己的能力高人一等,才能夠接受從一開始就對主角產生認同。

要有這樣的認同做為基礎,孩童才能由故事中得到鼓勵,知道看輕自己是錯的。在認同建立起來之前,故事對於孩童個人來說幾乎毫無意義。但是當孩童認同故事裡呆傻或落魄的主角,知道主角最後終將出人頭地,孩童自己也受到啟蒙,展開發揮潛力的歷程。

安徒生的〈醜小鴨〉講述一隻幼鳥飽受輕視,長大後卻證明自己比其他譏諷嘲笑過牠的鳥兒更加出色。故事甚至包含主角是年幼么兒的細節,因為其他小鴨都比牠更快啄破蛋殼出來闖蕩。這則故事和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一樣,雖然迷人,卻更像是給大人看的故事。當然兒童也很愛聽,但這個故事對他們沒有助益,雖然會吸引他們聽得入迷,卻會讓他們在幻想中誤入歧途。

孩童如果覺得沒人欣賞或了解自己,可能會希望自己是不同種的生物,但他知道自己不是。他有機會在人生中獲得成功,不是像醜小鴨變天鵝那樣,長成本質完全不同的存在,而是培養更好的特質、表現得超乎他人預期,但仍舊是和父母手足本質相同的存在。在真正的童話故事裡,我們看到主角無論經歷多少次變形,不管是被施法變成動物甚至石頭,最後他還是會恢復人形,一如他最初的面貌。

不管孩童再怎麼熱衷於想像自己是不同種的生物,鼓勵這種想法,有可能將他帶往與童話故事所傳達訊息相反的方向。童話故事提示孩童,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就必須做到一些事,主角的所作所為會改變他的人生。〈醜小鴨〉傳達的卻是不需要完成任何事,不管主角是否採取行動,一切都是天註定,該發生的都會陸續發生。

〈醜小鴨〉雖然有著美好結局,但卻和以悲劇收場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清楚傳達了命數已定這種悲觀的世界觀。〈賣火柴的小女孩〉固然動人心弦,卻很難算是適合孩童認同的故事。覺得自己命運悲慘的孩童可能會認同女主角,但若真是如此,只會導致徹底的悲觀和失敗主義。〈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則關於世態炎涼的勸世故事,旨在激發人們對於受壓迫者的同情。自覺飽受壓迫的孩童需要的,不是對於處在困境的其他人感同身受,而是能夠逃離噩運的信念。

數字「三」:孩童和父母的關係

童話故事的主角如果不是獨生子女,而是有其他兄弟姊妹,一開始時又是能力最不足、或最常被欺負的(雖然最後他的成就會遠超過那些一開始勝過他的手足),那他幾乎一定是老三。故事要凸顯的,未必是老么經歷的手足競爭,因為這樣的話就不一定要排行第三,無論長幼,孩子對手足的妒意都同樣強烈。但既然每個孩子都有認為自己在家低人一等的時候,在故事中就以主角年紀最小,或地位最低微,或兩者皆是的方式來呈現。但為什麼主角往往是老三呢?

要了解箇中原因,就必須先知道,這個數字在童話故事裡還具有另一個意義。灰姑娘被繼母的兩個女兒欺負,因此她在家中不僅落到最低微的地位,排行也落到第三,〈三根羽毛〉和其他無數則童話故事的主角也一樣,他們於故事開始時在家中地位都敬陪末座。這些故事還有另一個共通點:主角的另外兩名手足幾乎沒什麼分別,不管是長相或行為都一模一樣。

數字在意識和無意識裡都代表人,或者說家庭狀況和人我關係。我們都會很清楚地意識到,「一」在我們和世界的關係中代表我們自己,正如常聽到的「自我利益擺第一」。「二」象徵一組,就像在愛情或婚姻關係中成雙成對。「二對一」是指競賽有失公平,對手具有壓倒性優勢,而己方甚至毫無勝算。在無意識和夢中,「一」可能和在意識中一樣代表自己,也可能代表主宰一切的父親或母親,對孩童來說後者尤然。

對成人來說,「一」也指稱有權支配自己的人,例如老闆。在孩童心中,「二」通常代表雙親,而「三」通常指的是孩童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但不會指涉孩童和其他手足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無論孩童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幾,第三個指的一定是他自己。童話故事裡如果有一個孩子是老三,聽故事者很容易就能對他產生認同,因為在最基本的家庭系統排列中,孩子就是從上往下數起的第三個,不論他在手足中是最年長、排中間或最年幼的。

超越前兩名,在無意識裡意味著表現得比雙親更出色。在與父母親的關係中,孩童覺得自己遭到虐待、輕視和忽略;比起勝過手足,超越父母更能表示孩童終於實現自我。但由於孩童很難接受自己想要超越父母的欲望如此強烈,所以這個欲望在童話中,就包裝成超越兩個輕視自己的手足。

我們必須拿父母親作對比,代表孩童的「老三」,在一開始是個懶惰無能的傻瓜的安排才有意義,也只有以父母親作為對照,孩童長大後的進步神速才會成立。但孩童必須接受年長者的幫助、指導和提攜,才有可能做到這點,就像他唯有接受成人師長的指教,才有可能達到或超越父母親的成就。〈三種語言〉裡在遙遠異地的三名大師為主角提供教導,〈三根羽毛〉裡幫助老么的,則是一隻很像老祖母的老蟾蜍。

〈三根羽毛〉的故事

〈三根羽毛〉如此開場:「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聰明機伶,但是老三單純老實又不太太陽、月亮和塔莉雅說話,大家乾脆喊他傻瓜。國王逐漸年邁衰弱,他想到自己大限將至,但不知道該讓哪個兒子繼承王位。於是他告訴他們:『誰能找到世界上最華美的毯墊帶回來,就能在我死後成為國王。』為了避免三個兒子互相爭鬥,國王領著兒子們到了城堡外面,朝空中吹出三根羽毛然後說,『羽毛往哪裡飛,你們就往哪裡去』。一根羽毛飛向東,另一根飛向西,另一根直直向前飛,但沒有飛多遠就落在地上。一個兒子向右走,另一個向左走,他們齊聲嘲笑傻瓜,因為他得待在第三根羽毛落下的地方。傻瓜很難過地坐在地上,接著他注意到在羽毛旁邊有扇暗門,他拉起門板,發現一道階梯,於是走下梯去⋯⋯

無法決定要朝哪個方向前進的時候,將羽毛吹向空中然後跟著走,是德國的古老風俗。這個故事還有許多不同變形版,在希臘、斯拉夫、芬蘭和印度的版本裡,三兄弟分別前進的方向是用射向空中的三根箭來決定。

故事中國王決定王位繼承權的依據,是看哪個兒子帶回最華美的毯墊。以現代眼光看來或許會覺得不太合理,但以前將大部分最精緻的織品統稱為「毯墊」,而人的命運就是由命運三女神編織出的成品,所以國王的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交給命運來決定的意思。

向下走入黑暗的地底,即走入亡者的世界。傻瓜的兩個哥哥在地面晃蕩,而傻瓜自己則展開深入地下的旅程,因此將故事看成傻瓜探索自己的無意識並不牽強。早在故事一開始,就能看出可作如此解讀的暗示:相對於兩個哥哥的聰明,傻瓜卻單純寡言。無意識是以意象而非字句向我們發話,與心智產物相比之下也很單純。而就如同傻瓜一樣,無意識與「自我」和「超我」相較,被人們視為內心世界中最低下的層面,但若能妥善運用,無意識是人格中能夠提供我們最強大能力的部分。

傻瓜走下階梯,來到另一扇門前,門自動打開。他走進一個房間,裡面坐著一隻肥大的蟾蜍,牠周圍還環繞著許多小蟾蜍。大蟾蜍問他想要什麼,傻瓜回答他想要最美麗的毯墊,於是蟾蜍實現了他的心願。在其他版本裡,幫助傻瓜的是其他動物,但提供幫助的一直是動物,暗示讓傻瓜得以勝出的,正是他的動物本性,也就是內在最單純原始的力量。蟾蜍給人的感覺是粗鄙野蠻的動物,一般人不會期待牠能提供任何精美物品。但傻瓜的質樸本性若能妥善運用,就能達成更崇高的目標,證明這樣的本性,遠勝過兩個哥哥流於膚淺的聰明:他們只在事物表面下功夫,選擇容易的路。

就如同這類故事中常見的,兩個哥哥之間幾乎全無分別,他們的言行太過相似,讓人忍不住揣想為什麼故事裡一定要安排兩個兄弟。兄弟兩人無所區別這點很重要,因為這象徵了他們的人格也無所區別。為了讓聽故事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需要兩個兄弟。

兩個哥哥只能依賴幾乎耗盡的「自我」來行事,因為他們的「自我」徹底脫離了能夠為它提供力量與養分的「本我」。他們也沒有「超我」,因為他們完全不理解更高層次的事物,只滿足於比較容易的路。故事告訴我們:「但兩個哥哥認為弟弟這麼蠢,一定什麼都找不到,『我們又何必辛苦尋找呢?』他們說,然後拿走最先遇到的一群牧羊人妻子的粗糙毯墊,就回去見國王了。」

同時老三也帶著美麗的毯墊回來了,國王大吃一驚,他說照理王位應該由傻瓜繼承。兩個哥哥反對並要求進行第二次考驗,這次要看誰能帶回最精緻的戒指。國王再次吹出三根羽毛,羽毛也再次分別飛往同樣的方向。「兩個哥哥再次嘲笑傻瓜怎麼可能找到金戒指,他們一點都不想花力氣,只是將老舊馬車上的環圈拆下來,拔掉釘子就帶去見國王」,而傻瓜帶回蟾蜍給的一只美麗戒指,再次獲勝。

兩個哥哥不停纏著國王,最後國王終於答應再進行第三次考驗,要讓帶回最美麗女子的人繼承王位。兩個哥哥的經歷和前兩次一樣,但傻瓜這次的經歷卻不太一樣。他像先前一樣走下階梯去找大蟾蜍,說他得帶一位最美麗的女子回去。這次大蟾蜍不像之前直接將要求的物品交給他,而是給了他一顆由六隻老鼠拉著、挖空的黃蕪菁。傻瓜很難過,他問拿了蕪菁能做什麼,大蟾蜍回答:「在我這裡任選一隻小蟾蜍放進去。」

傻瓜在周圍的小蟾蜍裡選了一隻,將牠放進黃蕪菁裡。小蟾蜍才坐進黃蕪菁,忽然搖身一變成了無比美麗的少女,蕪菁變成馬車,老鼠全都變成駿馬。傻瓜抱了抱少女,將少女連人帶馬車都領回家見國王。「他的哥哥們也來了。他們完全不費心力,將在路上最先遇見的兩名農婦帶了回來。國王看到他們之後便宣布:『在我死後,由最年輕的兒子繼承我的王國。』」

兩個哥哥再次反對,他們看傻瓜帶回來的少女優雅文靜,便提議要帶回的三個女子分別跳過掛在大廳裡的一個大環,認為少女肯定做不到。兩名農婦笨手笨腳,沒跳過還摔斷了骨頭,而蟾蜍送給傻瓜的美麗少女卻輕鬆跳過。兩個哥哥終於啞口無言,傻瓜「繼承王位,在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以大智慧治國。」

兩個在地面晃蕩的哥哥儘管有些小聰明,卻只能找到粗劣的東西,這意味著,人的智識如果沒有無意識作為根基支撐,失去「本我」和「超我」所提供的力量,那麼終究有所侷限。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童話的魅力:我們為什麼愛上童話?從〈小紅帽〉到〈美女與野獸〉,第一本以精神分析探索童話的經典研究》,由 漫遊者文化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Michael Rehfeldt,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33 年來我們都不懂的動畫大師——為什麼宮崎駿老愛在電影裡把人變成豬?

16 年來我們都沒看懂的神隱少女——千尋最後能一眼認出父母不在豬群裡,其實隱藏雛妓的悲劇 

解碼吉卜力的崛起與衰敗:以後再也看不到《神隱少女》這般的神作了?